人類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發展,取決於眾多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太陽就是其中重要一節,如果沒有了太陽,我們根本無法能夠確定人類還能夠在地球上居住多久,儘管現在太陽已經進入中年期還有50億年的時間,我們尚未有解決的辦法。
太陽的種種表現都有可能到我們造成無法想像的影響,而就在2020年9月15日,美國的NASS和NOAA兩大部門聯合宣布「太陽已經正式進入第25活動周期,」並且還有未來10對太陽活動的種種預測以及未來天氣對地球上的生存生活、太空中的太空人有什麼影響。
NOAA,第25活動周期是什麼?NASA還尚有耳聞,想必絕大多數人肯定是這樣的認為的,而這又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NASS是美國的國家航空航天局,而NOAA則是一個是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這兩個部門聯繫了眾多科學家來共同研究太陽活動和趨勢,就是給太陽做個預測和規劃。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處於24期中極大期和極小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在25周期開始後,太陽活動將會不斷變的活躍,直到到達最高值,也就是說太陽復甦了。
什麼是太陽活動周期呢?
太陽活動周期是人類根據長期觀測總結出的一種規律——太陽活動大約以11年為周期不斷變化,從低迷的極小期到活躍的極大期再到低迷的極小期,如此往復循環。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是評判太陽活動的重要指標,當太陽活動處於極大期時,黑子和耀斑頻發,反之亦然。
我們從1755年到1766年定位太陽活動的第一周期,而到了2019年12月太陽活動的第24周期也結束了,可是我們為什麼對於太陽活動周期這麼關注呢?
我們在地理上都學過,太陽活動的增加會導致太陽黑子和耀斑的變化,而地球遭受的太陽風暴也會增加,會對我們的電力設備、通訊設備、太空人活動等造成巨大影響,最典型的就是1859年的卡靈頓事件。
而科學家們把超級太陽風暴排在僅次於小行星撞地球之後第二位威脅人類的自然災害,那是因為太陽風暴所造成的危險覆蓋面廣,損失大,在航天活動中大約50%的故障和報錯都與太陽活動有關,而對於人類通訊和導航領域的打擊更是半個地球「一鍋端。
儘管我們建立了標準的太陽模型,但是截止目前為止,人類所掌握的太陽活動規律還是非常少的,不過科學家表示太陽活動第25周期的整體強度預計與上一輪周期一樣,將低於平均水平,但也並非沒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