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在聽「大灰狼」故事的時候,經常會笑出來,為什麼?
因為我生活的周邊地區壓根就沒有狼,自然也就不用擔心會遭遇惡狼了。
但我爸媽既著急又無奈,他們一遍遍的告訴我,以前旁邊的大山裡,時不時就會有狼群出來捕殺家畜,甚至還會出現傷人事件。
所以叮囑我,寧可平常多一份防備,也不要嬉皮笑臉的不以為意。
我對爸媽的話深信不疑,但同時我也認同我的觀點,因為當初棲息在我們附近的狼群,不見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狼群在我國絕大部分地方消失了?
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很多資料。
狼這種生物,最早可以追溯到500多萬年以前,因為其出色的咬合力、爆發力、耐力,以及優秀的群體作戰能力,所以狼群從遠古至今,一直處於食物鏈的頂端。
而根據科學家表示,直立猿人的起源時間點最早應該是在200多萬年前,如果進化論正確的話,狼群比人類更古老。
目前全球的狼大約有40多種,除了部分海島、高海拔地區和南極以外,狼群幾乎都有分布。
在我國,狼群種類主要為歐亞狼跟藏狼,藏狼從名字就能看出,一般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等高海拔草原地區,而歐亞狼的分布就顯得極其廣泛了。
早期,歐亞狼的生存範圍,包括歐洲、中亞、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這也就是全國很多地方的老人,腦海中始終對狼群有印象的原因。
外觀上看,歐亞狼毛色較雜,雖然以灰色為主,但其中還參雜著黑色、棕色、黃色,平均體重在45kg左右。
但是如今,我國絕大部分區域,都見不到狼群的身影,只有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黑龍江等省份,可以零零散散的發現一些,現存數量不詳,估計在幾千至小几萬之間。
為什麼狼群會在我國急劇消失呢?
在鴉片戰爭時期,根據當時的人口數據來看,我國人口數量約為4億,到了1949年,我國人口數量約為5.4億。
所以說,這段時間的人口增速不是很快,但1949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從那以後,我國人民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所以我國人口數量開始激增,1985年,我國人口就突破了10億!
隨著人口數量的激增,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工廠、碼頭、公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地住宅區也在不斷拔地而起。
總的地理空間就這麼多,人類的活動空間大幅度增加,自然而然,狼群的生活空間就會大幅度減少。
那麼有朋友就說了,19世紀那會,人口不也得4億嗎?
狼群就不能在那時候減少嗎?
狼群數量減少肯定是減少了,但要說大幅度減少還稱不上,因為以前我國絕大部分區域還處於農耕狀態,森林植被覆蓋率高。
生存空間肯定是第一大主要因素,跟狼群同病相憐的生物還有很多,比如巨蟒,同樣沒有天敵,但如今卻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級別也被標註為「易危」。
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所以導致狼群的食物越來越少,因此餓著肚子的狼群,開始將狩獵目標轉移到人類圈養的家畜身上。
本來可以相安無事的兩個物種,因為各自發展需要,所以無可避免的相遇了。
因此,在狼群捕獵家畜時,人類為了保護家畜,自然就會拿起武器攻擊狼群,而且人類很快就從被動防守,轉變成主動出擊,久而久之,死在人類手中的狼群數量,也極其龐大。
但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以前很多地方,都發生過狼群襲擊人群的記錄,受難者包括老人孩子。
而且狼群的危險性,在全球也是出了名的,比如俄羅斯東部的雅庫茨克,當地人口主要以飼養馴鹿為生,但周圍狼群眾多,所以狼群每年獵殺的馴鹿數量,基本都超過9000頭,而且狼群還會攻擊馬匹,導致雅庫茨克每年保守估計要損失260萬美元。
同樣是野生動物的問題,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美國每年因為野豬泛濫造成的損失,高達15億美元。
所以,如果不加以治理,狼群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會進一步擴大,但話又說回來,如今狼群數量急劇減少,又不可能全是人類的鍋,因為這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兩個物種之間的生存衝突。
雖然如今看來,這盤棋人類一方處於絕對優勢,但如果處於地球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人類盲目擴張生存空間,這個行為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狼患顯然不是我們獨一家遇到的問題,美國同樣也有這個苦惱,所以在20世紀初,美國部分地區的狼群幾乎被消滅的一個不剩。
但隨後的生態問題卻不斷來襲,比如加拿大馬鹿因為狼群消失,所以族群安全性得到顯著提高,從而馬鹿數量急劇增加。
所以,大量植被遭到馬鹿的破壞,最後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問題,這些馬鹿造成的損失比狼患更甚。
因此,美國重新進口了一批狼群,用大自然原有的方式,來保持生態平衡。
在狼群出現後,馬鹿果然老實了很多,隨著狼群的繁衍,馬鹿的數量也被控制在一個適宜的階段,而且早年被馬鹿破壞的植被,也重新散發著勃勃生機。
種種國內外案例,無一不在說明,大自然生態鏈中的每一環都很重要,人類跟大自然要做的就是和諧共處,而不是一味的剷除我們以為的「惡」。
對人類來說,狼群是」惡「。
對狼群來說,人類又何嘗不是「惡」呢?
希望人類文明在進步的同時,也能兼顧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否則將會一損俱損。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