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羅和詹姆斯都是質量巨大的黑洞,胸肌越大心胸越大

2020-12-03 鄭曉蔚吹一波

文/鄭曉蔚

C位一詞最早來源於遊戲領域。C在此處有多種翻譯,有人譯為Core(核心),也有人譯為Center(中心),但都沒有偏離原意。

我想,在古人看來,C位是不是就是中軍帳的意思。而每支軍隊,都需要一位C位級神將挺身而出,揚鞭進擊,面如平湖,胸藏驚雷——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而眾將士則聞鼙鼓而執金戈,與之並肩勠力破陣。

顯然,C羅在世界盃上對西班牙的狂暴三連擊,便更為深刻地闡釋了頭文字C「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的精神特質。

朋友圈也為C羅而炸。有朋友說:「上次看到類似的打法還是蕭峰在聚賢莊。」

聚賢莊之戰是金庸筆下最經典的大戰之一,蕭峰一人對戰天下群雄,毫無懼意。

也有朋友開玩笑說:詹姆斯一打五,葉問一打十,C羅一打十一。

由於NBA賽季剛剛收官,於是很自然的,我也想起了詹姆斯。與此同時,還想起了蘇群先生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詹皇有過一段精彩評價:

詹姆斯就是一個質量巨大的黑洞,他改變了這個世界上在他周圍所有事物的運行軌跡。如果你沒有足夠大的質量,作為隊友,你就只能圍著他轉,作為對手,則一個一個神奇地消失。人類還不能徹底探究黑洞的秘密,只能用數學證明它們的內在。我們也無法徹底探究詹姆斯的秘密,只能眼看著他一件又一件地做著別人做不到的事。

如果將這段話套用在C羅身上,也很合適。跟詹姆斯一樣,C羅同樣是將葡萄牙隊扛在了肩膀上。隊友所要做的工作顯得簡單輕鬆,因為給C羅傳球就是在傳「威脅球」。

而在場外,C羅也跟詹姆斯一樣,保持著職業球員的自律與克制。

他每天攝取的食物都是低糖、低脂,從不飲酒。每天睡眠時間不低於10小時,中午也會進行一兩個小時的午休。除非有比賽任務,否則他極少在晚上11點之後睡覺。而這,正是煉就一雙金剛無敵腿的保證。

這一點跟熱衷打養生籃球、同為33歲的詹姆斯很像。詹姆斯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減肥的辛苦,「已經連續67天了,我從不吃糖,不吃奶製品,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平時只吃一些肉類,像魚肉。還有蔬菜和水果。」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年歲增長,兩人都已心智成熟,明白「內部團結」的重要意義。即便已然被世人捧上雲端,兩者也都很注意俯下身段維護與周邊隊友的關係。

C羅賽後發布的社交照片取名「加油吧,家人們」。他開心摟著22歲小將格德斯。後者上半場曾不小心吐出了霸道總裁投餵給他的雞蛋餅,錯失單刀。而C羅賽後給出的照片則顯示「沒關係」。

詹姆斯同樣對總決賽第一場以為球隊領先而忘記投籃的JR史密斯展現出了包容:「我永遠也不會放棄JR,我也不會放棄我的任何一名隊友。」

這就是兩者共通的大將之風: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胸肌越大,心胸也就越大。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為什麼恆星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嗎?
    我們都知道,太陽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了,它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才結束它的生命,也就是說太陽的壽命大約100億年。除太陽外,宇宙中還有數不盡的恆星,光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上千億的恆星,這些恆星有大有小,大的質量可達太陽質量的150倍,小的紅矮星僅有1/10的太陽質量。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2020-11-23 09:30:14 來源:科技日報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
  • 小恆星壽命可達萬億年,大恆星只有幾百萬年,恆星為啥越大越短命
    晴朗的夜空中,我們所能看到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除了距離因素之外,通常是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紅矮星和橙矮星無法直接目視)。但是也是質量越大越亮的恆星的壽命越短,而越小越暗的恆星壽命越長,這又是為什麼呢?
  • 愛因斯坦:引力越大時間越慢
    愛因斯坦:引力越大時間越慢愛因斯坦的相對理論概念,讓人對宇宙時間產生了新的思考。照愛因斯坦說的,黑洞作為目前人們所知的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擁有超強的引力,它本身就足夠大,那麼它的外部跟中心的引力大小也是不同的。根據引力越大,時間相對就越慢的理論來看,那麼黑洞中間的時間流逝速度,應該比黑洞外緣乃至其他地方時間流逝的速度要慢很多。
  • 黑洞吞噬一切,但光沒有質量,為什麼也會被黑洞吸引?
    黑洞作為宇宙間一種質量和密度都極高的天體,它能夠吸引併吞噬周圍一切的物質極高的質量和密度賦予了黑洞極為強大的引力,但光並不同於其它的物質,它沒有質量。我們知道,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具有相互的引力作用,然而光沒有質量,為什麼也會被黑洞的引力所吸引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從光的質量說起。
  • 黑洞吞噬一切,但光沒有質量,為什麼也會被黑洞吸引?
    黑洞作為宇宙間一種質量和密度都極高的天體,它能夠吸引併吞噬周圍一切的物質,且能夠將這些物質牢牢束縛在自己的沒有任何物質可以從黑洞之中逃逸而出,其中也包括宇宙中運動速度最快的光,而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來,既然進入黑洞的光無法再次出來,所以黑洞的視界內部便成為了一片永遠不可見的區域,對這片區域用「黑」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然而,這裡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光無法從黑洞之內逃逸而出?極高的質量和密度賦予了黑洞極為強大的引力,但光並不同於其它的物質,它沒有質量。
  • 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增加的質量是真正意義上的質量嗎?
    速度越大,物質的質量也越大,這是相對論推導出來的結果。物體增加的質量是動質量,動質量雖然和物體的運動快慢相關,但卻是和靜質量完全等價的質量,也具有質量該有的一切物理性質。靜質量不論在何種參考系中測量都是一致的,是一個不會變的數值。但是動質量就不一樣,不同的參考系去測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動質量主要和物體相對觀察者運動的速度有關,所以處於不同參考系的人會測出來不同的速度,進而得出來不同的動質量。
  • 為什麼許多星系中間都有一個巨大黑洞?
    不是許多,而是所有的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黑洞。而且這個黑洞與星系大小成正比,星系越大,黑洞越大。這是天文學界觀測證實了的一個規律。我們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約430萬個太陽,仙女座星系比銀河系大一倍,其中心黑洞質量約1億個太陽。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黑洞,與萬有引力定律和星系的形成過程有關,也與星系的演化過程有關。
  • 黑洞形成的兩種方式,一種由恆星形成,另一種質量巨大與宇宙同齡
    黑洞是一種可怕的天體,引力強到連秒速30萬公裡的光都逃脫不了,然而黑洞又是宇宙中很常見的天體,天文學家們認為僅僅銀河系中就有數百萬個。黑洞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宇宙形成時候產生的原初黑洞(原生黑洞),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通常都是這樣形成的, 這類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物質和能量的高密度區域,在宇宙形成的幾秒鐘時間內就出現了,所以說與宇宙同齡;另一種就是恆星級黑洞了,所謂「星球形成的黑洞」就是指的這種方式形成的黑洞。
  • 黑洞會變大多少?「巨大的」黑洞可能會成長到真正巨大的尺寸
    有怪物黑洞,然後有平板。黑洞會變大多少?現在,一組科學家建議黑洞可以達到他們所謂的「驚人的大」大小,每個黑洞都包含1000億個或更多的太陽。研究人員說,發現如此巨大的黑洞可能會揭示神秘暗物質的本質,而神秘暗物質佔宇宙物質的五分之四。在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中心,星系是質量超大的黑洞,其質量是地球太陽質量的數百萬至數十億倍。
  • 大小黑洞都很多,唯有中等質量黑洞很稀有,是何緣故?
    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它們的壽命通常是非常短暫的,因為質量越大,氫核聚變就越劇烈,燃料消耗的速度就越快,有些恆星的壽命甚至於還不到1000萬年,而宇宙已經138億歲了,所以宇宙中恆星級黑洞的數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保守估計,僅在銀河系之中,恆星級黑洞的數量就能夠達到上億個。
  • 大小黑洞都很多,唯有中等質量黑洞很稀有,是何緣故?
    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它們的壽命通常是非常短暫的,因為質量越大宇宙中除了有由恆星演化而成的恆星級黑洞之外,還有著質量和視界半徑都極為巨大的星系級黑洞,這些黑洞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百萬倍以上,如此巨大的黑洞足以帶動極大範圍的宇宙物質運動起來,所以圍繞這些星系級黑洞通常會形成規律運動的龐大星系,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動力之源就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星系級黑洞,我們稱之為人馬座a*。
  • 黑洞體積不是無限小嗎?黑洞質量與黑洞大小有什麼關係?
    其實體積無限小的是奇點,黑洞並不是奇點,只是黑洞包含了奇點。也就是說奇點是黑洞的一部分。而無論是黑洞還是奇點的質量都不是無限大的。黑洞的質量由形成它的塌縮恆星的剩餘質量決定。而黑洞的質量幾乎全部都集中在奇點上,那是一個無限塌縮的時空點。
  • 相對論中,速度越快質量越大,「多的質量」怎麼來的?(猜想篇)
    相對論,是關於時間,空間和萬有引力的理論,主要創立者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偉大的理論之一,它顛覆了人類的部分常識,重塑了我們的世界觀,提出了「四維世界」等全新概念。微觀上,相對論的提出,產生了量子力學這一物理分支;宏觀上,相對論的提出,為宇宙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 黑洞可能像《星際穿越》中的卡岡圖雅大黑洞那樣巨大嗎?
    作為《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為確保電影的科學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電影上映後的第三年(2017年),基普·索恩帶領的LIGO團隊正式確認探測到了第一例引力波信號,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迅速地頒發給了基普·索恩和他的合作者。實際上,基普·索恩根據他在承擔《星際穿越》科學顧問時的工作,發表了兩篇關於電影中卡岡圖雅大黑洞(質量大約為1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科學論文。
  • 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那麼太陽繞著黑洞轉?
    如果太陽變成一顆黑洞,那麼它的視界半徑就只有3公裡。當中子星的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大約三倍太陽質量)後,也會坍縮成為黑洞。 黑洞的質量越大,其視界半徑也就越大。如果以視界半徑來算黑洞的密度,對於超大質量的黑洞來說,其密度可能比水還要小。就拿M87星系中心的這個黑洞來說,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5億倍,可密度就只有水的密度的一半。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質量越大壽命越短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巨大的黑洞能成長到多大?
    真正的巨型黑洞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把1000億個太陽質量或以上尺寸的黑洞——比目前所見的都大的黑洞——稱為「極其巨大的黑洞」(SLAB)。  卡爾解釋說,對於普通超大質量黑洞和可能的極其巨大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另一個解釋的關鍵在於所謂的「原始黑洞」。
  • 巨大的黑洞能成長到多大?
    目前已知最大的黑洞是類星體TON 618內部存在的黑洞,大小約為660億個太陽質量。龐大的TON 618讓科學家不由得猜測,是否還有更大的黑洞存在,以及黑洞的大小是否有上限。真正的巨型黑洞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把1000億個太陽質量或以上尺寸的黑洞——比目前所見的都大的黑洞——稱為「極其巨大的黑洞」(SLAB)。
  • 太陽系中行星自轉的詭異規律:為什麼質量越大的行星轉的越快?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在一邊自轉,同時也在圍繞著太陽做公轉,並且每一個行星自轉與公轉的速度都是不一樣的,直接的表現就是行星上的晝夜時間不一樣,以及行星上一年的時間也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就會問了,為什麼太陽系中,質量越大的行星自轉的速度越快呢?目前人們最為接受的說法是,質量越大的行星的引力越大,能夠吸引附近的小行星和其他天體,這些天體會以較快的速度撞擊到行星上,從而加速了行星的自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