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

2020-10-16 剛毅堅卓fly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

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文/人大教授陳傳席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


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任研究員,在一次華人聚會上,忽然有幾個人跑到我面前,熱烈地向我祝賀。


我吃了一驚,他們也馬上停下來,「你是……」原來他們弄錯了。交談中才知道,當時有一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大概叫李遠哲,長得很像我,「長相,年齡,氣質,風度……啊,他比你個頭還是稍矮一點。不過,太像了。」



他們都是中國臺灣人,在美國工作或留學,剛從廣播中聽到李遠哲獲諾貝爾獎的消息,而且李遠哲也正在這個城市,他自己也是聽別人告訴他自己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後來又在廣播中得到證實了的。


原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報,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麼獨創和高明,更不存在拉關係、開後門等等,而是由有關專家提出推薦,且不通知科學家本人,再由權威專家評判,評判後,發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點不知道。消息發布後,大家向得主祝賀,得主當然也很高興,更十分光榮。


但如果要科學家自己上報、求獎,求人為自己發放諾貝爾獎,而且必須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時還得貶低別人(同行)的成果,又是填表,又是上報,又是審核,等等,那麼,這位科學家還高貴嗎?人格還高尚嗎?他還有時間和心情去從事研究嗎?


諾貝爾的妻子是被一位數學家奪走的,諾貝爾為此十分傷心,所以,諾貝爾獎中不設數學獎。後來,國際某組織設立了世界數學獎(我忘記了具體名稱),相當於諾貝爾獎。


上次得主是一位俄羅斯數學家,這位數學家埋頭數學研究,功力極深,但從不發表論文。如果在中國,他肯定不會被聘為大學教授,但俄羅斯一位大學校長還是聘請他為教授。這位數學家只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掛在自己的電腦網上,絕對沒有向任何刊物投稿,他認為投稿有辱他的人格,他在自己研究成果前寫下一句話:


「就是這樣的。」結果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國際最高數學獎。全世界轟動,他也無動於衷,繼續過自己平淡而緊張的研究生活。通知他去領獎,他一笑置之,拒絕去領獎。他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有教授工資,能維持生存和研究也就夠了。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高尚人格和骨氣,但不可能完全如此。比如當官的,下級必須服從上級,而且官員禮賢下士時,面對群眾、賢士,他應該表現出「處下」的風度,絕不可高傲。此外,為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也不得不(略去);又比如一個乞丐向人乞討,他必須低下……

但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


社會也應該尊重和維護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高尚人品,至少不能培養知識分子的「低下人格」,而現在很多規定就是培養人的低下人格。比如評獎,先發通知,叫人去看通知,然後按通知規定,把自己的著作或畫集上交,再填寫表格,自己認為自己的作品能得幾等獎,並講出自己作品的優點,比別人作品強在哪裡。



一個知識分子,自己拿自己的作品去求獎,自己講自己作品如何好,而且還必須貶低同行其他人的作品,這人品就不會太高,還能有什麼格調呢?但不求獎也不行,因為每年都有大量著作、畫集出版,評職稱、評工作、入協會,都要得獎作品才算數。

這還不算,評獎時還要活動,打聽好誰當評委,好一一登門拜訪打招呼,是否送禮就不得而知了。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某市辦一個書法展,原定好請一位名人出來講講話並剪彩,名人也答應「肯定來」,但到展覽前一天,名人告訴他:


「不行了,有緊急事。我的作品要參加評××××獎,這幾天正要評,我得去活動活動。」「去活動就有希望,不去準沒戲!」他去活動了一個多星期,果然獎評到了。

爭著當評委,誰有權誰當評委主任、副主任,再由他挑選幾個和自己合得來的評委。評獎討論時,首先把自己的作品評上高獎,再評幾個關係戶,或自己朋友的學生……真斯文掃地矣!



10位日本頂尖學者撰寫的中國史,為何總是賣斷貨?


我建議,以後評獎也像評諾貝爾獎一樣,由有關部門找一批權威專家參與,由權威專家推薦,再評比。如果權威專家自己的作品也被另外權威推薦,那麼評到他的作品時,作者必須迴避。評好之後,再公布。這樣可以少折騰作者,不要讓他們為評獎到處兜售自己,到處拉關係,長此以往,知識分子人格降低而不自知,還以為是應該的。



其實,每年出書出畫冊很多,但真正好的著作是十分少的,大家一提就知道的。現在,好書評不上獎,十分惡劣低下的書反而能評上獎,問題就出在人格高尚的人不願降低自己的人格去求人求獎,而人格低下的人本來寫不出好書、畫不出好畫,便到處求人拉關係,或者自己有權,獎便評到自己頭上,不是評獎,二是評關係、評權勢。

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所以我希望不要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要培養他們高尚的人品和人格,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捧著自己的作品求人為之評一個獎,這人格還不低下嗎?

明代朱元璋就是培養知識分子人格低下的一個皇帝,歷來「刑不上大夫」,而朱元璋對具有高尚人格的知識分子,或拍頰,或逮捕,或腰斬,或侮辱後殺頭,重用的都是那些俯首帖耳、人格低下的人。從明初始,知識分子的人格集體降低,直到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的人格才上升起來。

知識分子人格低下,整個社會人的素質必集體降低,中國人的素質之低早該注意了。我們不希望再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因而在細節操作上都應該注意。

相關焦點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文/人大教授陳傳席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任研究員,在一次華人聚會上,忽然有幾個人跑到我面前,熱烈地向我祝賀。我吃了一驚,他們也馬上停下來,「你是……」原來他們弄錯了。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任研究員,在一次華人聚會上,忽然有幾個人跑到我面前,熱烈地向我祝賀。
  •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報,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麼獨創和高明,更不存在拉關係、開後門等等,而是由有關專家提出推薦,且不通知科學家本人,再由權威專家評判,評判後,發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點不知道。消息發布後,大家向得主祝賀,得主當然也很高興,更十分光榮。
  •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作者:陳傳席來源:中國網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任研究員,在一次華人聚會上,忽然有幾個人跑到我面前,熱烈地向我祝賀。我吃了一驚,他們也馬上停下來,「你是……」原來他們弄錯了。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權威?
    文/人大教授陳傳席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 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 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
  • 歷史和當今——諾貝爾獎是權威
    瑞典科學家諾貝爾這其中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醫學和經濟學獎這四個獎項確實是標誌著一個國家工業科技實力,創新和影響力等的最高標準,是人類自然科學領域的最權威像20世紀初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都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的原因居然是成功的說服了,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休戰,將東北三省定義成南滿,北滿讓俄國和日本利益均分!
  • 趙忠堯:中國核物理鼻祖,差點獲得諾貝爾獎,為何一度淪為乞丐?
    一旦國逢大難,其實各個領域的愛國者都是戰士,不一定是在對陣殺敵的戰場上,就是在科學界,也是一樣,科學家們為了保住祖國的科研成果,同樣可以化身為戰士去拼搏。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已有119年的歷史。其中,我國共有2位獲獎人,還有7位外籍華人曾獲此殊榮。現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是李政道和楊振寧。
  •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最高齡獲獎者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時間:2019-10-11 19: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17:45,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約翰B
  •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來了,獲獎者還有中國人
    一個發現:外國人似乎並不會對著紙飛機哈氣波士頓大學名牌教授貝爾科·格裡森發表了30年如一日的搞笑諾貝爾獎歡迎致辭:WELCOME2020年度搞笑諾貝爾獎管理學獎,頒給了5位中國人。這5位老哥哥做了一件套娃謀殺未遂的行為藝術。
  • 抗戰時清華教授扮乞丐,拿酸菜罈護送寶物,門衛卻攔著不讓進校門
    今天我們了解著名教授趙忠堯為了護送一個酸菜罈子而淪落為乞丐的事情。日軍侵略我國的野心大家都知道,侵佔了東北之後又開始對其他地方虎視眈眈。北京城裡有故宮,故宮裡有很多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很多藏著重要資料的名校,那麼這麼大的一塊兒肥肉自然會成為日軍的首要目標。
  • 諾貝爾獎揭曉: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
    經過統計,僅僅有12位女性獲獎;所有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0歲,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是57.9歲,而女性是63.5歲;主要頒發給5個領域,分別是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獲獎國家前5名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移民到美國的獲獎者最多,達到21位;其中獲獎者受教育學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獲獎者最喜歡的工作單位前
  • 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 獲獎者將得到「十萬億元現金」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法媒稱,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獲獎者會得到十萬億元現金。法新社9月12日報導,今年(2019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包括對在義大利製作和食用的比薩是否能夠防治癌症的研究,以及換尿布機的發明者。當地時間2019年9月12日,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舉行,帕特麗夏·楊因研究「袋熊如何製造立方便便」獲得201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反而越發越多?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也改為小規模舉行,獲獎者可遠程線上參加或實地參加。但,發了100多年的獎,為何獎金還沒用完?百年來獎金為何還沒用完?在1901年,諾貝爾獎最初的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而到了2020年,其數額已達到1000萬克朗。按照諾貝爾的意願,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應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從事研究。獲獎者如何花巨額獎金?
  • 歷史回眸——細數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者,哪一個最讓人感到意外?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獎項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從1901年頒發至今,諾獎獲得者一直都是備受人們的關乎。
  • 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烏龍,獲獎者憑藉自己的發明,讓無數人一夜變成...
    說起諾貝爾獎,估計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了,提到這個獎項的話,估計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會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有權威,並且也是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所以,很多人也將獲得了諾貝爾獎的人,視為是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不過,很多人可能都不會知道,諾貝爾獎史上曾鬧過一次最大的烏龍,獲獎者憑藉自己的發明,讓無數人一夜變成了白痴。
  •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反而越發越多?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 反而越發越多?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哈維·阿爾特、英國醫學家麥可·霍頓和美國醫學家查爾斯·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 這這這這 這也能獲得諾貝爾獎?
    這和人等哺乳類動物是一樣的方法。研究昆蟲是否也能像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一樣交換性別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性別逆轉的現象,吉澤一德教授認為是因為這種昆蟲交配時,除精子外,雄蟲還會輸送一部分養分給雌蟲。,雖然是搞笑的,但各位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從身邊細微之處開始研究,在看了搞笑諾貝爾獎的創立目的也就不難解釋了。
  • 2020諾貝爾獎揭曉,最年輕獲獎者25歲!
    其中,獎金的一半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皮布爾斯,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獎項則授予了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日內瓦大學兼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斯,理由是發現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永遠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最「神秘」 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於每年10月公布,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那麼諾貝爾提名者會像坎城電影節一樣知道自己入圍提名獎嗎?答案是否定的。諾貝爾獎只公布最終獲獎者名字,提名者信息和獲獎記錄都保密,而且保密期長達50年。不得不說,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傳聞老舍是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會是真的嗎?
  • 南大教授詳解「宇宙最黑暗秘密」;與物理學獎獲獎者蓋茲開展合作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晚頒獎,三位科學家因為黑洞研究而分享獎項。黑洞研究的獲獎,不僅再一次證實了「愛因斯坦是對的」,也讓不少讀者開始懷念起因為去世而遺憾錯過諾獎的科學家霍金。霍金的「戰友」們此番獲獎有何重要意義?記者邀請南京大學的多位教授對諾貝爾物理學獎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