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 反而越發越多?
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哈維·阿爾特、英國醫學家麥可·霍頓和美國醫學家查爾斯·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有外媒分析,諾貝爾和平獎或將成為「新冠和平獎」,即獎項會頒給在抗擊疫情上,有突出成就的組織或個人。目前共有318名候選者角逐該獎項,其中107人為組織。
受疫情影響,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典禮取消,改為線上直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也改為小規模舉行,獲獎者可遠程線上參加或實地參加。
根據諾貝爾遺囑,其留下的3100萬克朗其實並不直接用作獎金,而是用於投資理財(3100萬中2800萬用做獎金基金),其中每年90%的收益會用於評獎事宜。
在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為避免有風險的投資,基金會將資金完全投資於銀行存款和公債上。但是由於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50多年後基金會資產流失了將近60%。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開始投資股市和不動產。股票牛市盛行以及房地產的大熱,使得諾貝爾基金快速增值。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市值已超過49億瑞典克朗。獎金數額隨著基金會的投資收益不斷變化。在1901年,諾貝爾獎最初的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而到了2020年,其數額已達到1000萬克朗。按照諾貝爾的意願,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應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從事研究。
有報導稱,和平獎得主通常會把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在得獎後,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講及會議,往往無暇顧及如何使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願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
當然,也有獲獎者將獎金花在後續的科研上或是選擇「買買買」。例如,英國細胞生物學家保羅•納斯在獲獎後,決定買一臺高檔摩託車。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則把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
10月6日晚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半獎勵給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一半則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 ,因為他們「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一個超大質量的緊湊物體」。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
回首過去的得獎者們,在收穫榮耀與財富之前,他們的孤獨與挫敗也曾無人知曉,但人生的失意,並沒有澆滅他們追求科學的熱忱;也有很多科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遺憾,但他們的成果,仍讓今天的人們受益。
資料圖: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左)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Doudna。
人物速覽
2位獲獎者是什麼來頭?
據諾貝爾官網介紹,卡彭蒂耶於1968年出生於法國奧爾日河畔瑞維西,是德國柏林馬克思·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主任;杜德納於196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院。
二人的獲獎理由為「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據介紹,她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諾獎官網稱,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根據諾貝爾獎網站消息,自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了110次,共有219 位獲獎者,其中包括12名女性。
五年前的今天,因發現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大陸科學家,實現了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