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諾貝爾獎,大家並不陌生。
作為全球公認的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之一,是眾多科研學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大獎。
該獎每年評選一次,諾貝爾獎最初設了有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以今年諾貝爾獎金為例,獎金數額高達10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人民幣764萬左右)。
看到這裡,大家心中難免會有一個疑問,諾貝爾當初留下的錢有這麼多嗎?為什麼發了119年的獎金,還沒發完?
119年過去了,諾貝爾獎金為什麼還沒發完?
其實諾貝爾最初留下的獎金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誇張,最初的遺產也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人民幣2368萬左右),當然那是在1901年,那時候這麼多錢也是十分值錢的。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當時這一大筆錢並非直接用於作為獎金,而是通過理財的方式獲取收益,然後將收益的90%作為獎金。
為了管理好這麼一大筆錢,諾貝爾基金會應運而生。除了當初通過存銀行獲取利息以及購買公債以外,1953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就開始嘗試投資一些風險相對較大的項目,比如股市和房地產。
因此,諾貝爾基金會因為這兩項投資收益遠超過當初最開始留下的資產。
那麼諾貝爾基金會現在有多有錢呢?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市值已經超過了49億瑞典克朗(約人民幣37.4億),對比可見,從最初1901年的3100萬瑞典克朗(人民幣2368萬左右)到49億瑞典克朗,增加了一百多倍。
而根據諾貝爾的遺囑,隨著投資收益的增加,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數額也在增加。1901年首次辦法諾貝爾獎時,獎金只有15萬瑞典克朗左右(約人民幣11.45萬),而到了2020年,獎金數額已經高達1000萬瑞典克朗,增加了六十多倍,讓人不得不佩服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能力。
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
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有2個,華裔有9個。(按獲獎時間順序排列)
楊振寧: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行健:法國籍華人,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錢永健:美國華裔化學家,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英國華裔科學家,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莫言:中國國籍,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屠呦呦:中國國籍,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end-
編輯:海棉叔叔 綜合網絡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之處,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