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金是通過諾貝爾的3100萬瑞典克朗(在當時折算美金920萬)而設立的,從1901年至2020年,119年的時間裡,諾貝爾獎金發放的數額已經遠遠超過了最初的遺產,可為什麼現在依然能持續不斷的發放,難道諾貝爾獎金還沒有發完嗎?
對於這種情況,人們共識的答案就是投資理財。
在諾別爾獎金發放的前50年(1901—1953),以相對保守的理財方式為注,主要投資種類包括國債、擔保抵押類的產品,收益相對較少。這個時期再加上戰時問題的影響,曾經停發過一段時間,不過整體上將近發放的情況比較窘迫。
在1953年,諾貝爾獎金基金會被豁免了交稅的義務,有獨立投資的自主權,可以在股市以及不動產領域自由投資。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基金會順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開始在投資理財上打出「組合」套裝,涉及投資理財種類逐漸多元化,包括期貨、股市、不動產。投資範圍也走向海外,涉及到英、美等多地區。而這些有效的投資理財組合,也逐漸讓基金會逐漸走出困境,形成一定的收益。
至於諾貝爾獎金的發放數額,其實是與基金會的收入有很大關係。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發放的獎金為7.5萬,在近幾年更是超過百萬元,比如在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獎金折算為人民幣約為750萬元。
用諾貝爾基金會的收入為發放基準,也是為了保護本金的一種有效措施。比如基金會會將投資淨收益的10%歸入本金,即便遇見連續兩年沒有收益的極端情況,依然能發放獎金,也不會讓本金減少。
因此,不論這119年期間,經歷了怎樣的市場環境變化、戰亂變化、又或者通貨膨脹的貨幣影響等,專業的投資組合,使得諾貝爾遺產即便時隔119年依然能持續發放。而我們普通人也能從中獲悉一定的道理,理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加強投資理財學習。
想要讓自身的資產進行一定的保值,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開源節流外,還要對投資理財知識有一定了解。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沒有專業的投資理財技能,以及足夠強大的後備資金,可以先從基本的存款或定存開始,慢慢接觸更多的投資理財知識。
切記:不懂不投!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