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各個行業工作,都希望可以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科學家也不例外。對很多科學家來說,諾貝爾獎就是證明他們價值的最好方式,如果能夠獲此殊榮,不僅代表著全人類對這位科學家的認可,而且還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僅擁有了榮譽,還會獲得一筆高額的獎金。從1901年第一次頒獎到現在,他到底投了多少錢,直到現在也沒花完?
諾貝爾獎金最初是3100萬
諾貝爾獎的創始者——瑞典科學家諾貝爾,他不僅是一位身家千萬的富豪,而且還是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者。由於他一生沒有子女,所以他曾經立下了遺囑,把自己的財產捐給國家,專門投入科研事業的研究。1895年,政府按照諾貝爾的遺囑,拿出了94%的遺產,這個獎項由此成立。那個時候他的遺產超過3100萬克朗,相當於現在的兩千多萬人民幣。
其實獎項在設立之初並非一帆風順的,很多人在看到如此多的錢財後都心生羨慕,在聽到他要把錢捐給國家搞科研的時候,很多瑞典人心裡邊不平衡了。幸好由於律師團隊的專業在他們的努力下,諾貝爾獎正式成立,並且還得到了國會的支持。獎項在設立之初只有5個獎項,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才又設立了經濟學的獎項。
第一次頒獎
1901年第1次正式頒獎,當時的獲獎者是倫琴,他發現了x射線,得到了15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如今已經過去了120年的時間,300多萬的獎金也並非一個小數目,按照現在的經濟水平來看,諾貝爾的遺產應該早就發完了,為什麼它還存在呢?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是哪裡來的?
這就不得不說團隊的理財觀念了,他的部分遺產被放在了銀行,每年單靠利息,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除了這部分遺產放在銀行外,還有一部分遺產被團隊買了理財。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瑞典出現了通貨膨脹,稅率也變得非常高,那個時候的諾貝爾基金會開始面臨強大的壓力了,幸好這個時候政府免除了諾貝爾基金的稅收,隨後團隊開始進行風險投資,到了2016年,諾貝爾基金會的收入已經達到了42億瑞典克朗。
按照這樣的發展形勢來看,如果經濟形勢穩定,諾貝爾基金會的錢只會多不會少。可以說諾貝爾獎的創立,對於科學家來說是非常欣慰的,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投身於科研研究中,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