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0月12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已經全部揭曉,每個獎項的獎金自然也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根據規定,每個獎項的獎金高達1000萬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幣約759萬。自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發至今,連續頒發了119年,要知道,當年諾貝爾才留下3100萬克朗獎金,如果按照今年的數額頒發獎金,相信只需要三年,諾貝爾的獎金早就花完了。可為什麼諾貝爾獎金能夠源源不斷頒發了100多年呢?這裡面的故事可以啟發我們年輕人的投資和理財理念。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發明大王諾貝爾1895的遺囑設立的,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後來,瑞典中央銀行也來「參股」,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來表彰在經濟界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他遺產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諾貝爾獎的獎金,頒發給獲獎者。在有關部門的主持下,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用來管理這筆龐大的遺產,支持諾貝爾獎的運轉。
錢也有了,機構也有了,接下來就是如何運轉這筆遺產,如何讓3100萬瑞典克朗「生」出更多的錢來。顯然,存銀行收利息支付獎金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為諾貝爾去世後的幾年裡,世界經濟動蕩不已,就在諾貝爾獎設立不久後的1907年,美國就爆發了銀行危機。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為了應付戰爭,除了下調利率外,還要徵收各種稅費。要是把獎金放在銀行吃利息,沒過多久,別說頒獎了,諾貝爾這點遺產估計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貶得一文不值。
更糟糕的是,諾貝爾在遺囑中還規定,諾貝爾基金會只能投資一些「安全項目」,不能投資股票等高風險項目。這裡面的「安全項目」,誰都看出來,老爺子要求基金會執行人只能將獎金存銀行吃利息,頂多買個保本型理財產品,其餘什麼期貨、基金啥的想都不要想。
在外部環境和遺囑的雙重影響下,諾貝爾獎金入不敷出,到1953年,諾貝爾留下的資產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了,可以想像,要是不改革,諾貝爾獎以後有可能只發獎狀和掌聲了。
為了挽救自己,諾貝爾基金會最後還是修改了管理章程,開始涉足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項目。說實話,諾貝爾基金會還是有一定實力的,首次出擊就押注美股,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避免了破產命運。而在接下來的房地產投資中,基金會果斷投資了當地房產,僅僅幾年時間,手頭的房產市值就漲了 4 倍多。
不僅是投資高手,諾貝爾基金會還是「逃頂」高手,在房地產市場最為火熱,到達高點時,果斷將手中房產拋出,賺進一大筆資金。沒過幾年,當地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但基金會已經全身而退。
靠著不斷投資獲得財富,諾貝爾的遺產早已超過了當年的3100萬瑞典克朗,據資料顯示,在2011年,諾貝爾的遺產高達28.6億瑞典克朗,再也不用擔心發不出獎金的事情了。
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年輕人應該學會理財思路,投資方法,這樣才能讓手中的財富增值,不然,財富就會悄然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