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發明硝酸甘油炸藥,壟斷炸藥市場成為軍火商的化學家,因為極度反對戰爭,決定在自己死後把錢捐出來獎勵那些對科學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個化學獎就是諾貝爾,於是便有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
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財產?
伴隨2020年諾貝爾各大獎項的陸續公布,關於諾貝爾獎的話題再掀高潮。諾獎獎金為什麼發了119年了還沒發完,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諾貝爾於1896年12月10日逝世,他在1895年立下遺囑,將自己價值3100萬克朗的遺產設立為諾貝爾獎的獎金,折合人民幣約13億左右,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過去幾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都為900萬瑞典克朗。但今年,每個獎項的諾獎得主獎金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59.5萬元)。
諾貝爾獎每年都要頒發幾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一個多世紀過去了,諾貝爾的遺產還沒花完嗎?
實際上,不僅沒有發完,如果按照價格計算,現在的諾貝爾獎本金已是原來的100多倍!
「花不完」的諾貝爾獎金
很多人都發出疑問:這麼多年了,諾貝爾的3100萬瑞典克朗遺產怎麼還沒花完?獎金怎麼越來越多了?到底有怎樣的秘訣和生財之道呢?
諾貝爾基金開始可沒有多厲害,諾貝爾獎成立之初,這筆錢只能用來投資安全證券,主要就是無風險國債和存款之類的,雖然很安全,但是用不了多少年,諾貝爾獎將無錢可發,很可能會在無限遺憾中銷聲匿跡。
到1953年,這筆錢就剩下2100萬瑞典克朗了。於是在瑞典政府的支持下,基金會開始大膽嘗試,涉足股市和不動產領域,借著全球超規模的牛市,諾貝爾基金總額開始瘋狂飆升。
自2012年初以來,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資本已從30億瑞典克朗大幅增加至46億瑞典克朗。由於總體市場的良好表現,也由於基金會自身資產管理的良好結果,期間資本回報率每年接近9%。同時,基金會已採取措施減少運營費用。
經過幾十年的打磨優化,諾貝爾基金形成了一套投資原則,即在風險足夠分散的基礎上實現至少3.5%的年均實際回報率:55%的股票+10%的固定收益資產+10%的房地產+25%的另類資產。
並且,資產配置需要根據市場動態調整,沒有永遠固定的比例。
2019年的年報顯示了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策略:
47%股票基金和股指期貨
13%固定收益資產
31%另類資產
9%物業基金
從這份投資策略可以看出,理財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離不開資產配置。
其實,無論是諾貝爾基金這種大戶的資產配置,還是高淨值人群的資產配置,或者小到我們普通百姓的資產,都需要合理規劃和最優的配置。
所以,諾貝爾獎能長青,靠的還是理財。如果我們好好理財,也可以給自己理下一個花不完的小金庫。那麼,我們一起加油吧!
附:華人獲獎者
百年來,諾貝爾獎被廣泛認為是頒獎領域內全世界最權威的獎項,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有2個,華裔有9個。
按時間排序,分別為:
楊振寧: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行健:法國籍華人,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錢永健:美國華裔化學家,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英國華裔科學家,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莫言:中國國籍,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屠呦呦:中國國籍,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