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諾貝爾當年的遺產僅僅在3100萬瑞典克朗左右,經歷百年時間的通貨膨脹以及經濟風險,獎金發放總額已遠遠超出其初始規模,特別是在近幾年,每年的獎金支出都在1億瑞郎以上。
如今,諾貝爾基金儲備總資產超過42億瑞典克朗,當年的諾貝爾遺產價值已經翻了一百多倍。這種資金規模成長的背後,離不開與諾貝爾獎一同成長的諾貝爾基金。
正是在該基金的操盤下,以「錢生錢」方式,保證諾貝爾獎一直持續,保證獎金額度,可以說是世界最長壽、最成功的基金。
不過,諾貝爾獎基金一開始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甚至一度到了瀕臨無獎金可發的地步。
1、難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之時,留下來的財富總計3300多萬瑞典克朗,相當於當時920萬美元。
諾貝爾將其中3158萬克朗作為啟動資金,獎勵物理學、化學、醫學、經濟學、文學以及世界和平領域的優秀人士,並在1900年,諾貝爾基金正式成立。
諾貝爾前期留下的資金,其中一部分資金來自亞塞拜然石油的開採。檔案文件顯示,用於啟動諾貝爾基金會的資金中有20%到22%來自阿爾弗雷德在石油公司的股份。也就是說,從種子基金看,在每位諾獎得主的獎金裡,都含有大約180萬瑞郎的「石油資本」。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使獎金可以在未來若干年源源不斷地頒發,如何擴大原始資本,增加未來獎金總額對基金會來說是一項既艱巨又關鍵的任務。
早期,根據諾貝爾本人的初衷,再加上1901年瑞典國王批准通過的評獎規則,諾貝爾基金只能投資在「安全的證券」上。
在當時指的是金邊債券或由這類證券或房產抵押支持的貸款。以固定的財產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擔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國債或貸款。
這種「安全投資」的收益很低,是很難跑贏通脹,同時面臨著高稅負。主要是因為當時諾貝爾獎金提取並不直接來自於投資收益中的資本利得,而是100%來自於利息收入和分紅。
規則束縛,兩次世界戰爭,貨幣貶值這些因素累計疊加,直接導致諾貝爾獎金一年比一年縮水,甚至一度到冰點。
圖片來源:網絡
1900-1914年,基金會要承擔10%的稅負,至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之時,瑞典政府加徵「臨時國防稅」,諾貝爾基金會稅負提高,1922年累徵稅負超更超過1923年的諾貝爾獎金。
到了1945年諾貝爾獎獎金名義值僅12.13萬瑞朗,購買力較1901年時縮水近70%。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比成立之時縮水近三分之二。
2、裡程碑式的改變
真正的轉折點在1953年。當時世界秩序剛剛重置穩定,美國發布新規規定53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在美國所進行的投資活動一律享受免稅待遇。同年,瑞典政府開閘諾貝爾基金的獨立投資。
所以,諾貝爾基金開始投資於股票市場,而海外投資主要針對美國股市,同時獲得瑞典政府批准,投資範圍擴大至房地產、股票市場、抵押貸款等。
這套力挽狂瀾的操作,依然秉承諾貝爾基金會延續著嚴格的投資原則。
再加上諾貝爾基金會是由諾貝爾董事和15位聯合理事一起拼湊而成的,基金會的董事是選舉制的,可以確保有能力的人來領導基金會從而維持基金會的盈利,這樣就能保證諾貝爾獎可以一直設立下去。
圖片來源:網絡
從1953年開始試水,經過近二十年的打磨,諾貝爾基金形成一套投資原則:即在風險足夠分散的基礎上實現至少3.5%的年均實際回報率:55%的股票+10%的固定收益資產+10%的房地產+25%的另類資產。
並且這種投資比例均是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動態調整,以2019年為例,投資組合的47%為股票基金和股指期權、9%為房地產基金、13%為固定收益資產、31%為另類資產,另外還有0.1%的應計貨幣對衝損失。
在調整過程中,兩個領域對於諾貝爾基金意義重大。
一個是在瑞典85年不動產稅提高的背景下,諾貝爾基金被迫將自己所擁有的不動產轉到了一家名為「招募人」的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而又在80年代末全部轉讓了所有「招募人」的股票份額,這一舉動剛好讓諾貝爾基金躲過了瑞典90年代初的金融危機。並且趕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諾貝爾基金會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藉此增厚了投資收益。
另一個則是瞄準美國股市,在1953年諾貝爾基金正式投資股市時,道瓊指數僅為292點,現已達28000多點,暴漲近100倍。尤其是在北歐金融危機後,諾貝爾基金將七成的基金用來投資美股,且每年收益的10%被用於再投資。而在1980年年末,美國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十年」長牛。
根據諾貝爾獎基金會年報披露,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諾貝爾基金會通過過去多年的投資經驗和對市場的判斷,開始加大對對衝基金的投資,並且根據基金會對風險和回報對評估,不斷調整自己的資產配比。
在諾貝爾基金對衝的投資中,整個配置比例從2009年的19%,持續增加至2018年的33%,而且它跟蹤的指數基準名為「HFRI Fund of Funds Composite Index」對衝基金指數。
將新的原則進化為50%左右投向股市,進攻型強且能博取高收益;30%投向對衝基金,特點是進退自如;20%持有固定收益資產,握有較低風險資產,並實現全球化分散投資。
根據年報披露,投資淨收益的剩餘90%交給諾貝爾頒獎機構,其中25%歸屬於頒獎機構,留作與頒發獎金有關事宜的費用,其餘75%構成諾貝爾獎金。
所以,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多少取決於每年基金的收益,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從900萬瑞典克朗提升至1000萬(約合11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從2014年至今美元/瑞典克朗升值超過50%,也就意味著實際上諾獎獎金的購買力一直處於連續下降的狀態。
如果按1953年從事股票房地產投資以來的收益計算,諾貝爾基金年化收益是接近在16%,這份成績雖然比不上巴菲特,不過作為118年歷史永續型基金,可以說是全球穩健型基金的真正代表!
這也提醒我們,自身擁有的資產無不面臨著通漲以及經濟風險因素的影響導致一定的價值流失。如何「錢生錢」以及掌握資產配置也是一項重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