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深圳,遍地都是賺錢的機會,同時也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在深圳,有一個並不起眼的客家村落,名叫大芬村。據外媒報導世界上70%的油畫都來自中國,然而我國約佔80%的油畫來自這個村莊,它像一個工坊,所以也被人們號稱為「中國油畫第一村」。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並不起眼的小村莊中聚集了 8000 多名特殊的「農民工」。村中的趙小勇說:「我敲著門,梵谷真的出來了,他和我畫的一樣的。當時梵谷問我:小勇,你現在畫我的作品怎麼樣?我說,我已經進入你的狀態了」。其實,這8000多名「農民工」實際上在做著製作高仿油畫的工作。
大芬村裡會畫畫的農民工。
為了維持生計,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些農民工不停地揮灑畫筆成了他們的出路。他們並沒有像建築工人一樣在工地上揮灑著汗水,也沒有在各個車間裡辛苦的忙碌,代替這些的是他們夜以繼日的繪畫著世界名畫。據了解,他們以平均一天十幾張的效率進行著,趕訂單銷往歐洲的市場。
這個村子只有0.4平方公裡的面積,所到之處,目之所及的地方皆是油畫作品。各種大大小小的畫室,工作坊也是不計其數,布滿了村裡的小巷。村子裡的農民畫工,他們並沒有受過專業美術的學習和訓練,但產出來的作品卻能夠以假亂真,將原創作品的幾乎是一比一的複製在畫紙上。
據了解,一張大幅的高仿油畫在世界大約能賣出一千多歐元,然而到了農民工手裡只有一百多元的人民幣,就這樣,「畫畫」還是給了他們生存的希望。「梵谷畫畫是為了生存,我們畫畫也是為了生存」,這些被戲稱為中國梵谷的人們,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畫家。
他們有時候接到一些比較大的訂單,一天畫上十幾幅作品也是經常有的事。但他們在追求產量的同時,通過量的變化,他們的畫質量上也有了飛速的提高。畫中對原作筆觸、色彩乃至神韻上也全都瞭然於心,所以也會讓大多數人完全分不出「真跡」與「偽作」。
村中的名人「趙小勇」。
趙小勇,他出生於湖南邵陽的一個農村家庭,儘管家中條件比較清貧,但是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二哥給了趙小勇接觸畫的機會。初中畢業的他到深圳打的第一份工就是在一家藤籃廠,給樹脂小人上色。
一次偶然的機會,通過工友的哥哥來到了大芬村,於是,趙小勇就踏上了他繪畫的道路。在學徒的一年多時間裡,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只好借錢維持生計。就這樣堅持下去的趙小勇,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的」畫畫小白「,到後來專攻梵谷的名畫作品,僅用22分鐘就可以畫完梵谷的《自畫像》,熟練度可想而知,然而我們不知道他經歷了多少個難熬的日日夜夜。
漸漸地,他的畫技越來越高超成熟,與此同時接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多,甚至有許多國外的買家也慕名而來,購買趙小勇所畫的作品。當定金高達6位數的那一刻,趙小勇覺得自己似乎就是梵谷了。後來他慢慢去擺脫梵谷的作品,用自己獨特的靈魂去創作,從而讓自己的繪畫水平蒸蒸日上。
並不是畫家,但值得尊重。
經過多年的打拼,趙小勇有了自己成熟的市場和銷售門路。平時也會經常有人來收購他的作品,有了一些固定的歐洲用戶,所以他也不再為了每天的生活費用而發愁。雖然趙小勇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在別人眼裡只是贗品,高仿而已。這些人所謂的畫工不過是一臺臺複製賺錢的機器而已,藝術對於這些人來說,沒有概念,根本不值得一提。
多年過去,村子裡的這些農民工從一開始為了生計而去畫畫的日子不復存在。到如今,他們去繪畫更多的是心裡多年產生的樸素的熱枕,對於藝術的熱愛,以及心中對於畫畫保持熱愛的高漲之情。大芬村現在還有許多的農民畫工,正面臨著一些挑戰與轉型,儘管他們是世界名畫的高仿贗品製作者,但同樣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一樣被人們所尊重。
其實,在中國像趙小勇一樣的人有很多,雖然沒有幾個成為真正的畫家,但是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同樣繪出了像梵谷一樣絢麗多彩的作品。大家怎麼看呢?不如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在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