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研發新材料隨身淨化空氣 可製成掛墜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空氣質素人人關心,但現時空氣淨化裝置無法隨身攜帶。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研發出最新半導體納米纖維TZBG,大幅提升傳導性能,在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頒「評判特別嘉許金獎」。新材料可做用於淨化空氣及消毒的光觸媒物質,質地柔軟,適用於不同表面,更可製成掛墜佩戴,猶如「隨身空氣淨化機」,防止大腸桿菌侵入,亦令淨化效率比現今技術高十倍,成本卻低逾九成。

  該項目由理大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梁煥方率領,採用靜電紡紗技術,將石墨烯、碳納米管等高傳導性納米材料植入半導體納米纖維,「如同為流動的電子修建高速公路,大大提升電子流動的速度,減少電子流失」。該項發明獲得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新材料TZBG勝二氧化鈦

  梁煥方介紹,該項技術可用於清潔環境的光觸媒。他指現時常見的光觸媒淨化產品,如空氣淨化機、消毒器、除臭劑等,多以二氧化鈦為主。但二氧化鈦將有害氣體一氧化氮轉化成無害物質二氧化碳的效率較低,一般低於5%,並且只受紫外光激發,室內效果不理想。此外,二氧化鈦粒子可被人體吸入,造成傷害。

  為解決上述問題,梁煥方說,首先將二氧化鈦由粒子形態鍛燒後,「拉直」成纖維,再將高傳導性材料石墨烯「移植」進去,製成新材料,簡稱TZBG。他還稱,TZBG透氣性強,更易吸收光和氣體。空氣過濾器使用TZBG光觸媒後,轉化一氧化碳為二氧化碳的效率增加十倍,吸附有害分子的面積增加43%,成本下降逾九成。

  適用不同表面有抗菌功能

  另外,TZBG質地柔軟,適用於不同表面。可置於「風扇仔」前,成為「手提空氣淨化器」,置於口罩內或製成項鍊、掛飾隨身攜帶,淨化佩戴者周圍空氣。梁煥方指,TZBG亦有抗菌功能,「可防止大部分細菌,如大腸桿菌侵入人體」。目前該項發明正與全球多家企業洽談,冀將其商品化。

相關焦點

  • 空氣淨化過濾材料
    廣州空氣淨化過濾材料廠家哪裡有?看這裡你就知道。目前,公司業務以個體防護產品和清潔衛生材料為主,同時發展空氣過濾材料、液體過濾材料、汽車空調以及特種材料等多領域業務。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生產設備及完善的產品檢測體系,可以保證產品的市場獨特性及質量。
  • 香港城大物理學鋰電池材料專家,新研發材料具快速充放電能力
    手機幾乎處於24小時待命的狀態,因此每天至少要充一兩次電,隨身攜帶的充電寶儼然成為出門的標配。手機充電時間能縮短,同時待機時間也增加,是不少「低頭一族」夢寐以求的願望。事實上,除了手機,一些隨身電子產品如運動手錶,甚至是電動車,都對儲電量高、充電速度快的電池一直需求龐大。
  • 香港大學研發出光碟機動新材料「氫氧化鎳」
    轉自 機械工程材料香港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全新材料「氫氧化鎳」,能以相對低強度的可見光碟機動,可應用於機器人、人體輔助裝置和醫療裝置。據港大介紹,在各種材料中,能以光碟機動的材料對無線操作機器人的幫助很大。
  •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穿戴式空氣檢測系統 體積比手掌小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空氣汙染有損健康,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發2款可隨身使用的空氣監測儀器,「即插即用的空氣汙染監測系統」及「穿戴式懸浮粒子監測系統」,以監測汙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懸浮粒子、輻射等,搜集到的數據可助掌握汙染物在城市中的分布以幫助改善
  • 香港理工大學
    周邊環境 香港理工大學位於香港九龍,毗鄰九廣鐵路火車站,過海隧道樞紐,交通便利。研究所致力於促進中藥現代化,從而提升香港製藥產業發展水平,與國際醫藥產業接軌。研究所亦擁有強大的研發隊伍, 其中包括來自於香港和國內院校的學者和研發人員。研究所內超過60%的人員均是擁有研究生學歷,畢業於國內、香港和海外的大學。
  • 動態負離子技術——空氣淨化技術新方向
    空氣淨化技術在經歷了「濾網+風機」的第一代和靜電除塵第二代後,以負離子技術為主的第三代空氣淨化技術,因其無噪音、無耗材、無風機,功率小,能耗低,節能環保等特性,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淨化體驗。負離子淨化空氣一般分為三步:釋放、吸附和收集。負離子通過負離子空氣淨化器釋放到空氣中,每立方釐米可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個高活性負離子,在室內形成動態離子場。
  •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新華社香港8月3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理工大學3日宣布,該校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結果發現有關疫苗能在動物身上產生大量抗體,且沒有明顯副作用,預計最快數星期內能進行人體臨床測試。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表示,研究人員為小鼠、兔子和猴子注射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結果發現全部動物均能產生大量抗體,而且沒有明顯副作用,至於抗體能維持多久則有待研究。他預計,此項研究最快在幾星期後能進行臨床測試。
  •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DIMS鏡片 能有效控制兒童近視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DIMS鏡片 能有效控制兒童近視 2018-04-19 09:48: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日本進口隨身空氣淨化器,呼吸的每一口都是純淨空氣!
    世衛組織規定: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達到1000-1500個/立方釐米,才能稱之為清新空氣。 日本Apixintl隨身空氣淨化器每秒能釋放19000萬負離子,讓你每一秒吸入的都是純淨的空氣。
  •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超聲波系統 無輻射檢測脊柱側彎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超聲波系統 無輻射檢測脊柱側彎 2019-05-05 15:03: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負離子淨化空氣的原理
    負離子作為一種自然因子,對空氣淨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空氣淨化領域的「專家」。它可以淨化空氣,有著環保警察「之稱,因此,被很多國家用來檢測空氣品質。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針對家居裝修這方面,如果你十分在意居家空氣環境健康,並且深受環境汙染的毒害,那麼,你可能需要負離子。
  • 戴森推出首款三合一加溼空氣淨化風扇,全新科技打造全方位舒適空氣
    在Dyson Pure Humidify+Cool Cryptomic™加溼空氣淨化風扇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工程師們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旨在探索讓細菌充分暴露在短波紫外線下以使其變性的最佳方式。他們開發了一種由高反射材料製成的反光PTFE管,當水通過反光PTFE管流向蒸發器時,會持續被紫外線照射。戴森紫外線除菌科技讓水箱中的每一滴水都處於UV-C光照下,從而殺死99.9%水中細菌。
  • 直擊中關村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侯立安:要加強空氣淨化技術及裝備研發,尤其適用於病毒微生物的去除技術
    侯立安對室內空氣中病原微生物汙染來源進行了分析,指出室內空氣汙染物來源複雜,可通過室外空氣、建築本體及設備、人等各種源頭進入室內環境,呈現出複合汙染特徵,對室內空氣淨化提出新的挑戰。「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傳染病成為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每人每天大約要在室內度過70%以上的時間,室內空氣微生物來源複雜,易於傳播,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多種多樣的危害。」侯立安表示,面對肆虐的疫情,要加強空氣淨化技術及裝備研發,尤其適用於病毒微生物的去除技術,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保障人體健康。其中,要研製智能化的監測、採樣和分析設備。
  • 香港理工大學研製新抗生素或可對抗「超級細菌」—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9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團隊通過創新抗菌機制,成功研發新一代候選抗生素Nusbiarylins化合物,有力抑制多種細菌生長
  • 氧化鎢光觸媒輕鬆抗菌淨化空氣
    >   隨著霧霾來襲,人們更多操心起室內空氣的淨化。據研發人員介紹,「RENECAT」光觸媒抗菌淨化技術,首次開發出以氧化鎢為材料的光觸媒,在室內微弱的燈光下,構成「光蓓淨」的鎢系鈉離子,通過光吸收形成電子與空穴,釋放出氫氧自由基與活性氧,將室內病毒、細菌、VOC及異味分解掉。據悉,這是東芝首次在日本以外市場開展光觸媒業務。
  • 香港理工大學跨學科合作成立「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範疇跨越多學科合作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由身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的滕錦光教授領導,副院長是李向東教授,全院共分五大範疇:(一)城市規劃及管理;(二)城市基建;(三)城市環境;(四)城市發展的數碼科技;(五)大廈能源及環境性能;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轄下共設有二十六個研究小組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滅活新冠病毒催化材料走進民用生活市場
    據了解,今年3月底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ICP)成功研發的可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催化材料現已正式進入民用市場,為我國居民日常生活中滅活新冠病毒提供助力。在此設計理念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ICP)成功研發出可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新型納米催化材料AB-24。且據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CDC)進行的病毒滅活實驗結果表明,該材料具有直接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在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CDC)實驗環境中,新型冠狀病毒的濃度為5微克/毫升,遠高於實際生活場景中的病毒致病濃度。
  • 上海引入殯葬新形式 逝者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
    如今,上海也能製作「生命晶石」,並且加工成飾品隨身攜帶。昨日,全國首家生命晶石工作室在益善殯儀館掛牌服務。  據上海殯葬服務中心介紹,生命晶石技術首先出現在美國,然後傳入日本、臺灣和香港等人口密集地,並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應用。韓國選擇製作生命晶石的骨灰超過十分之一。
  • 郭生練出席武漢理工大學新國家重點實驗室掛牌儀式
    3月20日,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武漢理工大學正式掛牌。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副省長郭生練出席。  這是該校材料學科擁有的第二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RFID智能醫療系統 提高醫院效率
    前線醫護人員工作繁忙且壓力大,香港理工大學就研發了兩套新的智能醫療系統,希望透過新科技,舒緩醫護界的人手不足及工作壓力問題。  有關系統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專任導師何道森及其團隊研發,務求將藥物和病人資料等程序系統化,兩套系統均採用了RFID、近場通信(NFC)和無線網絡等科技,一般醫療機構的現有設備亦足以應付系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