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也將進駐到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飛船在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了預定軌道,之後按照程序,首先進行了大約兩天時間的獨立飛行,然後在距離地面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高度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了自動交會對接。這個軌道比之前的神舟飛行任務的軌道高度高出了50公裡。
「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外形雖然和神舟十號相比沒有大的變化,但在很多關鍵節點都採用了非常先進的技術。其中,在飛船上安裝了光學成像敏感器,用於神舟飛船與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的近距離成像測量。在工作狀態中,光學成像敏感器的相機通過對標誌器進行成像測量,得到飛船與目標飛行器間的相對位置和相對姿態數據,為兩個飛行器提供相對導航的測量信息。
另外,為了確保「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後與地面通信的實時暢通,還在飛船上安裝了特製的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可以與「天鏈一號」中繼衛星實現「太空握手」,完成了中繼終端對天鏈一號的捕獲跟蹤,並向中繼衛星發送數據,建立起從「神舟十一號」到中繼衛星再到地面站的數據傳輸鏈路。為「神舟十一號」飛船提供高速率數據傳輸、高質量的圖像話音、大容量科學實驗數據傳輸提供了便利。
同時,由於在載人交會對接中,「神舟十一號」需要根據任務需要頻繁變軌。為了進一步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提升飛船自主運行的能力,飛船改變以往實行的地面計算落點的方式,而且重新為飛船系統設計了在軌自主應急返回的救生方案。它可以進行軌道預報,並通過神經網絡計算落點的控制參數,尋找落點的優選方案,進而實現飛船的自主應急返回。如果飛船出現意外情況與地面失去聯繫,導致地面指揮系統無法為飛船計算準確的落點,飛船將啟動自主應急返回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再加一道砝碼。
作者: 科技名家·裡程碑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