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與藝術小品」作為城市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性格的典型體現,不僅為人們室外活動及出行的功能需求提供了保障,同時又有助於城市空間景觀的塑造,在環境系統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前不久,在2019年花溪大學城首屆「城市家具與藝術小品」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典禮上,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的參賽作品《「安」放青春》獲得交通服務設施類金獎;貴州師範大學的參賽作品《空間方程式——拼合式移動公廁概念設計》獲得公共衛生服務設施類金獎;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的參賽作品《「茶盞」——景觀小品設計》獲得美化豐富空間設施類金獎;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意潮工作室的參賽作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獲得公共休閒服務設施類金獎。
這些獲得金獎的作品都有什麼亮點呢?今天,就讓記者帶大家來看看。
《「安」放青春》:
融入貴安元素 彰顯城市魅力
《「安」放青春》設計圖。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優化公共運輸設置,規範城市交通秩序。」在2019年花溪大學城首屆「城市家具與藝術小品」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典禮現場,來自貴州大學明德學院2016級建築學專業的學生龍勝方代表團隊說出了創作的初心。
龍勝方口中提到的作品,正是《「安」放青春》。
除了龍勝方以外,參與設計《「安」放青春》的小組成員還包括葉彤彤、丁富貴、田豔、劉雄,他們共同協力設計製作出公交站臺、人行天橋、道路輔助三大塊內容。
「在作品創作前期,我們經過詳細調研,了解到大學城目前已建的站臺、天橋、路障等的使用情況,經過綜合分析,才確定了設計方案。」龍勝方說。
龍勝方介紹說,在《「安」放青春》中,最突出的公交站臺與現有站臺相似而又不同,增設了很多細節設計,讓一個簡單的公交站臺擁有更強大的功能;藍色的公交站臺中原本V字形的裝飾物被設計成了W形,站臺前設置有外挑擋雨板、攝像頭、語音播報、臨時充電處、智能查詢處,在公交站臺的後方設置有垃圾桶,同時還配備了共享單車停放點和無障礙坡道。
「這次我們在設計中,將很多小功能集合在一起,希望這個公交站臺不僅僅只是個站臺,更希望他能夠成為群眾的小補給站。」龍勝方說。
此外,《「安」放青春》中道路輔助這塊內容也獨具特色。該作品中的道路輔助包含路障、導向牌和路燈,小小的輔助道具包含了豐富的貴安元素。
其中,路障設計以「貴安」為主題,通過「貴安」兩個字的首字母拼音拼接組合而成,寓意貴安新區社會和諧安定、交通安全、人民安居樂業;導向牌設計色彩上以藍色為主,造型上以不同的符號、圖形以及視覺符號「GA」組合而成,造型獨特,色彩鮮明,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塑造景觀形象、吸引人注意;路燈以白色為主,燈杆材料選用Q235鋼,燈杆表皮防腐處理為熱鍍鋅鍍鋅層,表面光滑美觀,光澤一致,無皺皮、流墜及鋅瘤、起皮、斑點、陰陽面缺陷存在。
「我們設計的項目有利於改善大學城的交通狀況,滿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量需求,同時減少交通安全隱患。」龍勝方說,「下一步,大學城管委會也會考慮將我們的設計運用到實際中,我們都非常期待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
《空間方程式——拼合式移動公廁概念設計》:
美化環境 節約能源
《空間方程式——拼合式移動公廁概念設計》設計圖。 祝浪 攝
「在貴州的一些旅遊景點和其他城市都有移動公廁,但我覺得這些移動公廁外觀設計和組合方式都不完美。」參與設計《空間方程式——拼合式移動公廁概念設計》的貴州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三學生邢文江說,將公廁的外觀設計和組合方式做得更好,可以達到既美觀又便利的效果。
《空間方程式——拼合式移動公廁概念設計》主要包括單元內部多功能的多種求解方式、外觀形式的多種求解方式、組合形式的多種求解方式和生態節能的多種求解方式。
據邢文江介紹,此次他們設計的移動公廁從公廁的內部設計、外觀設計、組合設計及生態節能四個方面進行改進。
移動公廁的內部設計方面,在滿足如廁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使用了蹲坐一體的廁具設施,同時增設了母嬰室功能和無障礙設計,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外觀上利用帶狀照明優化傳統如廁提示方式,看上去既美觀又大方。
外觀設計方面,選用了六邊形平面結構,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增加或減少廁所的數量,不影響廁所的外觀美感;除增設使用功能外,利用外觀立面植入地域文化、商業廣告和城市訊息,形成360度可視效果,並根據不同場地的需求可選擇LED顯示屏、噴繪、立體綠植等多種表皮形式。
組合形式方面,以六邊形進行拼合,根據場地和需求可出現多種組合形式,在增加空間趣味性的同時,還能與周圍環境更好地融合,不影響城市或景區的形象。
生態節能方面,利用生物降解生態系統進行糞便收集和處理,達到淨化環境的目的;頂部利用玻璃材料便於獲得更多的自然光源達到節能的目的,同時避免廁所內部的侷促感;頂部加裝太陽能供電系統以滿足夜間照明、如廁提示燈和LED顯示屏等的用電需求,廁所底部考慮自然通風系統,保證廁所內部空氣流通。
「我們的項目既能夠滿足群眾的如廁需求,也能夠美化環境、節約能源。」邢文江說,「希望我們的項目能夠儘快得到推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茶盞」——景觀小品設計》:
傳統與現代碰撞 時尚與個性融合
《「茶盞」——景觀小品設計》設計圖。 祝浪 攝
「此次我們團隊設計的《『茶盞』——景觀小品設計》能夠獲得美化豐富空間設施類金獎,讓我們感到非常激動和興奮。」參與設計《『茶盞』——景觀小品設計》的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大二室內設計專業學生明鈺彥說,「這次獲獎是對我們團隊的肯定和認可,也是對我們的一次極大鼓勵。」
據明鈺彥介紹,為了在2019年花溪大學城首屆「城市家具與藝術小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好成績,他們學校還專門組建了創意團隊,讓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參與設計。
「傳統工藝始終在為現代藝術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它連接歷史和未來,融合經典與時尚,正在構建當下具有中國風尚的生活美學。」明鈺彥說,他們設計的「茶盞」作品,是將瓷胎竹編這種傳統工藝用現代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對外形和材料的變換、重組變異,將形式轉化再造;設計中延用竹編的色彩和肌理,選用鋼構材料通過對比的方式,將形體誇張放大變換,形成一種新的景觀小品視角形象,與環境再造相比而言,重視對藝術作品事物本身形象特徵的改變,表現出對傳統形式和觀念的革新,融入新的創意思維。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瓷為胎,竹為飾』是這類竹編工藝的典型特徵。」明鈺彥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竹編工藝品已經漸漸消失,傳統的竹編民族手工藝已漸漸被人們遺忘。為了能夠將竹編工藝繼續傳承下來,他突發奇想提出設計「茶盞」。
「我們的作品就是把傳統文化寓於城市建設中,塑造獨特的城市風景與文化景觀,展現一種時代生活美學與生活方式。」明鈺彥說,他希望他們的作品能儘快在城市中展現,他和團隊成員都很期待看到自己設計的作品變為現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城市披「外衣」 和諧又環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設計圖。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我認為,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DNA,透過極具視覺焦點的設計,猶如用一層美麗的」外衣「去彰顯其城市魅力。」參與設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意潮工作室的學生李芳說。
據李芳介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樹枝為元素,抽象化的展示城市藝術魅力,作品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娛樂健身區、休息區、照明燈具,整個主題貫穿了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重視物的功能效應、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環境、謀求「人——物——環境」系統的和諧。
其中,娛樂健身區地面採用了孟菲斯設計風格,整個區域涉及規劃包含了曲線槓桿攀爬、球形娛樂設施、互動木樁、攀爬網、螺旋線座椅,以及健身器材,滿足各類人群需求;休息區包含座椅區、遮陽區、售賣店,該區域主要以抽象化線條為設計元素,在座椅區設置有充電插口,並在售賣店頂部設置有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為休息區的人提供手機充電,達到實用與藝術的雙結合;照明氛圍燈以樹為設計元素,以其外觀衍生設計出外擺燈及氛圍燈。
「能夠為貴安新區這座城市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提升城市品質,我們都感到很榮幸。」李芳說,「我們團隊成員都很期待能夠早日看到作品變為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