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的酒品種繁多,所以各派的酒都有其獨特的香氣;入口是否柔和,是否辛辣也是判斷酒的重要指標;飲後易上頭或喝後易上頭更是眾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到2020年9月,《消費者報告》將17種市場上最主流的100元以下平價白酒送到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為您提供參考指南。
檢測產品
試驗標誌。
香味:通過京東、天貓、蘇寧等三大電商平臺對6萬餘條消費者評價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分。
口味:以乙醛為代表的醛類是白酒辛辣味的來源,比較了酒中總醛的含量。
酒頭:影響酒頭的因素較多,主要與雜醇油的含量有關。
檢驗結果
第一,口碑分析結果顯示,百年糊塗銀世紀、白雲邊12年陳釀、董酒老貴董、五糧液萬事如意等4款香氣得分較高,分別為9.0、8.5、8.3和8.0。
第二,江小白金獎青春版,瀘州老窖濃香型老窖(鑑藏裝),古井貢酒古井醇香型古井味香型,分別為3.9,2.5,2.5。
17款白酒中,總醛量為0~0.443g/L,低於行業標準限值(2g/L),客觀來說,口味並不算「辣」。但總醛量過低也會影響香氣,瀘州老窖濃香老窖(鑑藏裝)和古井貢酒古井醇總醛含量為0(未檢出),因此,香氣口碑評分較低。
17款白酒「上頭」成分雜醇油含量0~78mg/100mL,其中瀘州老窖濃香型酒窖(鑑藏裝)含量0(未檢出),董酒老貴董酒液含量78mg/100mL。
三是香味口碑不佳。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就體現了一款酒的「香」這個感官指標的重要性。
根據統計,目前已定型的香型有12種,醬、濃、清、米香是基本香型,其它8種香型是在這4種基本香型的基礎上,用一個、兩個或更多的香型,揉合自己獨特的工藝,衍生出的香型。
此次送檢的17個樣品中有7種香型,為更加客觀地評價其香型特點,《消費者報告》對京東、天貓、蘇寧三家電商平臺的6萬多份消費者評價數據進行了分析和評分。
口碑分析結果顯示,百年糊塗銀世紀、白雲邊12年陳釀、董酒老貴董、五糧液萬事如意佳品4款香氣得分較高,分別為9.0、8.5、8.3和8.0。
劍南春劍南老窖,稻花香珍品2號,茅臺迎賓酒,紅星二鍋頭酒(綠瓶),西鳳酒(綠瓶),洋河大麯,劍南春綿竹大曲,1952貴州習酒紅習醬酒等8款香型得分中等,分別為6.0、6.0、6.2、6.5、6.9、7.0、7.0和7.7。
酒鬼酒泉、汾酒黃蓋玻汾得分一般,分別為5.9和4.3;江小白金獎青春版、瀘州老窖濃香型(鑑藏裝)、古井貢酒古井醇香型得分低,分別為3.9、2.5和2.5。
從口碑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消費者對同一香型或不同香型白酒的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也反映了不同香型白酒在生產過程中的差異。
據悉,不同香型的白酒風格源自於各自釀造的曲目、原料、發酵容器、生產工藝、勾調技術及不同的地理環境。
酯類是中國白酒中最主要的香精成分,其香精總微量組分含量均較高,均超過60%。
酯物質若同調,此酒香氣好而濃,主香突出,具有典型的風格和特點;若不同調則相反,且有雜味,甚至會偏格。
哪個味道比較辣?
酒中含有較多的醛類物質,會對口腔和食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刺喉」的主要原因。
據專家介紹,乙醛是一種主要的醛類物質,它有刺激性氣味和幹辣的味道,常飲用游離態乙醛酒,飲後易發乾音。
大家都知道,低濃度的醛類物質也能起到增香作用,所以在白酒的生產過程中,醛類物質的濃度,也就是總醛的含量,一般都要控制。
但是,在蒸餾酒國家標準GB/T2757-2012中,並未規定蒸餾酒及其配製酒的總醛限量。
行業數據顯示,為降低白酒中醛類含量,蒸餾時,應嚴格控制溫度,先蒸餾,後蒸餾,所謂「掐頭去尾」,白酒中總醛含量,一般不超過2g/L。
檢測結果表明,17種白酒的總醛含量在0~0.443g/L之間,其中古井貢酒古井醇香、瀘州老窖濃香型白酒(鑑藏裝)含量在0mg/L以內,茅臺迎賓酒0.443g/L以內。
結果表明,本次白酒的總醛量均低於2g/L,從客觀上說,口感並不算「辣」,質量也不算「差」。但是,總醛含量過低也會影響香氣。
值得一提的是,古井貢酒古井醇香和瀘州老窖濃香型(鑑藏室裝)香氣口碑評分均僅為2.5分,兩者中的總醛含量恰好為未檢出物。
很多研究也指出,白酒的口感也與其中酒分子和水分子的結合程度有關,酒分子的結合越高,刺激作用就越小,使得酒變得柔順、柔軟,同時使酒在體內緩慢釋放,保護肝臟。
哪一個比較容易上頭?
」「雜醇油可使神經系統充血,而且它具有麻醉作用,因此它會使人感到頭暈。這也算是酒中的有害物質,」業內專家告訴本刊記者。
圖像來自網絡。
雜醇油分解較慢,她強調說,如果同樣數量的雜醇油與乙醇相比,對人體的危害可能會更大,但其含量不能過高。
眾所周知,雜醇油是高級醇的通稱,高級醇是酵母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重要副產物,它還具有刺鼻的氣味和辛辣的味道,毒性主要表現為異戊醇、正丙醇、異丁醇等。
老版的GB/T2757-81蒸餾酒及配製酒衛生標準規定,白酒中的雜醇油含量應≤200mg/100毫升。
然而,在新版本的GB/T2757-2012中,雜醇油指標已被刪去,因為國際上的洋酒越來越把雜醇油當作一種香味成分來使用,中國的衛生標準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但在現行《白酒檢驗規程GB/T10346-2006》中,雜醇油仍然被列為白酒出廠檢驗的指標之一。
檢測結果表明,17種白酒雜醇油含量均在0~78mg/100mL之間,其中瀘州老窖濃香型老窖(鑑藏裝)、董酒老貴董(78mg/100mL)均未檢出。
若參照舊標準GB/T2757-81蒸餾酒及配製酒衛生標準(≤200mg/100mL)所規定的限量,17款白酒雜醇油含量並不高。
然而,對於喝了很多酒的消費者來說,雜醇油雖然微量,也會積少成多,在不知不覺中可能會「上頭」。
還有醫學資料表明,喝酒是否會產生「上頭」反應,實際上也與人體內乙醛脫氫酶的分泌有關。
圖像來自網絡。
若人體內乙醛脫氫酶分泌過多,高級醇就會被分解,然後通過血液循環緩慢被代謝。如乙醛脫氫酶活性特別低,高級醇無法完全分解並留在體內,則易出現「上頭」現象。
影響白酒安全的主要成分有甲醛、2A類致癌物質、塑化劑等,這17款白酒又有何表現?經常飲酒的人需要擔心嗎?歡迎關注《消費者報告》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