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慈鯛是指生活在非洲東部東非大裂谷上三大湖中的慈鯛科魚類,屬硬骨魚綱,鱸形目慈鯛科,英文Cichlidae或Cichlid。慈鯛科是世界上進化最為成功的魚種之一,超過兩千多個魚種,其中三湖慈鯛品種就有六七百種。
慈鯛的祖先原本只生活在非洲大陸,後來因為大陸板塊漂移,才流落到中南美洲和亞洲。所以說非洲三大湖中的慈鯛是譜系最悠久、血統最純正的慈鯛,所以三湖慈鯛也有「慈鯛貴族」的稱號。
東非三大湖指坦幹伊喀湖(Lake Tan-ganyika)、馬拉威湖(Lake Malawi)、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非洲三大湖的地形、水質各有不同,慈鯛的生存能力很強,即使在鹽水、溫水、低溶氧水域等多變環境下,都能棲息繁衍出繁多的種屬。三湖慈鯛因其色彩鮮豔、體格強壯、體型優雅、觀賞性強,加上它有超強的水土適應能力,已成為淡水觀賞魚種的最佳選擇。
坦幹依喀湖慈鯛
坦幹伊喀湖,位於東非大裂谷西側,為世界第二深湖泊。湖的周圍都是石灰巖,湖水清澈,湖水礦物質極高,PH值也很高(7.5~9.2)。所以坦幹依喀湖慈鯛在飼養和繁殖上要注意提供適合生存的鹼性硬水。坦鯛的體型、習性與其他湖相差較大,已知的有40多屬,超過200種是特有種。包括了全世界最大的慈鯛90天使(體長90cm),小的只有4cm的九間貝,來自坦湖的三湖慈鯛代表有皇冠六間、黃天堂鳥、蝴蝶與女王燕尾等。
坦幹依喀湖慈鯛,至少三百種以上,而且還在不斷被發現中。坦湖慈鯛被認為是三湖慈鯛中最與眾不同的,因為超過95%的慈鯛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坦幹依喀湖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湖泊,溫度非常穩定,與蒲隆地、坦尚尼亞、剛果(金)和尚比亞接壤,是世界第七大湖,1470米的深度使它成為世界第二深的湖泊。坦湖因為地質和氣候上的關係,湖中的水質呈高硬度、鹼性。在這裡生活的慈鯛也是進化最趨向完美的魚類,在激浪衝擊的環境中還是靜謐貧瘠的沙床,都能找到慈鯛的蹤影,而且進化出特點各具分明的不同種類。
紅彩虹蝴蝶
身型差異最大的就屬90天使和九間貝了,90天使是全世界最大的慈鯛,體長達90釐米,而九間貝只有四釐米,能在蝸牛殼裡孵卵。
六間類可以說是坦幹依喀湖慈鯛的代表,氣質優雅適合群養和混養,體型較大,需要的魚缸空間足夠。有薩伊藍六間、蒲隆地六間、曼波藍六間等。
薩伊藍六間
珍珠虎的背脊隆起,兩側扁平,方便在巖石狹縫裡捕食小蝦,但如此的體型不便於遇險是迅速逃離,所以珍珠虎的鱗片逐漸進化得又厚又結實,用厚實的體側來抵擋攻擊。有黑噴點珍珠虎、黃金虎等。
金頭虎
蝴蝶類的坦幹依喀湖慈鯛大部分品種棲息在巖石陡峭的淺灘,美麗鮮豔的色彩招人喜愛,但它們好鬥的天性在三湖慈鯛裡也是頗有名的,群養能夠降低攻擊性,疾病上容易得腹水。有紅彩虹蝴蝶、珍珠蝴蝶、雙星蝴蝶等。
天堂鳥以它飛彈體型出名,黃天堂鳥更以體色出彩,為魚缸增彩不少,最好單養。有茉莉天堂鳥等。
紅金珍珠、黑顎伊麗莎龍王鯛、黃顎伊麗莎龍王鯛都有透明淡雅的色彩,它們是沙居慈鯛,魚缸裡需鋪好乾淨的細砂。
維多利亞湖慈鯛
維多利亞湖,位於非洲中部、橫跨赤道,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水呈弱鹼性(PH7.1~9.0)。來自維湖的三湖慈鯛對水質敏感度不強,多屬Haplochromis屬,體色多以黃、藍、紅三色搭配為主。維多利亞湖雖盛產慈鯛,但經過人為引入尼羅河鱸魚造成生態破壞,許多種屬的維鯛瀕臨滅絕。目前僅存300多種,特有品種40-50種,是輝煌時代的15%。市場上也比較少見,維多利亞湖慈鯛的代表品種,有斑馬天使、紅背天使等。
維多利亞湖慈鯛多為紅、黃、藍、黑,其鮮豔的外表不亞於馬拉威湖慈鯛。在鼎盛時期有二十個屬的三百種以上慈鯛在這裡棲息,至少一半是維湖獨有的慈鯛種類,未被記錄的也有兩百種。而如今生活在維多利亞湖慈鯛僅有10000-15000尾左右,是輝煌時代的15%,特有品種40-50種。
維多利亞湖具有75萬年的形成歷史,但與坦幹依喀湖、馬拉威湖相比,卻算是年輕的。它位於非洲中部、橫跨赤道,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湖本以盛產慈鯛聞名,在二十世紀的中期的幾十年裡,維湖經受了人為的水土流失和引入尼羅河鱸魚造成雙重的生態破壞,只有少數生活在水下巖石縫隙或潛水區域的三湖慈鯛倖免生存下來。
斑馬天使
維多利亞湖水質呈弱鹼性,水中礦物質也沒有坦湖的高(PH7.1~9.0)。在市場上所看到維多利亞湖慈鯛,通常是由臺灣魚場所繁殖出來的,早已適應了人工環境,所以在水質的要求上並不像野生型魚種那麼苛刻。在飼養維多利亞湖慈鯛時,水質則宜維持在23~26℃之間,弱鹼性的水質,PH值在7左右,或是大於7都沒有問題,硬度則在5~15dGH範圍內。
紅尾天使
維多利亞湖慈鯛體型並不大,多在10釐米左右,食性主要偏肉食性,其豔麗的色澤在群養方式下更能煥發神採。代表品種有太陽神、紅背天使、紅尾天使、翡翠天使、七彩天使、斑馬天使、黃腹艾伯特等。
馬拉威湖慈鯛
馬拉威湖,位於東非大裂谷最南面、非洲第三大湖,湖水受風力、巖石崩解以致沒有坦湖清澈。馬鯛必須以豔麗的體色來吸引配偶注意,這成為馬鯛的特點。但幼魚容易被自身顏色招來危險,獨特的「口孵」便成為馬鯛保護幼魚的必要方式。馬拉威湖慈鯛約有兩百多種,一類是單色鯛族群,像是Aulonocara屬的馬湖慈鯛,也稱孔雀魚,色彩鮮豔、性格溫馴,代表有藍天使,頗受愛好者歡迎。另一類是巖棲類族群,以巖礁上附生的青苔為食,領域意識極強、不易混養,但雄魚體色鮮麗豐富,雌雄有完全不同的體色,頗有趣味。而且巖棲類族群的適應力很強,容易飼養、容易發色。代表品種有:阿芙拉、紅勾鼻、非洲王子、特藍斑馬等。
馬拉威湖慈鯛約兩百多種,擁有三湖慈鯛中最靚麗鮮豔和最豐富品種的慈鯛資源,頗受三湖慈鯛愛好者推崇。
馬拉威湖,產生於距今約 1500 萬年前的中生代,由於地殼大變動而逐漸發展而成了地塹湖,位於東非大裂谷最南面、是非洲的第三大湖,深度居世界第四。湖水的礦物鹽濃度較高,礦物質較多,PH 值為鹼性,硬度較高。我們飼養過程中,水溫應保持在24~28度,PH值為7.8~8.6。
不同於坦幹依喀湖慈鯛的是,大部分馬拉威湖慈鯛多是雌雄二態,雄性的成魚擁有豔麗極具金屬感的體色,而雌性魚和幼魚大多呈現單調的灰色,幼魚期很難分辨出雌雄。馬拉威湖裡生活的慈鯛非常密集,魚卵和幼魚很容易成為獵捕對象,雌魚的口腔逐漸成了安全的庇護場所,造就了三湖慈鯛獨特的「口孵」繁殖方式。
馬拉威湖慈鯛種類繁多,通常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巖棲類的羅卜那族群(Mbuna)。Mbuna是當地的土語,意思是生活在湖邊巖石的魚類族群。巖棲類以巖礁上附生的青苔為食,領域意識極強、混養難度高,但體色十分鮮麗豐富,身材矮小健壯、體質上適應力很強,飼養、發色和繁殖都相對容易。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推廣到歐洲市場後,現已成為國際觀賞魚市場中常見的著名品種。品種有阿芙拉、紫羅蘭、紅勾鼻、非洲王子、雪鯛、非洲鳳凰、閃電戰神、厚唇朱古力、雪中紅、白馬王子、雪藍斑馬、黃金閃電、藍雀、特藍斑馬、藍龍王子、白雪公主。
特藍斑馬
另一類是哈普斯(Haps),是指非Mbun族群的馬拉威湖慈鯛。雄性成魚體色有明黃、金屬藍、綠色等,相對於羅卜那族群,飼養、繁殖對環境要求更嚴格,不然發色困難或發色後容易褪色。Haps族群大多數有食魚性,實行一夫多妻制,產卵量可達上百顆。代表品種有:鳥嘴、藍茉莉、血豔紅、綠馬頭、太陽孔雀、紅珊瑚、紅頂珍珠、紅馬面、紫水晶、靚三點、臺灣海峽、大口鯛、戰神。
紅頂珍珠
來源:知乎、觀賞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