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論語·子罕》中,孔子曾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常用來感嘆時間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無獨有偶,李商隱也曾在《錦瑟》中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然而,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找回的不只是時間和感情,還有更現實的——沉在海底的土地。
01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學說基礎上,科學家們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和「海底擴張」概念。根據地質學家推測,大陸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到5釐米的距離。眾所周知,板塊移動對於板塊邊界的影響是最大的,板塊邊界也是地震、火山等災難頻發之處,例如位於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日本。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或分離,會對地形、地勢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還在不斷升高。
板塊相互擠壓會導致山脈隆起,板塊相互分離自然就會導致地勢降低,再加上海平面不斷上升,很多島嶼、半島都面臨下沉乃至被海水淹沒的窘境。在深受陸地下沉困擾的國家中,最嚴重者要屬印度尼西亞,其首都雅加達在6年間下沉了10米,預計再過20年就有沉沒風險,以至於印尼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遷都於東加裡曼丹。
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作為一個純粹的島國,自然也深受陸地下沉困擾。2018年10月31日,據日媒報導稱位於北海道東側約500米處的鼻北小島已經消失;2019年9月24日,經科學觀測確認該島消失,至此這座島嶼剛被發現32年,2014年被命名,1987年發現時測得其高於平均海平面1.4米。鼻北小島只是日本158座無人島中的一座,但它的消失一方面造成了日本領海面積縮小,一方面讓人們對陸地下沉更多了幾分擔心。
02
面對日本小島沉沒,我國專家也表示:中國也有兩島與之相仿,少有人知如今卻正處消亡邊緣瀕臨消失。其中上海作為我國地勢最低的沿海城市,在1921-1965年期間地面平均下沉1.69米,所幸已經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減緩了地面沉降量。此外,天津也深受地面沉降之害,這裡平均海拔本就只有3.5米,下沉之後會造成氣候等多方面影響。這些大都市的地勢變化深受人們關注,而位於我國邊境的有兩個小島,少有人知卻即將消失在海平面下。
其中一處是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的廟島群島。廟鳥群島曾名長山島,總面積53.17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46.14公裡,共包括32個島嶼,有「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等美譽,是黃海最大島群長山列島的一部分。近些年旅遊資源得到較好開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旅遊區,候鳥保護區和海島地質公園。
廟鳥群島中的南長山島曾經是長島縣政府駐地,現在該縣已被撤銷,主要原因是縣內常住人口大幅減少,大部分年輕人深感留在島上沒什麼發展機遇而離開。但與其他面臨消失風險的島嶼不同,廟鳥群島並非不適宜人類居住,雖然也位於板塊交界地帶,但海拔卻不是很低。其中海拔最低之處為2.7米,最高處的高山島海拔202.8米。因此,與其基於廟山群島地理學意義上的消失,其社會學意義上的「消失」更值得被重視。
但第二個深受陸地下沉影響的島嶼卻是實實在在面臨著地理學意義上的沉沒危險,它就是廣東湛江羅鬥沙島。羅鬥沙島面積最大時為4.9平方公裡,成形於清康熙年間,距今約有400年歷史,因形似羅鬥而被命名為羅鬥沙島,是湛江最大的無人島。1979年曾在此植木麻黃林100多畝,現在已成濃蔭。這裡也是廣東省內的黃花魚場之一,是海鳥的天堂,也是著名生態旅遊勝地。
然而,據相關部門測量,在過去10多年間該島面積減小了將近一半。曾經的木麻黃林約300畝,現在只剩下不到100畝;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修建的燈塔,原本距離海岸線足有70米之遠,現在已經瀕臨海邊。羅鬥沙島的消失,既是天災也有人禍。由於該島西側水流湍急,島上砂質又十分鬆軟,極易被海水侵蝕,目前已有明顯的陸羽南移、逐漸拉長現象;另一方面,過去十幾年間瘋狂盜採海砂的行為給小島雪上加霜。目前採砂行為已經被嚴格控制,海流影響卻很難人為改變。
結語
常言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一寸土地不僅影響著一個國家的領土面積、領海面積、漁業資源、旅遊資源,更是一個國家國力的有力證明。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地殼運動等自然造成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控制人為影響,更好地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
參考資料:
《論語·子罕》
《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