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是美軍反攻太平洋經歷戰事最激烈的一年,當時美軍剛剛取得塞班島戰役的勝利,士氣正旺。但在當年夏天,美軍內部高層就關於美軍太平洋戰場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出現了分歧:以麥克阿瑟為首的將領認為應當佔領菲律賓以及衝繩島,並以此為跳板,最終總攻日本本土。
但是以海軍上將尼米茲為首的一群將領認為,應該避開菲律賓,直接攻擊衝繩島。但雙方爭吵歸爭吵,美國陸軍和海軍並不像日本陸軍和海軍那樣內部矛盾不可調和。最終經過協商之後,美軍發現不管採用哪位將軍的方案,都必定會經過貝裡琉島,因此貝裡琉島的戰略地位大大提升。
貝裡琉島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島,面積只有13平方公裡。而日軍在貝裡琉島的最高指揮官是中川州男大佐,麾下是日軍最精銳的第14師團人員總計5388人,日軍是第14師團是日軍17個甲級師團中的一個,日軍14師團在中國參加了保定會戰和太原會戰。
1940年調往中國東北地區屯兵,該師團主力第二聯隊後來才被部署在貝裡琉島防守。另外島上還有日本海軍部隊約5320人,因此貝裡琉的日軍人員總計:10708人,日軍武器裝備有步槍5066支,輕機槍200挺,重機槍58挺,13mm至150mm各種山炮步兵炮迫擊炮機關炮200門,95式輕戰車16輛。
1944年9月美軍代號""膠著行動II"正式開始,攻打貝裡硫島的美軍參戰部隊有:第1軍陸戰師24234名,第81步兵師19741名,其他部隊4765名。總計48740名。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指揮官傑西·奧登道夫少將集結了一支龐大海軍,包括11艘航母、3艘重型戰列艦和25艘巡洋艦,浩浩蕩蕩地開向貝裡琉島。
為了有效減少傷亡,美軍首先將戰艦排開,在飛機的配合下對小小的貝裡琉島進行了長達3天的地毯式炮擊轟炸。這種艦炮火力的密集程度,已經足夠島上的老鼠死上三回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威廉·魯佩圖斯少將 ,預計在4天內就能攻佔該島。
然而,由於日軍詭異的防禦工事和頑強抵抗卻給了信心十足的美軍「當頭一棒」,預計四天的戰役卻整整打了兩個月之久。準備登陸時美國大兵感嘆到:「一個如此之小的島礁經過這麼多天的炮轟,這個島好像幾乎要沉沒了,不可能有日軍活著。」
然而美軍陸戰隊士兵剛到海灘,日軍各個隱藏的碉堡火力就全開,日軍150毫米炮成為這場屠殺的主角。當時日軍主要裝備的重型野戰炮是日本在1937年製造成功的96式精準口徑149.1毫米L23野戰炮,該火炮最大射程11.90公裡,該型火炮是比較輕便的重型火炮,可以發射榴彈,和穿甲彈。
貝裡琉島戰役實際是太平洋戰場上最慘烈的戰役,耗時之長,傷亡之大,物資消耗之嚴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水平,美軍在該島消耗的彈藥實際遠超過硫磺島,在彈藥消耗方面美軍在11月27日以前僅美軍陸戰1師的步兵彈藥就消耗了2200美噸,美軍前後消耗彈藥共達40000多噸。
而且美方人員傷亡也非常嚴重,僅到1944年10月12日,美軍宣布貝裡琉島戰鬥結束時,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就傷亡了10000多人,其中陣亡1950人,傷8500人,傷亡比例達該師總兵力的60%。
而到1944年11月27日美軍正式宣布完全佔領貝裡琉島時,連同美81師等部隊,美軍總傷亡已經近13000人,連同昂格爾島的戰鬥整個帛琉戰鬥據信美軍地面兵力總傷亡接近15000人,而日軍的貝裡琉島守備隊含1947年繳械的士兵只有不到200人生還。
貝裡琉島戰役結果可以說一度讓日軍「引以為豪」,而且日軍守島官兵非常頑固,據說還有34名日軍一直躲在島上堅持頑抗,直到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4月他們才從島上出來投降。
而貝裡琉島戰役除了慘烈之外,最重要的爭論焦點在於它是否有足夠的戰略價值:美軍付出巨大代價才佔領的島上機場,其實在後來根本沒有什麼用處,甚至這個島也沒有作為美軍的集結地。只是帛琉群島北邊有一個加羅林群島,那裡的環狀珊瑚島被用作進攻衝繩的跳板,僅此而已。
另外,由於美軍當初「4天佔領」的預言,因此並沒有引起多大關注,大家都認為貝裡琉島只是一場小戰役,甚至當時只有6名記者來到戰場做隨軍報導,在麥克阿瑟重佔菲律賓和盟軍攻進德國這些大新聞背景下,這場戰役的相關新聞都很少。
不過雖然至今很多人依然認為此島的戰略價值其實不大,但成了雙方爭奪的「地獄小島」卻是事實,一向惜命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此戰傷亡率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最高的。此戰也讓美軍見識到了日軍真正精銳部隊的可怕,也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美軍後來做出了蛙跳直接攻擊衝繩的決定。
日軍則在貝裡琉島戰役中,把複合工事防禦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雖然戰敗,卻極大地重創了美軍登陸部隊。而貝裡琉島戰役對美軍來說最有用的地方,也就是讓美軍積累了很多奪島經驗:學習有效攻佔複合防禦工事和嚴密防守的島嶼,以減少登陸人員傷亡。
《歷史雜談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