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 同一自然帶位置偏東、偏南。
(2)氣溫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脹,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陸地,海岸線後退。
(3)末次冰盛期亞歐大陸雪線降低,冰川和凍土覆蓋面積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陽輻射強,冰川凍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陸地增溫慢,亞洲低壓勢力減弱,吸引夏季風的能力降低;黃河中下遊地區距海距離增大,夏季風減弱。
(4)氣溫降低,降水減少,自然帶變為溫帶草原帶;漁業資源減少,植物生物量減少,動物南遷,食物數量減少,單位面積生活的人口數量減少,大地灣石器遺址中石器製品數量明顯減少。(或單位面積資源量不足,採集和漁獵需要更大面積、更長距離,單位面積生活的人口數量減少)。
解析
(1)本題考查自然帶分布特徵分析。這裡的特徵不是單純的讀圖分析,還要結合現今的自然帶分布分析。現今的黑龍江為寒溫帶森林帶,而當時為寒溫帶森林一草原帶,寒溫帶森林帶較現今更偏南;現在的內蒙古地區為溫帶草原帶,而當時溫帶草原帶的南界位於華北地區,位置更偏東南。由此分析可知,當時的自然帶與現在相比,位置更偏東、偏南。
(2)本題考查我國大陸海岸線變化。首先要搞清楚變化特徵是什麼。從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現在的海岸線後退較多。根據所學知識,海岸線後退原因是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據此結合冰期這-知識點進行分析即可。
(3)本題考查我國夏季風的時間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季風強弱取決於大陸與海洋的熱力性質差異,當時處於冰期,下墊面增溫慢,亞洲低壓勢力較弱。從海陸位置看,當時的海岸線偏東,因此黃河中下遊地區距離海洋比現在遠。從這兩個角度展開分析即可。
(4)本題考查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末次冰盛期石器製品少,說明人少,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結合上面幾問,當時的植被類型為草原,降水少,氣溫低,生物量少,因此人類活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