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鐘聲

2020-11-25 光明數字報

    臘月十五的太陽剛摸到山頂,排捧村小學便響起了上課的鐘聲,剛烈、遼遠、透著一種滄桑,在這個位於湘西保靖縣呂洞山區的苗寨裡,穿心扯肺地迴蕩著……

    這是一學年裡最後一天的鐘聲。

    55歲的代課老師楊忠明,在這口鐘下敲了整整28年。

    作為2010年全國31.1萬將要被清退的鄉村代課老師中的一個,這會是他教學生涯中最後的鐘聲嗎?

    他不願意碰這個話題。只是說,最近常做夢,夢見最多的是給孩子們上課,但有一次,他夢見排捧村小學突然消失了,急得翻山越嶺到處找,山那麼高,孩子那麼小,他們到哪裡去上學呢?夢醒來,他哭了。這輩子,他似乎一直都沒走出這些夢境,幸福並煎熬。

    用一個多月的工資,跑200多裡山路,背回一口鐘,仿佛背回了一座山寨的夢想

    保靖是國家級貧困縣,境內有湘西苗族地區第一高山呂洞山,排捧村就在呂洞山上。這裡山套著山,海拔近千米,早年村裡人去趟縣城,頂著星星上路,也要跑上兩天兩夜。

    貧窮、閉塞,使得這個苗家山寨祖祖輩輩沒有請進過一個教書先生。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村裡有了第一個代課老師石家成,是位在外讀過書的本村人。楊忠明就是在石老師手下完成了小學啟蒙教育,考進縣城中學,高中畢業。

    那一年,石老師去世了。縣上派來的兩個公辦老師待了不到3個月先後離去。排捧村小學散了。

    楊忠明跑到老師的墳前,重重地磕了3個頭,抹著淚留下一句話「老師,我要把你的事幹下去!」

    這個心願,更多的不是因為師生情義,而是山裡人要自己救自己、闖出大山的一股子心勁。楊忠明想,為什麼鳥能飛過呂洞山,因為它有翅膀。山裡人沒文化,就像沒有翅膀的鳥,一輩子飛不起來呀!

    1981年秋天,26歲的楊忠明在全村父老鄉親一致推舉下,成為排捧村歷史上第二個代課老師。

    開學前一天,他揣上剛拿到手的一個月的15元工資,又背上一袋米,跑120裡路趕到縣城。先去集市賣了米,口袋裡又多了點錢,之後跑到廢鐵公司東挑西揀,花18元錢買下一口鐘,又花2元錢買下一把用來敲鐘的砍刀,連夜背回村子。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楊忠明就敲響了排捧村小學重新開學的鐘聲。全村人扶老攜幼簇擁著20多個報名上學的孩子,熱鬧得像過年。楊老師甜酸苦辣的代課生涯,就在這鐘聲裡開啟了。

    新校舍是3間老木屋。沒有課桌,楊忠明找來磚頭,上面搭木板;沒有黑板,就把幾塊木板釘在一起,刷上黑漆;沒有凳子,就從自家和親戚家一個一個地湊。冬天,刺骨的寒氣從沒有遮擋的窗戶裡吹進來,在黑板上結下一層厚厚的冰,每天早晨上課前,他都要先點上一捆草,把黑板上的冰烤化。

    老屋漸漸成了危房,楊忠明只得把20多個孩子轉移到自己家中,開了整整一年的家庭課堂,碰上雨雪天,鋪上一地稻草,煮上一鍋飯,留吃留住。

    學校是一、二年級複式教學法。每堂課,楊忠明在黑板中間畫一條線,前20分鐘在這一半黑板上講一年級的課;後20分鐘在另一半黑板上講二年級的課。一個漢字學完,要再用苗語講解一遍。

    當時村子裡的人大多是文盲,700多口人識字的不到20個,家家戶戶窮得夜裡連煤油燈都點不起。為了能讓孩子們完成家庭作業,在6年多的時間裡,每到晚上,楊忠明都要端上煤油燈,把20多個孩子的家逐個跑一遍,一個一個地輔導,回到自家時,常常已是後半夜了。

    剛剛學會的文字、計算,在孩子們心裡打開了一片新奇的世界。他們第一次學會把想說的話用文字寫出來;第一次學會把家裡一小捆一小捆用來計算多少斤苞谷、多少只雞的小竹棍,只用一個數字寫下;第一次從課本上接觸到大山外面的世界。他們會經常問「老師,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繁華嗎?」楊忠明總是回答:是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繁華。有高樓、火車、飛機、電影院……」

    其實,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繁華,這輩子,他去過的最遠最大的城市是保靖縣城。然而,他的描述已足夠在山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片夢想……

    大山裡的啟蒙教育,就像刀耕火種,艱難而充滿渴望。一人一校的複式教育,楊忠明堅持了23年。直到2004年,隨著自然村的合併,排捧村小學與原鄰村的兩個小學合併成為包括一至四年級的「片完小」。公辦老師依然派不下來,只得從鄰村又請來兩個代課老師,楊忠明兼任了校長。

    學生多了,操心的事更多了。

    為擴建修繕校舍,楊忠明帶著100多個學生家長,挑石頭、背沙子、挖地基,千辛萬苦。房子起來了,卻短了上瓦的錢,他把自己當月剛剛拿到手的已經是每月500元的工資,全部買了瓦。那個月,他家裡吃了上頓找下頓。

    2007年冬天,呂洞山區遭遇特大冰凍,冰雪堆到3尺高。有家長提議,課停幾天。楊忠明搖頭「不能誤了孩子!」

    他每天天不亮就往各村裡跑,把那些年幼的小學生一個一個牽著、背著,接到學校;下午放學,再一個一個送回家。有一次,他背著孩子一腳滑倒,孩子沒事,他的腰卻摔壞了。躺在床上,急得一夜睡不著,最後想出一個辦法,請全村的壯勞力上路鏟冰,可他拿不出錢答謝鄉親們。還是他那大字不認識的老父親,從箱底捧出牙縫裡省下的80元錢,塞到兒子手上。楊忠明讓妻子買下肉和菜,請所有出工的人吃了一頓飯。

    一種夢想的力量,常常能讓人為之赴湯蹈火。楊忠明心裡,就是為了一個夢想———用文化把山裡的孩子扛出去,用文化把山寨的希望託起來。而他自己寧願是一把苗寨裡的古瓢琴,繃緊琴弦,奏出生命的強音,不惜弦斷音絕。

    收稻、背礦石、割蘆葦,在他用山裡人的忠誠和堅韌守望的鐘聲裡,有最傷心的痛

    楊忠明做了28年的代課老師,敲了28年的鐘,心裡最深的一塊痛,是他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卻相繼在他敲響的鐘聲裡輟學而去。因為一個字,窮。

    在排捧村,楊忠明是唯一一個靠工資吃飯的人。一個月15元錢的工資,他拿了6年。後來陸續漲到35元、200元、300元……直到他做代課老師第27個年頭上,拿到了600元。他全家5口人,一畝多地,打下的米吃不過半年,他的工資需要負擔一家人吃穿用所有生活開支,而他還要經常拿出錢來,為那些家庭更窮困的學生買作業本、文具盒、書包等等。

    窮,是這座自然條件惡劣的大山給予這個小山寨的無法逃脫的底色,在這底色中,作為一個工資微薄的代課老師,註定了同樣無法逃脫的窘迫與艱辛。

    一次趕集,11歲的女兒看到別人家的女孩都買新衣服,也想穿新衣服。一件新衣服不過10元錢,可她媽媽手裡攥的票子數來數去,刨掉油鹽醬醋的花銷,只拿得出2元錢給她買了一件人家穿過的舊衣服,摟著女兒,媽媽流淚了。

    生存的壓力,讓楊忠明在做老師的同時,一輩子沒有離開一個農民的角色。每一個暑假他都要跟上一群村民,背上行囊,去長沙附近的郊縣當「稻客」,替別人收割稻子,一畝地80元,一季收下來,能掙到400多元。

    貧窮就像一座山,壓得楊忠明喘不過氣。看到村裡很多人家長年在外打工,日子都過好了,他也曾動過念頭放棄當代課老師,憑一身力氣,一定能讓家裡人過上輕鬆日子。

    小他9歲的妻子石金香堅決不同意。在她眼裡,文化人是最金貴的,教書先生是最榮耀的。她對自己的男人說:我沒文化,我去打工。你有文化,你要教書。書教好了,不光給村上造福氣,日後你轉正了,我們也跟著你享福!」

    山裡的女人心地透亮、剛強,認準的事,就能把自己舍上。這些年,石金香除了耕種好自家的一畝多地,養下一口豬,一頭牛,還幾乎幹遍了所有她能找得到的活兒。

    夏天,她和丈夫一起到長沙郊縣當「稻客」;冬天,她到益陽湖割蘆葦;她還到過鎮上的麻辣廠給人家穿麻辣串;最長的一次是與村裡人一起去鄰縣一座礦山背礦石,3年時間,自帶米,自搭窩棚,100斤一背簍,走十幾裡山路,掙7元錢,她一天能背3背簍,掙下21元錢。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窩棚半夜被壓塌了,她扒了半個多小時才鑽出來,揀回一條命。

    那年寒假,楊忠明也趕到礦山幫妻子背礦石。見到丈夫,石金香哭了。哭完,就攆著丈夫回去。楊忠明死活不肯,最後倆人一起背了20天礦石。學校要開學了,丈夫回去那天,石金香把掙下的所有的錢都塞到他身上,帶上一句話:你好好教書,村裡孩子要靠你,我們全家等著享你的福!」

    石金香盼望的福似乎只是一彎水中的月亮。

    儘管做了20多年的代課老師,轉正,對於楊忠明,只是一個念想。他曾託人到鎮上問過,回話說:想轉正至少也得是個民辦老師,代課老師不在教師的花名冊上。

    無緣轉正的楊忠明依然盡心盡責地做著他的代課老師。3個孩子,在貧困中相繼離開了學校。

    楊忠明心裡痛得不能碰。「每天早晨站在學校教室前敲鐘,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歡蹦亂跳地跑進教室,眼前就會浮現出自己那3個輟學打工的兒女,心如刀割啊!」當他終於說出這句話,淚落如雨。

    一天敲14次鍾,鐘聲已化為他生命的心弦,多少苦痛辛酸釀成的快樂與幸福,都在這鐘聲裡了

    上課下課,6節課加上早晨和中午兩次預備,楊忠明一天要敲14次鍾。28年的老鍾,鐘口已經破損,砍刀磨出了大豁口,可在楊忠明的耳朵裡,它們越年久,敲出的聲音越美。那份感覺,積澱了太多內心的摯愛。

    走進楊忠明和另兩位代課老師的辦公室,簡陋而整潔。刷著白灰的土牆已經剝落,3張破桌子,3把破凳子,牆邊燒著一盆炭火。每張桌子上都整整齊齊擺放著學生的作業本,計算尺,備課筆記等等。楊忠明的抽屜裡,有一沓「優秀教師」證書,一面牆上是他用樹葉貼成的一幅畫,幾條小魚在水裡遊戲,畫幅的右上角寫著「知足長樂」。

    楊忠明說,這輩子雖然不容易,但快樂最多。

    每個學期開學,楊忠明都會給每一個學生量身高,看看與上一個學期相比長高了多少。最後給學生們說的一句話總是「同學們,老師祝賀你們的身體又長高了,但更重要的是你們的知識也要長高,這樣才是真正的長大。」

    每個學期末發成績單那一天,楊忠明總會讓孩子排起隊,挨個把孩子們抱起來,舉過頭頂,親親臉蛋。

    全校160個學生,楊忠明每一個都叫得出名字,說得出家住哪個村。他愛學生如子,遇上哪個孩子因貧困讀不起書,就是苦自己也要把孩子留住。

    有一個叫洪富國的學生,上了不到兩個月就不再來了。楊忠明家訪,得知孩子家境貧窮,一家人連米都難得吃上,頓頓苞谷飯。他對孩子的家長說「孩子讀書有困難,我來幫助解決。明天就讓孩子到學校來吧。」洪富國終於在排捧村小學讀完了四年級,所有費用都是楊忠明資助的。這個孩子用功又好學,後來一路讀下去,現在已經是湘西自治州吉首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

    28年的代課老師,楊忠明教出的學生已有上千人,有一半多的學生後來都讀到了初中、高中,十多個孩子考上了大學。他辦公室的抽屜裡,珍藏著好幾封在外地上學的學生們寫給他的信,其中有現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班上學的學生石冬梅的信,信還有一個標題,叫「我在貧困中的生命價值」。

    信中說「我是到長大以後才知道,我的出生地保靖縣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農村教育的破敗狀況是壓在人們心頭的一塊巨石,這就是我的家鄉。而我的幸運,是我從小走進了排捧村小學這個知識的搖籃,搖籃搖得很好,在這個搖籃之中的日子,我銘刻肺腑。楊老師,您說過的那許多讓我們好好讀書的話,我一直記在心裡。老師的恩情無以報答,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將來用自己學好的知識為家鄉建設出力!」

    楊忠明把這封信讀了好多遍。他感慨道「這個孩子說得多好———貧困中的生命價值。排捧村小學這個搖籃,就是要讓更多的貧困中的孩子懂得並創造出生命的價值!」

    創造出貧困中生命價值的,更有那些讀書後依然生活在大山裡的年輕人。35歲的村支書石榮珍就曾是楊忠明的學生,他高中畢業回到山寨,和寨子裡的青年人一道,給大山注入了祖祖輩輩不敢想像的活力,修路,通電,引水,用科學技術種莊稼……

    日子就像山裡的泉水,流去再不回頭。

    楊忠明把一生的好時光灑在了排捧村小學,人已老了。

    說不清從哪天起,他的眼睛花了。去年在外打工的大兒子給他買了一副老花鏡,他很喜歡「我要教到視線看不清東西為止。」

    近兩年,他的胃開始鬧疼,有時講著課,那疼就來了。疼得厲害時,就用課桌的一角頂在胃部,接著講。有幾次,他疼得實在是站不住,就躺在教室旁他的一間簡陋的宿舍裡,把孩子召集在床邊,堅持把當天的課講完。看到老師痛苦的樣子,許多孩子都哭了。

    採訪中的一天,正遇上楊忠明在教語文課中老舍的一篇文章《母雞》。幾十個臉蛋被大山裡太陽曬得紅撲撲的孩子高聲朗讀著:它負責、慈祥、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淚,無聲落下。

    楊忠明這一輩子的角色,不就是排捧村小學的「母雞」嗎?

    夕陽如血。

    楊忠明走到教室外,敲響了排捧村小學這個學年的最後一次鐘聲。

    湘西自治州教育局的材料顯示,十多年前,全州有上千人的代課老師,到2009年只剩390人,大部分是這兩年清退的。楊忠明所在的保靖縣水田鎮,目前還有11位代課老師。

    春暖花開的時候,楊忠明還會站在這裡,敲響新學年的鐘聲嗎?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張嚴平 明星 餘曉潔)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鐘聲」敲響了什麼?
    自此之後,署名為「鐘聲」的文章接連出現,也都基本延續了這一行文特徵。因此,「鐘聲」堪稱展露鋒芒的青年。 截止到2013年9月1日,相較於「國紀平」8年來共計48篇文章的數量,「鐘聲」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已經發表了510篇評論文章。與國紀平針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定位不同,鐘聲的內容指向更具有多向性,能夠相對全面地反映我國的政治主張。從這一角度看,「鐘聲」又是一個勤勞活躍的青年。
  • 大學鐘聲: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見證
    每年校慶時,都會有廈大人懷念起母校的鐘聲,也會有廈大人絮絮叨叨地話起與廈大鐘有關的故事,廈大鐘聲已經成為廈大人抹不去的回憶。我與廈大鐘聲的初次結緣是在1987年的五月份,懷揣著夢想,來廈門大學參加博士生考試。當時入住廈大南校門口的招待所,校園的鳳凰花吐蕊未放,每天晨曦初露,首先是南普陀的鐘聲將我從夢境中喚醒,然後在廈大鐘聲的牽引下,摸到圖書館,查閱、看書、複習。
  • 出遊也可以用新年的名義--聆聽吉祥鐘聲[組圖]
    撞鐘是中國傳統的迎新年節目,每逢新年零時,神州大地便會響起此起彼伏的迎新鐘聲。各地的新年鐘聲無一例外都是108響,因為人們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敲108下鍾,便可消憂解愁。「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古流傳的絕句,成為寒山寺鐘聲的最好廣告。作為寺廟來說,寒山寺看起來很普通,但寺內那口清朝仿製的大鐘很抓人眼球——而張繼詩中所詠的古鐘據說早已流入了日本。從1979年起,到寒山寺聽、撞迎新鐘聲,成為蘇州旅遊的招牌之一,延續至今。第28屆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將於今年12月31日在楓橋景區、寒山寺舉行。  等候鐘聲的過程充滿詩意。
  • 巴黎聖母院鐘聲再次響起 向抗擊疫情醫護人員致敬
    巴黎聖母院鐘聲再次響起原標題:失火一周年,巴黎聖母院鐘聲再響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鐘聲再次響起。當天下午,最後一批遊客正在排隊進入巴黎聖母院參觀,突然,聖母院大門突然關閉,不一會,白色煙霧從巴黎聖母院尖塔周圍升起。
  • 倫敦大本鐘新年鐘聲重新敲響
    中新社倫敦1月1日電 (梁詩卿 張平)英國著名地標性建築——大本鐘1日凌晨敲響2020新年鐘聲。這是自2017年大本鐘開始修復工程以來,第一次敲響迎接新年的鐘聲。零點整,12記響亮的鐘聲響徹在節日煙火綻放的泰晤士河畔,河畔沿岸守候觀望的人群發出陣陣喝彩聲。建於1859年的大本鐘以準確報時聞名於世,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鐘聲已為倫敦準確報時157年。
  • 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下月將不再為梅根的生日敲響鐘聲
    據英國媒體7月18日報導,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將不會於下月為梅根的生日敲響鐘聲,不知道這是否也是令哈裡梅根兩人對英國王室憤憤不平的原因之一。但是諷刺的卻是,在2020年2月,威斯敏斯特教堂卻為同樣是退出英國王室的安德魯王子慶生而敲鐘。
  • 《末日鐘聲》12卷:DC宇宙再度重啟,正義會社回歸!
    在漫畫《末日鐘聲》的多次跳票後,「姐夫」Geoff Johns終於創作出了《末日鐘聲》第12卷。超人終於對曼哈頓博士揮出了那最後一拳,這裡也終於揭曉「是超人毀滅了我,還是我毀滅了一切」。首先是瓊在回憶與自己妻子的相遇與自己成為曼哈頓博士的經歷,鏡頭轉回到超人與曼哈頓博士最後的對峙,但超人並沒有立即衝向曼哈頓,而是與其展開了對話。曼哈頓即使在萬物終焉的最後關頭也表現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顯然超人並不能理解他的出現與他所說的二者其一終要毀滅。
  • 濱州「沉睡」十年的塔鍾 敲響2016年新年鐘聲
    在啟動儀式上濱州聯通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彤接受媒體採訪修繕後的塔鍾全貌80年代的惠民地區郵電局大樓活動現場照片  齊魯網濱州12月31日訊 12月31日中午12點,隨著十二次低沉有力的鐘聲響起
  • 2020國家大劇院跨年迎鐘聲新年音樂會(時間+地點+門票)
    2020國家大劇院跨年迎鐘聲新年音樂會  圖片來源攝圖網(ID:501366786)  跨年迎鐘聲新年音樂會演出時間:2019.12.31 23:00  跨年迎鐘聲新年音樂會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 音樂廳  跨年迎鐘聲新年音樂會演出票價:200
  • 《沙贊》電影將在漫畫店宣傳,《末日鐘聲》第十期推遲兩周
    《末日鐘聲#10》推遲兩周近日,DC漫畫通知零售商們,《末日鐘聲#10》將推遲兩周至4月10日發行。最初發行該刊時,DC的計劃是從2017年11月發行到2018年12月,中間計劃跳過3月和8月。但在2018年1月發行了《末日鐘聲》第三期後,編劇傑夫約翰斯便宣布該刊從月刊改成雙月刊發行。「非常非常感謝大家對加裡弗蘭克(本刊畫師)和我的耐心,我們將把《末日鐘聲》改為雙月刊。
  • 英國大本鐘翻新後將首次敲響新年鐘聲(圖)
    中新網12月30日電 綜合報導,倫敦地標大本鐘由2017年起展開維修,鐘聲長期停響,但31日新年前夜,大本鐘聲將會重新響起,倒數迎接2020年,這是它維修以來首次敲響新年鐘聲。
  • 梅根生日這樣過,但威斯敏斯特教堂不會敲響鐘聲
    在英國小報上,關於本周梅根生日時威斯敏斯特教堂不會敲響鐘聲的消息引起了很大的騷動。 一些人認為這一舉動是怠慢,因為鐘聲將在安妮公主生日那天響起,比梅根的生日晚11天。今年2月,他們還為安德魯王子慶祝生日,儘管他因為與已故性犯罪者傑弗裡·愛潑斯坦有私人關係而退出公眾生活。
  • 吳長生、王恬詳細介紹「國紀平」和「鐘聲」
    網友hpty問:為什麼取名國紀平和鐘聲?有什麼講究嗎? 吳長生回答:人民日報有很長的國際評論的傳統,這也是人民日報的優勢之一。當然,隨著時代的不同,人民日報的國際評論也在不斷地改進。在過去冷戰時期,國際評論主要是帶有很強的論戰的色彩,其中,像發表在人民日報的「九評」,就是代表作。
  • 詩兩首《遙遠的鐘聲》《紐約風雨》 作者 小封
    遙遠的鐘聲作者 小封 鐘聲四處飄忽不定 看不見汽車的蹤影 遠處是心花怒放的天空 我的心裡有一個聖人 世界也沒有這麼大 只要你知道 我心裡的世界
  • 鐘聲它為你而鳴
    這一個暑假,就是他們給他最後的親情記憶,一樁額外的大禮。  當時的我怎麼想?已經無法描摹了。我只知道那之後我沒羨慕過任何孤兒,連林黛玉都不想做。悲劇即使以詩或小說的方式書寫,仍然是悲劇。  我慢慢懂得:災難往往發生在瞬間,卻會以極其緩慢的方式擴散。校園裡踽踽獨行的老夫妻,購物車拖得很吃力,所有人看到就記起,他們的女兒在多年前猝逝。
  • 末日鐘聲:相比滅霸,曼哈頓博士這才是無限手套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末日鐘聲#1》開始,法老王和羅夏就在不停的尋找曼哈頓博士的下落,在尋找了這麼久之後,他們終於在本周發行的《末日鐘聲#7》中找到了那個藍色的男人。儘管法老王和羅夏花了整整七期漫畫才找到曼哈頓博士,但當法老王開口讓他回去拯救宇宙時,曼哈頓博士卻拒絕了。「你知道,我別無選擇,我們的世界已經陷入了危機之中,我是來請求你的幫助的。
  • 鐘聲裡的海關記憶之一:大鐘為誰而鳴
    海關大鐘於1928年的元旦開始鳴響,從此,雄渾悠長的鐘聲每天都在黃浦江的上空迴蕩。它不僅報時,還有報刻的功能,每隔15分鐘,便奏響英國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或許在十裡洋場的冒險家耳裡,悠揚的鐘聲仿佛天籟般動聽,而在這縈迴的鐘聲背後,卻是中國海關主權拱手出讓的恥辱歷史……  上海設關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而正式的對外開埠卻是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年清政府先後在英美法等國列強的脅迫下簽定了《海關稅則》,江海關在洋涇浜北岸設置的盤驗所,赫然成為上海——這個鴉片戰爭後逐漸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通商口岸對外開埠的正式標誌
  • 土星環像鐘聲一樣 "響 "了起來
    (圖片:©NASA/JPL-加州理工學院/空間科學研究所)土星環如鐘聲般響起,這使得研究人員有可能探索土星心臟深處的情況。在土星的情況下,這些波會導致行星像鐘聲一樣響起。 "通過環形地震學探測到土星內部重力波,現在是土星內部相當一部分是穩定分層而非對流的稀缺鐵證之一。"曼科維奇說。
  • 當「希望號」的鐘聲再次響起……
    當「希望號」的鐘聲再次響起…… 2020-08-19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下飛機新年鐘聲敲響 廈航實現第32個安全年
    2016年廈航最後一班航班安全著陸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記者雷妤通訊員王雨龍)2016年12月31日23點48分,從成都飛來廈門的MF8432航班,在12點鐘聲敲響前抵達廈門機場,標誌著廈航實現第32個航空運輸安全年。  飛機停穩,結束了廈航2016年最後一班飛行任務。乘客陸續從移動廊橋走出,走向接駁車。面對龐大的接機隊伍,有的乘客頗感意外,直言「很驚喜」。乘客離開後,機組人員緊接著完成清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