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專欄作者:楊智友
「當——當—當」,每逢整點,位於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頂部的自鳴鐘都會準時響起,雄渾而悠長。1927年12月19日,座落在浦江西岸的江海關大樓正式落成,而在此之前的八十年中,就在其原址上,曾佇立過三座不同建築風格的海關關署。這座氣派的大樓共有八層,加上塔樓,總高度約260英尺,是當時上海外灘最高的地標式建築。其外牆以花崗巖飾面,大門為希臘多立克柱式廊,耗費白銀400多萬兩,歷時兩年方大功告成。
建於1927年的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大樓竣工後,其美侖美奐的造型與設計成為上海灘的注目中心,不說別的,光是其前門大廳就使人眼前一亮:天花板上環嵌著9幅繪有西洋帆船的油畫,地面飾有乳白色馬賽克,中間為漢白玉石柱,石柱基部南北向各雕塑一名水手,頂部綴有水晶燈,既是航海桅燈的象徵,又使油畫映襯得栩栩如生。海關大樓的頂部為鐘樓,這座龐然大鐘的所有零部件都從英國運來,為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其孿生姊姊便是位於英國倫敦國會大廈上那座著名的大本鐘。鐘樓的四面牆壁即東西南北四個鐘面,由100多塊錯落有致的白玻組成。每個鐘面的直徑都長達5米,用紫銅鑄造的時針長3米多,有將近100斤的分量。
海關大鐘於1928年的元旦開始鳴響,從此,雄渾悠長的鐘聲每天都在黃浦江的上空迴蕩。它不僅報時,還有報刻的功能,每隔15分鐘,便奏響英國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或許在十裡洋場的冒險家耳裡,悠揚的鐘聲仿佛天籟般動聽,而在這縈迴的鐘聲背後,卻是中國海關主權拱手出讓的恥辱歷史……
上海設關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而正式的對外開埠卻是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年清政府先後在英美法等國列強的脅迫下簽定了《海關稅則》,江海關在洋涇浜北岸設置的盤驗所,赫然成為上海——這個鴉片戰爭後逐漸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通商口岸對外開埠的正式標誌。
早在清初,上海已是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之後,上海搖身變為「冒險家的樂園」,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江海關也成長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海關,光是徵收的稅款,就佔到了全國海關的四分之一強。
西方列強對「肥得流油」的江海關早已垂涎,他們時刻準備著,企圖攫奪江海關的管理權,並終於等到了實施陰謀的契機。
1853年的秋天,太平天國席捲江南,上海小刀會起事,義軍迅速佔領了上海縣城和江海關。上海道臺兼江海關監督吳健彰狼狽逃入租界尋求庇護,海關工作陷於停頓。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R·Aicock)見奪取海關管理權的時機到來,便串通美國領事策劃了所謂的「領事代徵」制度,只要外商出具一份付稅保證書,船貨便可得到放行、離港出口。如此一來,原來藉口戰事拒付關稅的外商便批上了「合法」的外衣。
清政府不願因此失去江海關的巨額關稅,為此吳健彰先後在浦東陸家嘴、蘇州河北岸和閔行鎮等地設立臨時海關,但卻遭到外國領事們以及外商的聯合抵制,他們藉口「租界中立」,不允許海關人員到設於租界內的海關驗貨所執行任務,使臨時海關形同虛設。同時,英美公使趁機給腐敗懦弱的清廷施壓,要求改組海關。
在清政府地方當局的首肯下,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吳健彰只能接受「海關引用外人負責辦稅務」的方案。清鹹豐四年(1854年),吳健彰與英、美、法三國領事達成了《江海關組織協定》,規定海關引用外籍人員作為道臺徵稅的「助手」,從此,江海關行政管理權旁落,成為第一個被西方侵略者奪去管理權的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