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悲慘世界,喪鐘到底為誰而鳴?

2021-01-19 牛彈琴

截至4月25日12點,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達到近280萬,死亡人數近20萬。


對於中國來說,一個艱難的春季已近尾聲,但對於世界來說,依舊充滿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在需要全球合作、共渡難關的時刻,各國間推諉、指責、誣衊一直在上演。


這種時候,很適合回歸書本,我們再讀歷史,回溯人類的光輝與黑暗時刻,並從中得到啟迪。


今天,庫叔帶庫友們重讀海明威,看當下的「喪鐘」到底是「為誰而鳴」。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文:關山遠

編輯:謝芳 瞭望智庫


1

喪鐘到底為誰而鳴?



1940年6月底,古巴的哈瓦那驕陽似火,美國作家海明威外形邋遢、長發蓬亂——他發誓小說不寫完就不理髮,但小說結尾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情感煎熬。


這部小說寫了太長時間,他因為過於沉浸於創作而神情恍惚,與筆下人物的感情已融為一體,不忍讓他們猝然離開。當這些人物最終走向死亡時,他全身無力,感覺自己也瀕臨生命終點一般。


這部小說,就是《喪鐘為誰而鳴》。


當時,法西斯像今天的新冠病毒一樣在全球迅速蔓延。


在歐洲,德國軍隊的「閃電戰」勢如破竹,挪威、丹麥、荷蘭和比利時等國相繼淪陷;法國自詡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棄守;英法聯軍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巴黎被佔領,法國總理貝當投降。


在亞洲,與德軍佔領巴黎同一天,日軍佔領了宜昌,直接威脅重慶,取得了「棗宜會戰」的勝利,張自忠上將就是在此次會戰中壯烈殉國的;在華北,日本正進行殘酷的「掃蕩」,試圖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


旋即到來的,在英國,是不列顛空戰;在中國華北,是「百團大戰」。


圖為《敦刻爾克》電影海報


現在回想起來,1940年是正義人士心中糟糕透頂、沒有希望的一年: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原定這一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因戰爭停辦,日本提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構想,開始染指東南亞;


國民黨大員汪精衛叛國,在南京組建了汪偽政權,危急時刻,國民黨軍還不斷挑起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摩擦,翌年春天釀成了「皖南事變」……


相比烽火連天的歐亞大陸,在美國,小汽車已大規模進入家庭,動畫片《貓和老鼠》這一年正式首映,美國人的太平時光要等到一年半之後的「珍珠港事變」才終結。


在這個背景下,海明威寫出了《喪鐘為誰而鳴》,這是他一生篇幅最長的小說,但全書情節局限於三天之內——從1937年5月底的一個星期六下午到下一周的星期二上午。


在西班牙一所大學任教的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反抗法西斯。他接到的任務是炸掉一座橋,這個過程中,他與遊擊隊合作,經歷各種波折,還與曾被敵人糟蹋過的姑娘瑪麗亞發生了一段愛情。在炸完橋撤退的時候,他被敵人打斷了大腿骨,獨自留下阻擊,掩護大家離開。


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敵人出現時,「羅伯特·喬丹伏在樹後面,小心謹慎地控制著自己,免得雙手發抖。他等待著軍官來到松林邊第一排樹和綠茵茵的山坡相會的地方,那兒照耀著陽光。他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抵在樹林裡的松針地上怦怦地跳。」


圖為《喪鐘為誰而鳴》封面


在海明威眾多作品中,《喪鐘為誰而鳴》的藝術水準並非最高,但這個書名震撼人心,無疑代表了他對時局與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這個書名是怎麼來的?美國著名海明威研究專家卡洛斯·貝克在《歐內斯特·海明威傳》中寫道:「開始,他想取名為『未被發現的國家』,但覺得還不滿意。據他自己說,他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翻閱了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名稱,後來他找《牛津英語散文集》,在隨便翻閱約翰頓(美國17世紀的詩人與教士)詩作的時候,有一頁突然引起他的注意。


約翰頓從當時的社會風俗、特別是葬禮習俗和環境進行聯想,寫下了一個說明人類相互依賴的比喻。這個比喻的最後幾句是,「無論誰死了,都使我察覺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因為我是人類中的一員。然而,喪鐘到底為誰而鳴?它是為你敲響的。」


這正切合海明威小說的主旨,即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卻促使人們醒覺和更緊密地團結。


於是,我們看到了《喪鐘為誰而鳴》中傳誦至今的「金句」:「所有人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2

他們僅僅是政客而已



海明威寫《喪鐘為誰而鳴》,是基於他以戰地記者身份見證的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爆發於1936年7月17日,到1939年4月1日結束,傷亡慘烈,以佛朗哥為中心的右翼集團叛亂,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得到了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則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


歷史研究者普遍認為,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圖為1936年佛朗哥的軍隊


海明威是一位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從1937年2月到1938年11月,他四次前往西班牙,以戰地記者身份進行採訪,後來直接參加國際縱隊,在西班牙土地上為捍衛共和國的生存而戰鬥,直至這場鬥爭失敗才回國。


1937年6月14日,剛剛從馬德裡保衛戰前線風塵僕僕回來的海明威,站在紐約卡內基大廳,向參加「美國作家同盟大會」的3500名聽眾,做了一場反法西斯的演講,題為《作家和戰爭》:


「我們在馬德裡整整目睹了19天的大屠殺。法西斯國家是相信總體戰的。每當他們在戰場上遭到一次打擊,他們就將自己的失敗發洩在和平居民身上。在這場戰爭中,從1937年11月中旬起,他們在西部公園受到打擊,在帕爾多受到打擊,在卡拉班切爾受到打擊,在哈拉瑪受到打擊,在布裡韋加城下和科爾多瓦城下受到打擊。每一次在戰場遭到失敗之後,他們都以屠殺和平居民來挽回不知由何說起的自己的榮譽。


「我開始描述這一切,很可能只會引起你們的厭惡。我也許會喚起你們的仇恨。但是,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這個。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理解法西斯主義的罪惡和如何同它進行鬥爭。我們應該知道,這些屠殺,只是一個強盜、一個危險的強盜——法西斯主義所做的一些姿態。要徵服這個強盜,只能用一個方法,就是給它以迎頭痛擊。現在的西班牙,正給這個法西斯強盜以痛擊!」


海明威抓住一切機會呼籲人們團結起來,尤其呼籲民主國家放棄自己的不幹涉政策,「迎頭痛擊」法西斯,他不知疲倦地撰寫戰地報導、演講、親自參加戰鬥、創作劇本——他在西班牙創作了以抓內奸和間諜為主題的劇本《第五縱隊》,「第五縱隊」這個詞沿用至今。


但是,與正義感爆棚的海明威相比,英美法蘇等大國對法西斯的態度卻讓人極度失望:


美國在政治上玩「孤立主義」,但生意照做;


蘇聯,與魔鬼做交易,暫時妥協,並趁機瓜分波蘭,染指波羅的海三國;


英、法奉行綏靖主義,一次次犧牲貌似與自己不相關的小國利益,來換取所謂的和平。


譬如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德意四國決定將捷克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協議籤好之後,一直在隔壁房間等待的捷克代表才被告知:呶,籤好了,你們必須在六個小時內接受德國要求。


慕尼黑協定始作俑者之一、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從慕尼黑回到倫敦時揮舞著文件,得意揚揚地宣稱:「我們這一代的和平已經得到保證!」


當然,歷史很快打了他的臉。


英國首相張伯倫宣稱他帶回了和平 圖源:新華社


他們以為犧牲了他國的利益就能確保本國利益,他們得意於憑柔軟身法將禍水引向他處,但他們不知道法西斯軍事帝國迷信武力、崇尚戰爭的本性。一次次妥協、一步步退讓,未能滿足希特勒,反而把他的胃口越撐越大,從心理上蔑視他的對手。其實,這些人也參與培養了法西斯惡魔,他們不斷把弱小國家當作祭品獻上,卻把惡魔餵得越來越大,最終自己也被反噬。


他們只是政客。


20世紀40年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真正的政治家,是在殘酷的二戰中團結協作、並肩戰鬥、共克時艱的時光裡誕生的。

 

3

利益!利益!利益?



海明威見證西班牙人民拼死抵抗法西斯殘暴勢力時,中國人民正在與日本法西斯浴血苦戰。1938年的武漢保衛戰,也被稱為「保衛東方馬德裡」。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極小代價就佔領了中國東北,正忙於「剿共」的蔣介石政府寄希望於「國聯」主持公道,結果眾所周知:英法兩國把持國聯,調查報告形同廢紙,但日本還是趁機退出了「國聯」。在英法兩國眼中,日本侵佔東北,無損他們在中國的利益,還可藉此給蘇聯造成壓力,所以,關我甚事?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的悲劇。


作家王樹增在《抗日戰爭》一書中沉痛地寫道:「無論是『九一八』事變前的中國歷史,還是戰爭全面爆發後的中國歷史,都證明了一個真理: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絕不能將捍衛主權和領土的希望寄託於『國際道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被迫開始全民族抗戰,國際正義人士給予聲援。1937年10月5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芝加哥就日本侵華問題,發表了一次本來可以改變歷史的演講。


日軍炮擊盧溝橋畔宛平縣城 圖源:新華社


美國歷史作家約翰·託蘭在《日本帝國衰亡史》中寫道,羅斯福總統在演講中譴責了所有的侵略者,以推理的口氣把日本人與納粹和法西斯黨徒相提並論,他說:「當一種傳染病開始流行時,為了保護社會全體成員的健康,大家都同意而且參加把病人隔離。」


他解釋說:戰爭,不管是先宣而戰還是不宣而戰,都是傳染病,「我們正在採取能夠把捲入戰爭的危險性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措施,但是,在一個信心和安全已經瓦解的混亂世界上,我們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保障」。


羅斯福的演說在美國受到很多讚許,但一些「大人物」不以為然,甚至反對。美國國務卿赫爾就不同意「隔離」的說法,美國駐日本大使約瑟夫·格魯甚至覺得「隔離」之說是一個可悲的錯誤,美國在中國沒有什麼利益使之有理由去冒與日本開戰的危險,而且對一個崇尚武力到如此地步的國家來一次「道義上的雷擊」也是徒然的,這樣會使兩國關係惡化,破壞他(格魯)一直在建立的美日友好關係。


1937年12月12日,就在南京淪陷前一天,日軍飛機炸沉了停泊在南京城外長江上的美國「帕奈號」炮艦。後人把這起事件稱作「發生在長江上的珍珠港事件」——假若真的如此,歷史將會改寫,南京大屠殺慘案或許能夠避免。之前,日軍還炮擊了英國炮艦瓢蟲號並俘獲該艦。


此事重新燃起了羅斯福總統對侵略者進行「隔離」的希望,他召見英國駐華盛頓大使羅納德·林賽爵士,建議兩國聯合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切斷日本的原料來源。然而,林賽抗議:這樣的「隔離」政策會導致戰爭。


最終,美國接受了日本的道歉,南京大屠殺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羅斯福一度要求採取經濟手段制裁日本的強硬主張,最終也被否定。美國政府認為,採取經濟手段制裁日本,仍具有冒險性,且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一戰結束後,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的最大貿易夥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它所使用的廢鋼鐵、石油、精煉汽油等戰爭物資,幾乎全部從美國進口,雙方貿易關係十分密切。這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了中國,與日本開戰是非常不值得的。


利益,利益,利益……都是利益。


當時,很少有人明白,法西斯是全球的災難,是全世界共同的敵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了國際道義,最終也保不住自己的利益。


中國在屍山血海中孤獨抵抗了很長時間,直至珍珠港事件爆發。

                                                         

4

「人類本性的再現」



「偏見讓你無法接受我,傲慢讓我無法愛你」。這是英國作家簡·奧斯汀名作《傲慢與偏見》中的金句。


傲慢與偏見,至今仍深深困擾著人類社會,遠遠超出了小說中男女情事的範疇。


比如,西方一直對當年中國在抗擊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充滿了傲慢與偏見,認為中國不過是美國、蘇聯和英國為主角的戰爭大片中「跑龍套」的小角色。


2013年,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寫了一本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評價中國在二戰中的地位:「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在那場戰爭中,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  

 

這本書的名字,叫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時至今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的戰爭中,中國人以全國的動員、全民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完成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然而,針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仍然存在,煽動仇視、歧視和汙名化的行為甚囂塵上,與新冠病毒同時蔓延開來的,還有「政治病毒」。


許多年後,後人再看2020年這個春天,會不會驚詫:人類啊,為什麼這麼愚蠢?都這個時候了,還不知道超越分歧,去戰勝共同的敵人……


相比於「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句廣為人知的名言,約翰·託蘭在《日本帝國衰亡史》序言中的一句話,或許更精闢:「歷史不會簡單地給人以教訓,只有人類本性的再現,而不是歷史的重演。」


時過境遷,歷史確實很難完全重演,但由於人性的局限,沉溺於一時一地一域之得失,不會在一個長的時間段和更廣闊的空間來審視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同樣的錯誤還會重現。


人類的悲哀,就是等到自己遭遇了同樣的苦難,才想起當初對於苦難中的他人是何等輕慢!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英國首相邱吉爾痛定思痛,發表演講:


「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國的危險,就是美國的危險;俄國人民為了保衛家園而戰的事業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讓我們從如此殘酷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吧!在這生命尚存,力量還在之際,讓我們加倍努力,合力奮戰吧!」


這一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有一次著名的演講:「盡我們的全力,盡上帝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去作戰,與人類黑暗、可悲的罪惡史上空前兇殘的暴政作戰。」


邱吉爾、羅斯福是令後人尊敬的大政治家,超越了分歧、超越了傲慢與偏見,以一己之力投身於與兇殘暴政作戰,讓人肅然起敬。


當年,在西班牙,除了海明威外,還有聶魯達、白求恩、奧威爾、卡帕、畢卡索,等等。


1937年4月,德國納粹空軍發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地毯式轟炸——格爾尼卡大轟炸,這座城市成為廢墟,平民死傷慘重。憤怒的畢卡索畫下了那幅著名的《格爾尼卡》


圖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二戰爆發後,法國淪陷,德軍將領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卡索藝術館,館主站在門口,發給每個進入的德軍一幅複製版的《格爾尼卡》。一個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卡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1944年,畢卡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5

「人是高貴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白求恩,來中國參加抗戰之前,他在西班牙度過了八個月,創造性地打造了流動血站,為前線負傷戰士輸血。來到中國後,他不願意留在延安,選擇堅守華北前線,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醫治抗日軍民,鞠躬盡瘁。


這是人類高尚的情感:能夠清晰感受他人的苦難,這種感受能力深入骨髓、化為悲憫。


疫情期間,也有一則新聞打動了很多人:德國海德堡醫院一位醫生,以私人名義找中國駐德國大使求助,他的要求在中國幾乎得到了閃電般的回應,政府緊急行動、企業免費贈送,第一時間通過國際航班把抗疫藥品送到了這個醫生的手上。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位德國醫生名叫託馬斯·拉貝,他是約翰·拉貝的孫子。約翰·拉貝,《拉貝日記》的作者,在1937年12月的南京,挺身而出,從日軍刺刀下拯救生命,此後倡導設立「國際安全區」,庇護了20多萬中國難民。


82年過去了,中國人始終沒有忘記拉貝。


《拉貝日記》中有個細節:拉貝要離開南京了,人們依依不捨送別,很多中國朋友拿出大張白紙,請他留言,拉貝因「缺少詩意的文字」而陷入了窘境,他最後寫了一些話,比如「人是高貴的」。


是的,正因為人是高貴的,才會意識到人類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才會在別人遭受苦難時,挺身而出,甚至獻出生命。


正如《喪鐘為誰而鳴》所言:「所有人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相關焦點

  • 還記得約翰鄧恩的《喪鐘為誰而鳴》的詩嗎?
    《不要問我喪鐘為誰而鳴?》都如同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深知我,包涵在人類這一概念裡所以不要問我,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在每一場人類的災難面前,人與人都是一個整體新冠是一面鏡子照得你人妖盡顯如果新冠肺炎可以阻隔愛
  • LEGO HIDDEN SIDE之 喪鐘為誰而鳴&預知夢
    《喪鐘為誰而鳴》我,是紐伯利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是量子糾纏。對,就是最前沿最熱門的量子糾纏。但我和那些賣量子水杯,搞量子翻書培訓的生意人不同,主要是為了破解各種神秘現象。據鄰宿舍彼得的同班的亨利的女朋友瑪麗的前男友約什麼的可靠消息,這世界上存在著一個異常事件調查局,我們學校幾年前畢業的一位學姐就是其中的成員。如果我的研究能有成果,說不定就能聯繫她加入那個秘密組織。量子糾纏以前的名字叫「緣分」、「天意」、「冥冥中自有安排」,它是事物之間一種非因果律的關聯性,在微觀物理層面的表達。
  •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我永遠不會比現在更清楚死的意義了
    就像《喪鐘為誰而鳴》,我之前一直覺得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大概是因為當時的年紀,我看到的所有句子,不管怎樣千迴百轉,最後我都能和一個或美好或悽涼的愛情故事聯繫在一起。上半年細細地讀過之後,才知道,我第一次如此接近海明威所構思的故事。
  • 喪鐘:漫威死侍的原型,你的喪鐘為誰而鳴?
    死侍的原型就是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喪鐘。1980年12月,喪鐘首次在《新少年泰坦》中登場以反派的身份,成為少年泰坦的頭號死敵並受到廣大的讀者的喜愛。死侍的很多設定都和喪鐘相似,只是能力的來源不同而已。而且他們兩連姓氏都是一樣的喪鐘的本名是斯萊德·約瑟夫·威爾遜;死侍的本名是韋德·溫斯頓·威爾遜。
  • 有聲│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詩歌簡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著作。
  • 喪鐘為誰而鳴?談馬斯克在「腦機接口」技術研發方面的最新進展
    4)腦機接口晶片和人腦的結合將極大地影響這個人的所有思想和行為。如果這個人做出了破壞性行為,是這個人、做這一手術的醫生、還是智能晶片公司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可以預見,這裡面法律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難性是人類社會難以承受和適應的。
  • 司徒格子:禮炮為誰而鳴
    一  當我們對這世界感到短暫的厭煩,一個盛大的儀式可能是不錯的解藥。人這種生物,有著天然的進化缺陷。搞傳播的詹姆斯·凱瑞琢磨了半輩子發現,整個人類傳播史,簡直就是一部儀式史。你知道儀式對人這種生物有多重要,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閱兵了。  如今想來,大學軍訓簡直是最為弔詭的時光。
  • 喪鐘到底為誰而鳴?
    就是這樣一句開頭,將我們代入二戰時期的兄妹二人身上,為哥哥的情動心,為妹妹的死唏噓,為處在這個時代的苦難人民莞爾。似乎,我們選擇性看到的是電影悲情的一面,講述了兄妹二人逃難但最終死於戰爭的故事,但光看表面你就錯了。在這裡,我們一起共同探討《螢火蟲之墓》的真相!也就是電影到底表達了什麼?他僅僅是一部反戰動畫片嗎?
  • 魔女之旅第九集:喪鐘為誰而鳴?
    委託人艾斯黛兒向伊蕾娜講述了自己的朋友「瑟蕾娜」悲慘的命運以及自己無能為力的看著她被處死的經過。所以她決定用魔法逆流回溯到十年前,親自改變瑟蕾娜的命運,但是還需要一位魔女的幫助才能成功。而對於伊蕾娜來說,自己本身就樂於旅行中幫助任何人,而且這份委託對於伊蕾娜來說還能獲取一份不錯的報酬,就高興地而接受了。
  • 漫威的死侍和DC的喪鐘誰更厲害?死侍:我能把喪鐘嘮叨死
    經常會看到網友在討論這個問題,那就是漫威的死侍和DC的喪鐘誰厲害,為什麼會把喪鐘和死侍那在一起比較呢,因為兩人的能力和背景都很相似,最重要是外表長得像。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兩人的背景和能力。喪鐘這個角色創作於1980年,是一個實力異常強勁的大師級別的戰術家,身體經過特殊的搞糟,獲得了超強的自愈能力,因此體能上完爆常人,和蝙蝠俠一個級別,並且性格非常的殘暴奸詐。因為大腦的開發率達到了90%,所以智商超群。能使用任何武器,是世界級別的戰術家。曾經僅憑一己之力就打敗了少年泰坦,後來更是打敗了整個正義聯盟。
  • 水皮:「談股論金」喪鐘為誰而鳴?!疫情拐點未到,反彈不是反轉
    水皮/文昨天整整一個晚上,水皮都在為李文亮醫生祈禱。我們希望奇蹟能夠發生,希望ECMO這種搶救設備能把他從死神那邊拉回來,也希望上帝不要早早的就帶走李醫生。李醫生實際上是一個普通的醫生,他僅僅是武漢中心醫院的一名眼科大夫。但正是這個眼科大夫,憑著他的職業敏感,最早在微信群裡面向大家吹響了武漢疫情的警報。
  • 海洋生物|喪鐘為誰而鳴
    很多人因此第一次認識了白鱘,「認識白鱘」這個主題似乎變成了在這場對白鱘盛大道別儀式中最諷刺卻又最隆重的告別。白鱘用自己的滅絕換來了人們對它整個種族的科普與認識,可是下一個瀕危動物呢?它又該用什麼方式引起人們的重視與保護呢?別讓滅絕成為人們認識動物的途徑。
  • 約翰·鄧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鐘聲為誰鳴響?
    如果海流衝走一團泥土, 大陸就失去了一塊, 如同失去一個海岬, 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園 : 任何人的死都讓我受損, 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 ; 因此,別去打聽 鐘聲為誰鳴響
  • 正義聯盟片尾彩蛋出現的人是誰 小丑或將聯合喪鐘
    《正義聯盟》隨著眾多DC粉們的期待,已經在17號正式上映了,電影中也是6位DC超級英雄的集合帥爆了,尤其是超人的重新復活,更是把全片引向了高潮,最後的兩個彩蛋也十分有意思,那么正義聯盟片尾彩蛋出現的人是誰?
  • 被ISIS殺害的中國人質到底是誰?
    樊京輝是誰?這個已證實被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殘忍處決的中國人質,是許多中國人今日心口上的一道傷疤。  早在2個月前,樊京輝就被ISIS公開「出售」。該海報還詳細標註了樊京輝的個人信息:出生於1965年3月18日,是一名自由職業諮詢師(freelance consultant),家庭住址為北京市石景山某社區。  海報下方還赤裸裸地挑釁稱:「寫給有關人士,十字軍、異教徒及其盟友,還有那些被稱為人權組織的機構,人質已被他的政府拋棄,政府拒絕為他的自由付出努力。」
  • 反黑路人甲幕後boss是誰 喪鐘背後的晨爺是好人還是壞人
    從表面上看來,喪鐘就是一個大反派,他做了很多壞事,但只要稍微一思考就能發現,喪鐘這個角色很明顯就是煙霧彈,只是用來製造「他是兇手」的煙霧,在蔣世龍成功當選四聯幫主事人後,劇情就不再把喪鐘定位於「殺害蔣老先生的嫌疑人」。取而代之的,是聯興勝主事人蘇偉晨晨爺。
  • 喪鐘演員曝光《正義聯盟》原彩蛋 蝙蝠俠大戰喪鐘?
    《正義聯盟》導演剪輯版確認會推出的消息讓一眾DC粉絲興奮不已,飾演喪鐘的喬·曼根尼羅曾力挺過扎導版本的《正聯》推出,今日迎來喜訊,喬·曼根尼羅透露了一些關於片尾彩蛋的消息。
  • DC再出限制級佳作,喪鐘單人劇集來襲
    誰是世界上最快的男人?目前雖然在改編電影方面DC還處於上升期,與漫威影業11年鋪就的創舉無法比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動畫製作的領域,DC一直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目前來看,這部劇是以喪鐘對戰蜂巢(HIVE)為主線的。劇集一開始便是和藹可親的鐘叔通過電話在為兒子講睡前故事,而這個故事便是劇集的副標題《騎士與龍》。但這可是喪鐘啊,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僱傭兵,怎麼可能是這樣溫情脈脈的畫風呢?
  • 無論誰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
    無論誰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你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