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又稱「合昏」源自:杜甫詩句的巜佳人》:「絕代有佳人,幽谷在空谷。……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杜甫詩句的意思:「有一位容貌絕倫美麗的女子,孤獨地住在幽深的山谷。她是一個出身名門的清白女子,後被丈夫拋棄,瓢零淪落在荒山野林中。夜合花尚知花開百合,鴛鴦鳥雙棲不只身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負心人無情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詩人:慨嘆世情冷漠,充滿對拋棄的女子不平和同情。舊與新,笑與哭的強烈對比,如在目前。夜合花晨開夜合,所以說「知時」。而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詩人對女子的同情之意油然而生,這便是「合昏」樹名的來歷。
古代詩人愛樹花,如今人更愛樹花。有道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達到這美好的願望,就要植樹造林。如今已是陽春三月,正是種樹的好時候,有意義因地制宜地選擇栽植樹花,使家中庭院綠樹成蔭,花朵五彩繽紛,以至房屋在樹花的點綴下,融為一道靚麗的景觀。
合歡Albizzia julibrissin.豆科:合歡屬。別名:夜合歡、合昏。原產地:亞洲、非洲和熱帶雨林地區,在世界分布很廣。我國東北和華北、江南,臺灣等省都有分布栽種。性喜陽光充足、空氣溼潤的環境,還具有耐乾燥、瘠薄土壤、抗鹽鹼能力。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喜光照,翠綠的羽狀複葉形成傘狀樹冠,清秀而箭勁,尤其是它那許許多多對生的小葉,象彎彎的小鐮刀,每到夜晚或陰雨天,會自動合攏,次日清晨又會再度展開來,生動而有趣。花開夏季,花期較長,正值樹花稀少季節,為大自然增添美景。一簇簇粉紅色的花絲,點綴於綠色羽葉之上,如紅雲朵朵,又散發出清新芳香,更加豔麗可愛。遠觀,花似仙女婆娑起舞,近似,大花朵宛佩帶在馬頭上的紅纓花,整朵花成傘房狀排列成絲絨匯成的花球。
秋天,在羽葉下懸掛著一串串長條扁平的莢果,種子含油率達10%。嫩葉及花可炒菜食用,花可用來煲粥,治失眠、胸悶不舒;樹皮性平味甘,有安神、解鬱、活血功能等症。木材紅褐色,紋理通直,花紋美麗,結構細密,適用作家具和建築材料。
合歡樹是淨化空氣和保護環境的良好樹種,在化工廠周圍種植合歡樹,它的葉子能夠大量吸收汙染氣體,即使化學含硫量比平時高出五、六倍,樹木也照樣安全無恙繼續生長。合歡確實為一種優良美化環境」的樹種。適宜種栽於家中庭院、馬路兩旁作行道樹及化工廠周圍種植,以淨化空氣品質。
關於合歡開花還有一段悽涼的愛情故事
合歡原來稱為苦情樹,是不會開花的一種樹。相傳,有一位秀才寒窗苦讀十載,準備進京考取功名。妻子粉扇指著窗前的苦情樹對他說:「君此去,必高中,只是京城眼花撩亂,切莫忘了回家之路」。秀才答應後不舍而去。
自此,秀才杳無音信。粉扇從青絲變成白髮,也沒有等回秀才的回來。粉扇臨死前來到她和丈夫一起誓言的苦情樹前,用最後一口氣,發下重誓:「如果夫君變心,從今往後,讓此樹開花,夫為葉,我為花,花不老,葉不落,一生同心,世世合歡」。說罷,氣斷身亡」。
翌年,所有的苦情樹果然都開了花,粉紅色,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掛滿了枝頭,還帶著一股淡淡的芳香,只是花期很短,只有一天便謝。
從那時開始,所有的葉子中間居然隨花開花謝,次日早晨開放,夜暮閉合,相當奇異。人們為紀念粉扇的痴情。從此,把苦情樹改名為合歡樹了。
暇想,詩聖杜甫的這首詩句,有可能從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得到啟發而作。合歡葉晝開夜合閉,相親相愛。人們常以合歡樹比喻忠貞不渝的愛情,流傳至今。
唐·韋莊《合歡》的詩句:「虞舜南巡去不歸,二妃相誓死江湄。空留萬古香魂在,結出雙葩合一枝」。
這首韋莊詠嘆合歡的詩句,是一個感人愛情故事的縮寫。相傳,娥皇、女英是舜的二位愛妃。舜有國事南巡倉梧,日久未歸,二妃沿湘江一路尋夫,最後在九嶷山看到舜的墳墓。二妃在墓前終日慟哭不已,淚水流盡,眼中滴血。血淚灑在滿山遍野的合歡翠綠羽葉上染成血色,最後二妃氣絕身亡於舜的墓前。玉皇大帝感念二妃對舜的真情摯愛,命姜太公封二妃為湘江之神。自從二妃西去之後,人們發現湘江邊多了一種樹,樹葉翠綠羽狀複葉,纖巧細密,白天羽葉片片舒展,而到了夜晝樹葉成對相合,相親相愛。
詩人也許認為這樹必是二妃與舜的靈魂「合二為一,一起承歡」。從此,人們把這種樹命名為合歡,以此來紀念二妃與舜忠貞不渝,生死相依的愛情。
臺灣人多喜歡在家中庭院裁種合歡,他們有首民歌讚美合歡:「合歡花啊,我心中的花啊!您紅得象團團火焰,美得象爛漫朝霞。你開遍阿里山的雲峰翠嶺啊,你映紅日月潭的銀帆浪花。」美麗動人的歌詞,既抒發了愛戀合歡的情意,又表達了昐望兩岸同胞統一合歡,一家親人相聚一堂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