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一個莫扎特迷,在趙鑫珊 周玉明 合著的《莫扎特之魂》一書序幕中「死亡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回答是很不同的。你若是不信,請你稍微思考三分鐘,然後做出自己的回答。而愛因斯坦的回答則與眾不同:「死亡就是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音樂啦!」由此可見莫扎特音樂在這位偉大物理學家心目中的至高至尊地位。
視頻一:愛因斯坦演奏莫扎特降B大調奏鳴曲,KV378(珍貴的歷史錄音)
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06:30分),請耐心待緩衝
從他的音樂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那麼他是怎樣開始學習音樂的呢?
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愛因斯坦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的父親是位平靜、溫順的好心人,愛好文學和數學。他的母親個性較強,喜愛音樂,並影響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從此小提琴成為他的終生伴侶。愛因斯坦的父母對他有著良好的影響和家庭教育,家中瀰漫著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氣氛。
這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在童年時是個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的孩子。從小,他就被看成是個笨頭笨腦的孩子。他4歲時才開口說話,上學後也沒有變得聰明起來。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都斷言:這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到最後,他也認為自己是個「少見的笨孩子」,就像鄰居和長輩們說的那樣。
他對這些眾口一詞的結論感到既惶恐又沮喪,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也沒有信心,甚至想退學算了。不過他的父親——一名機電工程師從來沒有指責或抱怨過自己的孩子,反而千方百計地鼓勵他,讓他重新恢復信心,即使那個時候,大家都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自認為很笨。有一次,父親給他買了一盒積木做遊戲。當他搭積木的時候,父親安排全家人都坐在他身邊,每搭好一層大家就開始鼓掌,掌聲熱烈而真誠,並大聲喝彩:
「真棒啊!」
「搭得實在太好了!」
"這孩子真是能幹啊!」
他的自信就在這些掌聲與喝彩聲中逐漸重新凝聚起來了。接著,他的父親開始教他學習小提琴,他父親雖然是個業餘的小提琴演奏家,不過他拉得很好。他對愛因斯坦說,能夠治療人生的傷痛和絕望的最佳良藥就是音樂。愛因斯坦在父親的培養下很快顯現了自身的音樂才能,他的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並開始經常登臺表演。這時,大家完全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誇獎之詞就像雨點一樣撲面而來。這時候,父親總是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啊,其實你非常優秀。不管何時何地,你都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養的賢慧母親。她愛好音樂,並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有一次,母親坐在鋼琴前輕輕地彈著琴鍵,彈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一曲結束,她回過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聽琴呢!他聽得是那樣的入迷。年輕的媽媽感到孩子有很強的音樂感。她很高興地對小愛因斯坦說:「瞧你一本正經的樣子。像個大學教授模樣!喂!親愛的小傢伙。怎麼不說話呀?」小愛因斯坦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不答一句話。那時他只有3歲。
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從6歲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靈就已經進入到優美的旋律之中。7年之後,他懂得了和聲學和曲式學的數學結構。他體會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奧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鳴了,他一生中的科學和藝術生涯也開始了。
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的技巧並不是通過正規的小提琴教程,而是通過莫扎特的奏鳴曲來學習的。他認為熱愛就是最好的導師,從此他愛上了莫扎特。小提琴也成了愛因斯坦科學生涯中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她為這位科學家驅散了憂鬱和喧囂,驅走了混亂和邪惡,她為科學家增添了美麗與和諧。
視頻二:愛因斯坦和音樂
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07:19分),請耐心待緩衝
這個視頻敘述了愛因斯坦從5歲上第一節音樂課直到他開始學拉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開始,便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熱愛音樂,以至於他視音樂和物理學為生命。莫扎特和巴赫是他最喜歡的作曲家。視頻的背景音樂是他最喜愛的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K156第一樂章(Presto)和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Vivace).
提取《目錄》查找以往音樂
↓↓↓ 點樓下「閱讀原文」觀賞以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