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一種壓抑的氣氛中,讓人憋著一口氣總是喘不過來。導演用最普通的方式展示了最絕望的生活,後勁兒最大的一處就是該電影:根據主角親身經歷改編,其實我們經常關注新聞就知道我們身處在和平的國家是多麼的幸運,同樣生而為人,他們為什麼就要像活在被遺棄的垃圾堆裡一樣,任憑自己發臭腐爛。在順境中標榜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點像是無病呻吟,在逆境中勇敢善良的一切精神力量都應該是世間的寶藏。超級英雄的電影裡總有英雄拯救世界維護世界安定,而在赤裸裸的現實裡,唯一想要祈禱的只有,願終有一天,世界和平。
影片在電影院的排場一開始真的非常低,相對來說,是非常小眾的一部電影。導演用紀錄片的手法把這些場景和故事用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我想這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這部電影真的是值得用眼淚刷出來的好評。只談一下我的直觀感受,影片長鏡頭居多,長鏡頭給人一種寫實和壓抑的感覺,紀錄片比較常用,這部影片有紀錄片的真實感。導演啟用的大部分為素人,她想表達的意思是這不是電影,也不是表演,它就是真實存在於地球另外一端的事情。感同身受和給予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講不可能,但至少可以做到了解和尊重。
最可怕的,是每個女孩都是這樣的,甚至在她們這樣之後將生出來的孩子也那樣對待。如果我是贊恩我能做什麼,與四十歲的婦女大聲爭吵、用手用腳用木頭咋開門拿回藏起來的錢,還是早早地把小孩賣掉然後跟那個叫梅森的小女孩儘快跑去一個需要敲門才可以被允許進入的房間,亦或是,我和成群的兄弟姐妹呆在逼仄狹窄的房間裡,唯一能收到只是驅逐警告、醫院的死亡通知,或者一些其他與我身份無關的事,也許我和大多數貧民窟的小孩一樣,出生、長大、死亡,連一張身份證明都沒有,太諷刺了。
以前我覺得願每一個善良的小孩都可以被世界溫柔對待,這種話很俗,也固執地認為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的邏輯總是成立,與那些由貧困帶來的苦難和不體面保持距離。而隨著和世界不斷碰撞、成長,發現總會有一些東西是不講道理,甚至只能用宿命來解釋的,於是終於承認曾經的自己鋒利又淺薄。也發現看電影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在電影裡學會愛和成長,也在電影裡共情。
小孩控訴的是原生家庭、父母控訴的是戰爭和社會大環境,以前只是了解有敘利亞難民這個邊緣群體的存在,但並不知道他們實際的生活狀況,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透過小男孩幫我打開了一個視角。電影全程很壓抑,但是敘事上並不煽情,客觀表達現實更讓人久久思考。即使是如此糟糕的生活,小男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奮力抗爭。感恩和平,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在關注個人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不管是對待自己的生活態度,還是對待別人的生活態度,我們都應該保持自尊、善良和責任感。
真實的可怕,戰爭與和平的話題我可能並沒有太大的感觸,但是對於為人父母卻想到了很多,前天才剛找了一個家長,孩子雖然很內向很皮,但是只要好好跟他講,還是能很好的做完作業,正確率也很可以。然而回家作業永遠一塌糊塗,跟他媽媽提了,家長說我能怎麼辦,我盯著他他也不做,孩子外婆聽到了說了她幾句,他媽媽就鬧脾氣走了,看的多了,真的只想說為人父母需要考試,也告誡自己不要變成這樣的人吧。
說實話,我看完這部電影, 除了感覺贊恩很可憐,覺得我是中國人很幸運之外,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感觸,可能是因為我沒有過跟贊恩一樣的經歷,沒有辦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同事哭的稀裡譁啦的,電影散場,她還坐在那擦眼淚,我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又或許她也跟我一樣只是覺得贊恩很可憐,除了這句話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沒有能力好好撫養,你還會生小孩嗎,我不知道別人的答案,我的答案是我不會,因為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我不希望以後別的孩子都有的我孩子沒有,如果那樣,我覺得那就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