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願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2020-12-05 無量天真1

說起噩夢童年,突然想起餘華的一切小說,如《在細雨中呼喊》描寫的也不是什麼溫柔時代,貧窮、飢餓、災荒、暴力、愚昧、冷漠,六歲的孫廣林,與《霧都孤兒》中的奧利費一樣,童年悲慘的遭遇,字字都給人帶來痛感。

人的出生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美好本該應愛而生,向著陽光成長,但世界總有太多的不幸,有些人的出生是喜劇,有些人則註定是悲劇。

電影的人道主義

導演納迪·巴拉基以電影為名,向世界發出吶喊,想讓人們關注被戰爭邊緣化的難民,包括在戰爭中垂死掙扎的孩子,這些因政治而被踩踏了生存權利的人,能否得到更多同情和善待?我想,導演的初衷總是好的。

顯然,電影中的法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在中東國家,孩子不能起訴自己的監護人,這是個美好的臆想。贏得全世界旁觀者的一聲嘆息,並不能滅掉燃燒起來的熊熊戰火。幾百萬的難民,不能都像3歲的敘利亞男孩一樣,在海難中被衝上土耳其的沙灘,用幼小的軀體,去為戰爭中的無辜吶喊;更不能像幸運的贊恩一樣,最後得到劇組的幫助,全家移民挪威。

但不得不承認,電影依然充分發揮了人道主義精神,至少對於和平國度的人們來說,能看清戰爭的本質:珍惜和平,國家強大對於個人來說是多麼的幸運。

而在批評者的眼裡,從對比中去判斷,電影就只剩下商業價值,他們要求更多豐富的內涵表演。認為《何以為家》的情感表達略顯單薄,贊恩與母親的互動過於麻木,生活似乎看起來蒼白乏力,最後的法庭沒有升華,故事沒有新意,我不認為這種解讀是真的看懂了電影。

六個孩子,繁瑣的吃穿住行,貧民窟的艱難求生,試問哪有時間抒情?無力表達,恰恰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贊恩父母的「愚昧」足夠刺激文明人類的三觀,而贊恩在絕境中的擔當更使人思考。每每回想12歲男孩對幼兒約納斯不離不棄時,我總深感慚愧——為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成年人。

12歲男孩的擔當

贊恩因為11歲的妹妹被父母送給了僱主兼房東的阿薩德做妻子,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來到遊樂場,認識了遊樂場員工泰格斯特。

這電影的藏著明暗對比,貧民窟與現代環境的轉換。黎巴嫩是旅遊的天堂,而導演更是個溫情的人。她沒有用絕對的人性冷漠來批判整個世界,意在拯救,社會依然存在無限的善意,這種善意是對於邊緣人群最後的希望。當贊恩初次和泰格斯特交談時,泰格斯特給了贊恩食物,贊恩也想尋找一份能維持的工作。他走上繁華的街頭,人們對他給予了關心,小吃攤老闆主動給食物給他,釣魚人問詢他的家人,果汁店前,男子買了食物送給他,他連連後退。他只想要一份工作,憑自己的能力賺取回報,而不是同情。

餓著肚子的贊恩追上了下班的泰格斯特,也許是同一階級更容易產生信任,他向她討取食物,泰格斯特於心不忍,把他帶回了家,貧民窟棚戶區,衣索比亞黑人的住所,比贊恩的家還要破舊的地方。

泰格斯特給兒子約納斯和贊恩洗了澡,並給贊恩食物,棚屋裡充滿了溫馨,贊恩看見泰格斯特悄悄把錢藏在竹筒裡。

第二天,泰格斯特把年幼的約納斯交給贊恩照顧,擠好了兩瓶母乳,留下了餅乾,她可以輕鬆的去上班了。三人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晚上,泰斯哥特記掛著贊恩,偷偷帶回了客人吃剩的蛋糕。相對於贊恩的父母,泰格斯特展現了完整的母愛,因為沒有身份證明,她最終失業了,無以為繼,只能賣掉長發,黑市老闆故意為難她,想逼她賣掉兒子,但她用堅韌的勇氣,維護著對兒子的愛和保護。

沒有暫住證的泰格斯特在一次外出時,被警方拘留。命運再一次把贊恩推向了絕望的谷底。看著嗷嗷待哺的幼兒,我想這時多數人的心都提起來了,當時我給自己提了一個問:如果我是贊恩,我會怎麼做?畢竟,我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如果是身邊人遇到這個問題,或許,也會有人提議把孩子送人吧,在文明社會,還有多少人在拋棄自己的孩子。

善意的謊言

絕境下,贊恩沒有放棄照顧年幼的約納斯,他想盡辦法,帶著約納斯到處尋找泰斯格特。期間,他奮力求生,假裝敘利亞難民領取聯合國救濟、賣曲馬多藥片的製成毒品替代物——曲馬多飲料。但最終因為被房東趕了出來,倆人走投無路,不得已,他只好把約納斯交給黑市老闆,自己回家拿身份證明。

電影沒有離開悲慘的主線,贊恩擁有勇氣去抗爭,可是終究他誰也保護不了,他的妹妹薩哈、約納斯、包括他自己,他選擇想要逃離。

「瑞典沒有小孩會慘死,擁有自己的房間,別人進門要敲門,不想開門就不開門……」賣花的小姑娘這樣告訴贊恩。他相信了這個夢幻般的童話,但最終他發現,他連做這個夢的資格都沒有,而妹妹薩哈得死,擊潰了他最後的堅強……

雖然電影極力把人間的善意融了進去:救助站的聯合國人員肯定不會相信這孩子的幼稚的謊言,但依然給予了他物資;洗車店的男人用自來水給倆孩子洗澡,還給他們洗了衣服……

但與之相反的,是贊恩逃不開現實的逼迫,自製曲馬多飲料,一千塊錢一杯,從愈加混亂的癮君子手上去賺取生活的資本,棚戶的房東不打招呼的收回了房子,黑暗中的惡,讓贊恩失去了存到竹筒裡的錢,鄰居對他破口大罵……文明社會裡的文明,貧困社會裡的暗無天日,雖然電影情節看起來少了尖銳的稜角,但無力拯救,依然是真相。

雖說後來的法庭是脫離現實虛構的故事,贊恩用他的勇敢,對他所處的世界發出了控訴,這個案子最終被定性為兒童遺棄罪,他和泰格斯特提供的線索,讓警方搗毀了黑市集團,也解救了約納斯,但有沒有發現,那個笑容甜美、單純可愛的賣花小女孩呢?已經不知所蹤,她是敘利亞難民。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根據主角親身經歷改編,客觀表達現實更讓人久久思考
    電影《何以為家》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一種壓抑的氣氛中,讓人憋著一口氣總是喘不過來。導演用最普通的方式展示了最絕望的生活,後勁兒最大的一處就是該電影:根據主角親身經歷改編,其實我們經常關注新聞就知道我們身處在和平的國家是多麼的幸運,同樣生而為人,他們為什麼就要像活在被遺棄的垃圾堆裡一樣,任憑自己發臭腐爛。在順境中標榜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點像是無病呻吟,在逆境中勇敢善良的一切精神力量都應該是世間的寶藏。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異星災變》海報儘管從目前已知的主創團隊列表中可知,《異形》《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僅執導了《異星災變》的前兩集,但目前播出的三集故事仍舊充滿了斯科特的個人風格,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異星災變》就是《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續集,因為它們都在傳遞著斯科特導演的一個觀點,即「沒有信仰同樣也是一種信仰」。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國際和平日】願每一個人都被溫柔以待
    【國際和平日】願每一個人都被溫柔以待 2020-09-21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導演娜丁·拉巴基的專訪中,她曾提到片名《迦百農》的由來:「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座受到耶穌詛咒的村莊,耶穌詛咒其在地獄中腐爛,並在後來的法國文學中引申為混亂無序。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
  • 《何以為家》小孩子生下來都是黑的,長大了就變白了,真的假的?
    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紀實電影《何以為家》被稱為收割淚水的年度佳作。在觀影前看到諸多提醒都是「準備好紙巾」,「對生活悲觀失望的人最好不要看,看了會抑鬱」,「看完不想生二胎」,「原生家庭的原罪,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 電影《何以為家》:揭開生活的面紗,看到的是深不見底的黑洞
    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由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兒童成長家庭劇,上映於2019年4月29日,電影一上映就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票房也達到了15.1億的斐然成績,在豆瓣評分也是高達9分以上,這部電影也賺足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 分享5本治癒系純愛小說,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經過小編深思熟慮、嘔心瀝血給大家分享5本治癒系純愛小說,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希望小主們可以笑納,小編是不是超級有愛?文章下方可以留下你大神級別的意見或建議,小編感激涕零!2,書名:《你喜歡的樣子我都有》 作者:徐徐圖之書評:小穎成熟穩重,有著男性荷爾蒙的氣質,一絲不苟、溫柔的照顧老人,小燕蓉可愛、單純、熱情。這麼小的太陽很吸引人,在襲擊之前,感情上的創傷已經減輕了。
  • 可怕的「人性實驗」:生而為人,我勸你善良
    01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暖心新聞:寒冬裡,一位愛心人士自掏腰包為環衛工人點外賣,送熱飲,還不留姓名。原來,外表「兇惡」的老闆娘,藏著一顆善良的心。最後,由於監獄的特殊環境,使得扮演獄警的學生變得更加暴力,有些甚至以懲罰犯人為樂。
  • 人世間,願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清晨,當溫馨的晨光,穿透層層薄霧,灑向這個城市的時候,一切都從沉睡中醒來,感受清晨的美好。其實,美好的事物總是很簡單,像花草樹木和陽光,還有適當的溫度。
  • 獅王之王「恩格拉拉裡克」的溫柔與善良。
    最近看到一句話:「當善良遇到了善良,便是這世上最美的邂逅,當善良遇上了溫柔,那便是人間絕配」。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找到那個對自己視若珍寶的人!今天又是難熬的一夜,我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奮鬥。還好晚上不是太忙,可以休息一下。終於有點秋天的味道了,晚上涼涼的。一陣風吹來,真是應了那個成語:秋風送爽。
  • 《何以為家》為何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這部影片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主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不被愛的黎巴嫩男孩的悲慘遭遇。
  • 重慶寵物領養日為流浪動物尋找溫暖的家 讓它們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重慶寵物領養日為流浪動物尋找溫暖的家 讓它們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解說】每當看到街頭路邊那些走丟的、被遺棄的、生病的貓貓狗狗,你的心中是不是會泛起一陣陣酸楚?多希望它們能夠重新獲得家的溫暖,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當地時間12月1日,第十三屆重慶寵物領養日在重慶嘉州新光天地舉行,公益活動通過「以領養代替購買」的方式,為流浪動物尋找一個溫暖的家。
  • 傅聰先生的去世給我們上了一課:生而為人,請尊重歷史,也請善良
    文/丁丁01前一段時間,著名的鋼琴家傅聰先生,因為感染新冠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他的去世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平臺上的評論各持己見。有情緒激動者,口誅筆伐;有幸災樂禍者,調侃揶揄;也有人認為:生而為人,請尊重歷史,也請選擇善良。
  • 吳綺莉公開支持女兒出櫃:當子女出櫃時,請所有父母溫柔以待
    克服我們今年遇到的困難,我們終於走向了正確的方向,我們有我們的路,我們面對家人朋友和香港社會很多的歧視,但是,當我知道每天早上你會在我身旁的時候,其他都不重要,我愛你。」面對女兒和外籍女友高調秀恩愛,吳綺莉表現得十分開明,她說:「我很開明的,無所謂。重要的是要照顧彼此,心地善良,對我女兒好。」網友們對吳綺莉的態度大吃一驚,沒想到一個母親面對女兒公開出櫃這件事上能夠如此開明,如此坦然。
  • 《螢火蟲之墓》:眼淚背後,願每個孩子被溫柔以待
    時間退回三個月前,那時的清太從未想過戰爭與他有什麼直接的聯繫:父親是一名海軍大尉,母親溫柔而善良,妹妹可愛懂事,而他則和這個年紀所有的男孩一樣無憂無慮的成長。甚至清太都顧不上為母親嚎啕痛哭,她就和其他遇難的人一起,被工作人員用草蓆潦草的裹起來,扔上了卡車。
  • 最深愛的你,今生今世,願你被時光溫柔以待,一世安好,快樂無憂
    這輩子,若你喜歡,我願在一方心靈淨土中,為你開出一片花海,待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便與你攜手,於十裡暖風中,並肩徜徉花海。若花兒開到荼蘼,我便與你在時光中沐一場花瓣雨。雖然人世間的緣分聚聚散散,非人力能更改,但是我寧願相信,今生用我所有的真誠,定能換來與你三生三世的真心相待。
  • 何以為家?這支品牌片給出了最溫暖的答案
    01三個辯題、三段故事告訴我們何以為家第一題:店鋪轉讓開火鍋店創業失敗的小周,打算把店鋪轉讓出去。看完這個大結局,我想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了一個答案。就好像片子最後的那段文案:不管未來面對什麼難題,家人,永遠是能撐住我們的人。家人的支持,永遠是讓我們內心無比踏實的力量。何以為家?彼此支持,方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