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紀實電影《何以為家》被稱為收割淚水的年度佳作。在觀影前看到諸多提醒都是「準備好紙巾」,「對生活悲觀失望的人最好不要看,看了會抑鬱」,「看完不想生二胎」,「原生家庭的原罪,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贊恩是家裡一串葫蘆娃中的老大,他沒有出生證,父母也記不清他到底多大了,醫生通過檢查牙齒判斷出大概有12歲。由於常年的營養不良,他看上去與實際年齡嚴重不符,最多只有八九歲。
在贊恩的父母看來,在貧民窟生孩子就是活下去的方式。生的多了,大的可以帶小的 ,男孩子長大打工賺錢,女孩子開花嫁人換錢。面對法庭上法官的質問,律師的控訴,贊恩的父母聲淚俱下地反駁道:「我們從小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們也不想這樣,你們不懂我們養孩子的艱辛」。贊恩的父親對企圖偷渡到國外的贊恩一頓拳打腳踢,惡狠狠地告訴他「我們就是社會底層的蟲子,從來沒有什麼身份!」。
當看到贊恩給別人解釋為啥他撫養的嬰兒弟弟是個黑人時,「小孩子生下來都是黑的,長大了就變白了」,「媽媽在懷孕時喝了一大壺咖啡」,觀眾笑了。贊恩從小就知道利用兒童的身份把謊話說得和真的一樣,博得同情,騙取製毒藥品。為了給弟弟爭取到福利站的奶粉,他也是絞盡腦汁,當審核人員似乎已經同意發放奶粉的時候,他又不失時機地加上一句「能再給一些尿片就再好不過了」,成熟的像一個大人一樣。
無法跳脫的貧民窟生活圈子,原生家庭的烙印,在贊恩這裡似乎發生了變異,贊恩就是那個「由黑變白」的孩子。
這部電影之所以「慘」,就是贊恩承擔起了本該父母養家育兒的重任,還要遭受父母的打罵虐待。這個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的孩子臉上始終瀰漫著憂傷,在曇花一現的幸福時刻,露出的也是難得的「假笑」。
贊恩像個慈愛的家長一樣關心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們。為了防止母親發現妹妹初潮後把妹妹賣給小賣部老闆,他親自給妹妹洗褲子,讓妹妹把自己的衣服當衛生巾用。
這部電影讓觀眾淚奔的點不僅僅是贊恩和弟妹們所遭遇的「慘不忍睹」,還有苦難生活中殘存的那一束束微弱,卻依然飽含溫情的人性光芒。
衣索比亞非法移民拉希爾收留了餓著肚子乞討的贊恩,她沒來由地信任贊恩,把他留在家照顧孩子,自己出門打黑工。因為愛情她懷孕了,因為懷孕丟失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孩子的父親沒有出現。
拉希爾突然被移民局逮捕無法回家,不知緣由的贊恩大罵拉希爾比自己的父母還要壞,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他只好做起了小嬰兒的「父母」,餵奶、換尿布、哄睡覺,寸步不離地拖著弟弟四處找吃的,為此還幹起了販毒的老本行。當有人說弟弟臭的和狗一樣,他就帶著弟弟去水龍頭衝澡。
影院裡有三四個十來歲的小朋友是父母陪著來看電影的,旁邊坐的父親在兒子看不懂的時候不停地給兒子小聲解釋。同樣的年齡,影片中的贊恩在命運的死循環中苦苦掙扎,影院裡的孩子難得逃脫繁重的功課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我們應該為帶孩子觀影的父母點讚,相信這也是導演所希望看到的。
點擊「圖圖看劇」,就能看到小編的其他好劇推薦,感謝點讚、關注、評論、轉發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