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有何變化?最新數據

2021-01-09 騰訊網

◆ 國新辦今天上午舉行《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發布會:

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續增長:

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

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釐米和1釐米

營養不足問題得到持續改善:

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降至了7%以下,低體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

農村兒童生長遲緩問題得到根本改善

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貧血率為8.7%,6-17歲兒童青少年貧血率為6.1%,孕婦貧血率為13.6%,與2015年發布的結果相比均有顯著下降

居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但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居民吸菸率、二手菸暴露率、經常飲酒率均有所下降,但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成人30天內飲酒率超過四分之一

家庭減鹽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

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已經凸顯

身體活動不足問題普遍存在

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

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

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

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

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

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為16.5%,與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幅達10.8%,提前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閱讀更多>>)

◆ 癌症發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我國癌譜正處於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像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不斷上升,以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體負擔仍然較重,癌症整體防控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

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還有一些差距

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

▲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徐想 攝)

2015-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開展了新一輪的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近6億人口,現場調查人數超過60萬,具有國家和省級代表性,根據監測結果編寫形成《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報告結果顯示,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建設和健康扶貧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國營養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居民體格發育與營養不足問題持續改善,城鄉差異逐步縮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營養素攝入充足,優質蛋白攝入不斷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繼續增長,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持續改善,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低體重率均已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特別是農村兒童生長遲緩問題已經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貧血問題持續改善,成人、6-17歲兒童青少年、孕婦的貧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部分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流行水平呈現下降趨勢。近年來,居民吸菸率、二手菸暴露率、經常飲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減鹽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對自己健康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定期測量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標的人群比例顯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導致的勞動力損失明顯減少。2019年,我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為16.5%,與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幅達10.8%,提前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健康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隨著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加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和行為危險因素流行對慢性病發病的影響,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擴大。同時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會持續增加,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仍遠高於推薦值,同時,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鹽應引起關注。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已經凸顯,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成人30天內飲酒率超過四分之一,身體活動不足問題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發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對當前仍然嚴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將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納入健康中國行動,進一步聚焦當前國民面臨的主要營養和慢性病問題,從政府、社會、個人(家庭)3個層面協同推進,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參與健康行動、提供健康服務等措施,積極有效應對當前挑戰,推進實現全民健康。

▍ 針對營養問題將採取有效措施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持續改善,針對居民仍然存在的營養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續增長。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釐米和1釐米。

二是營養不足的問題得到持續改善。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降至了7%以下,低體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

三是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續改善。以貧血為例,本次監測的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貧血率為8.7%,6-17歲兒童青少年貧血率為6.1%,孕婦貧血率為13.6%,與2015年發布的結果相比均有顯著下降。

我國居民一些突出的營養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食用油、食用鹽攝入量遠高於推薦值,而水果、豆及豆製品、奶類消費量不足。二是我國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勢嚴峻,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三是部分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如嬰幼兒、育齡婦女和高齡老年人面臨的重要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問題仍需要引起關注。

針對居民仍然存在的營養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推進實施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和國民營養計劃。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倡導減鹽、減油、減糖,同時加強「三健」促進活動,多吃豆類、奶類、蔬菜、水果等健康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是推進食物供給與人群營養需求協調發展。加強營養對農業、食品加工業等食物產業鏈的導向作用。三是持續開展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監測、食物成分的監測等,動態掌握我國居民膳食及營養狀況的變化。四是針對重點營養問題實施以目標為導向的綜合幹預措施,特別是對當前日益突出的超重肥胖問題,進一步加大力度進行幹預。

▍ 我國癌症發病仍處於逐漸上升態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國癌症發病仍然處於逐漸上升的態勢。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徐想 攝)

目前,我國癌譜正處於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像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不斷上升,以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體負擔仍然較重,癌症整體防控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

關於癌症生存率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實際上,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還有一些差距。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國家癌症發病的前幾位惡性腫瘤大部分是預後比較差的,比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像剛才提到的食管癌、胃癌、肝癌都是預後比較差的。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還相對比較少,大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識還不夠強,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症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因此它的治療效果比較差。此外,臨床規範化診治以及同質化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預防和早診早治比較關鍵。《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實施八個重大行動,其中早診早治推廣行動是八大行動之一。未來,將從優化服務供給和引導服務需求兩大方面同時發力,推進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一是不斷擴大篩查服務供給。近年來,國家通過擴大中央轉移支付形式,提高癌症早診早治項目覆蓋範圍,鼓勵地方將癌症篩查納入政府民生項目等措施,擴大癌症篩查覆蓋範圍。

二是不斷提升篩查服務能力,積極探索推廣篩查適宜技術。目前,國家已經將癌症篩查和早診培訓納入了國家緊缺人才培訓項目。

三是不斷提高群眾防癌意識。繼續加強防癌科普宣傳,提升廣大群眾的防癌意識。

▍ 超重肥胖防控堅持預防為主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是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但是只要努力,超重肥胖的防控還在機遇期。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密不可分。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貫穿全生命周期,要從女性備孕、母親孕期開始,從兒童青少年時期抓起。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徐想 攝)

第一,從人群層面來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超重肥胖發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續增加,高油高糖能能量密度高、營養素密度低的食物攝入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製品攝入不足,主食精細化等導致個體能量攝入增加。另一方面,各個年齡人群的職業勞動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來越方便,電子產品普及導致了居民靜態生活時間普遍增加,也導致了能量消耗的減少,能量攝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第二,從社會層面講,促進健康的食物供應系統和人們積極參與身體活動十分重要。在未來,一是需要繼續加大推進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要改善飲食和食物的供應環境。二是加大健康體重知識的宣教,繼續大力推進「三減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中的健康體重專項行動。三是要加強個體化的體重管理服務,著力推進以吃動平衡為核心的健康體重管理適宜技術,加強對超重肥胖個體化的指導,通過合理營養和充足身體活動,把健康體重貫穿在全生命周期。

相關焦點

  • 這幾年,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有何變化?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我國18-44歲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0釐米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
  • 健康| 2019年中國人健康大數據發布!心腦血管疾病突出
    2019年,我們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慢性疾病已然年輕化?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哪種疾病已經躋身中國人健康三大殺手行列?接下來,我們為大家一一介紹(註:所有圖片資料來源於光華博思特消費大數據中心)近年來,隨著慢病患者規模的快速增長,作為聚焦心腦血管疾病,專注慢病治療領域的代表企業,昆藥集團不斷變革創新,著力研發,始終關注大眾健康,以全新姿態迎接正在到來的「慢病」時代,並持續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健康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 南極冰蓋有何變化 企鵝生存狀況如何?遙感告訴你
    ▼ 南極冰蓋有何變化?企鵝生存狀況如何?糧食產量和供應怎樣?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
  • 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健康有何影響?
    在此之前,大多數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都將關注點放在昆蟲傳播的疾病、心臟和呼吸道疾病、以及炎熱對身體的直接影響上。但我們知道,因受傷而死的人數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因此,氣候變化也可能對這種規律有所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政府在1980至2017年間收集的天氣數據與因傷而死的人數數據(不包括阿拉斯加與夏威夷)。
  • 華米科技發布2020年健康狀況報告 國人綜合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本文轉自【央廣網】;近日,全球領先的智能可穿戴和健康雲服務公司華米科技(NYSE: HMI)發布了《2020年中國人健康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於華米科技旗下Zepp數字健康管理平臺的千萬級大數據和數萬份在線調研綜合而成。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健康相關的行為也有助於健康的微生物群,如果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不同老年人之間的腸道微生物差異比不同年輕人之間更大。早期年齡段的菌群變化更加迅速,基本上出生第一年每個月都有其對應的年齡菌群特徵,之後到菌群的年齡特徵範圍變寬。
  • 中國人馬上過節,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人馬上過節,一個超長的國慶+中秋假期。今年尤其特別的是,十一當天,就是中秋佳節,一天慶雙節!但世界,這幾天卻正發生重大變化。確實是重大的變化,我們已經看到了某些端倪。其中有些變化,甚至可能出乎意料,但卻將深刻地影響國際格局,也不可避免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帶來衝擊。
  • 南方基金史博:新能源汽車未來幾年還會有重大變化
    「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會有很重大的變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汽車電子化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這裡面也會產生很多機會。」「全球對於光伏的需求,我覺得未來幾年是有非常穩健的增長,所以光伏會呈現比較確定性的周期性成長。」
  • 【英國疫情最新消息】英國首相詹森:我的健康狀況很好,沒有症狀...
    2020-11-16 15:02:37來源:FX168 【英國疫情最新消息】英國首相詹森:我的健康狀況很好,沒有症狀。
  • 人死後體內神變化:微生物/細菌群預測疾患狀況
    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人死後體內的微生物群可用來預測特定的疾患狀況,如是否患有心臟病等。這意味著,研究「死後微生物群」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調查公眾的健康情況,「可作為評估人群健康水平的有效工具」。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密西根州立大學法醫昆蟲學家珍妮弗·佩恰爾指出。
  • 中國人的祖先從何而來
    那麼我們中國人從何而來?這些晚期智人是如何到達中國境內的?最近,記者採訪了在這方面有最新科研成果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分子人類學家李輝教授。  祖先從雲南進入中華大地  我們東亞人的祖先大約在2萬到3萬年前之間從雲南地區進入中華大地,他們是西亞史前人群的後代,也許是因為當時要適應雲南炎熱和潮溼的氣候,他們體內的EDAR1這個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個控制外胚層的重要基因。
  • 中國人從何而來? 人類遷移路線圖出來了
    中國人從何而來? 人類遷移路線圖出來了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海德格爾所以,現在浙江一帶越人的語言和侗族語言有相同之處。而吳國人則有不同的起源,吳越兩國根本不同源,統一使用華語後才接近。歷史學的猜測再次失敗。吳國人從何而來呢,當初南亞先民從雲貴高原西側進入中國後,一支人群與漢藏民族分開而行,他們沿著長江往下走,這個人群在洞庭一帶形成了苗瑤語系。「吳人就是苗瑤人東進和南下的漢人同化後形成的,所以他們遺傳結構的變化多而複雜。」
  • 如何檢查你的iPhone電池的健康狀況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你比預期使用頻率更高的新設備上,也可能發生在充電能力不如以前的舊設備上,蘋果不再銷售舊iphone電池更換產品,但它提供了一個內置工具,可以幫助你監控設備的電池健康狀況。這一功能有助於打擊一些關於關心手機電池的錯誤信息,內置的電池健康工具可以讓你看到哪些應用程式和活動是最大的消耗,檢查你的iPhone的整體電池健康狀況,並啟用低功率模式來減少某些後臺活動,這個工具甚至可以幫助你決定你是否需要一個新的電池,或者可以從你現有的電池中擠出更多的壽命,雖然老款手機已經享受到了這一功能,但iOS 12.1的發布將其引入了iPhone 8和更高版本。
  • 健康中國人全球公開賽:打造科學健康管理平臺
    創新辦賽視角  邢小泉代表總局社體中心祝賀健康中國人全球公開賽活動和全國萬所學校啟迪發明獎勵活動啟動,他認為兩項活動同期舉行非常有意義。「在新時期體育發展向全民健身轉折時期,利用健康中國人全球公開賽活動影響力,鼓勵全國百姓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動中來意義深遠」,邢小泉說,健康是全民健身的一個支點,健康中國人全球公開賽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它創新了辦賽的視角,適應中國休閒體育時期發展的需要,這既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進步。
  • 中國人從何而來?基因圖譜一目了然
    美國最早宣布破譯人類基因密碼的塞萊拉公司負責人萬特博士說:「基因圖譜並未顯示『種族』之間有何差異。我們都是10萬年前從非洲的少數原始部落遷移和進化而來。人類只有一個種族。」這一支南亞人在出發時,頭顱還很圓,帶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徵。但在他們行進過程中,人體形態發生變化。而到了高原之後,不再受瘧疾影響,加上缺氧,存活下來的人基因變化了,臉都變得很長,線條、稜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留在河谷地區的羌人,應該是遷移過程中留下的。他們保留了遊牧的習性。
  • 衛健委:2018年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老年人健康狀況不...
    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9年11月1日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指導意見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
  • 大數據:健康是一種責任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健康大數據》出爐。中國人的健康數據,每一個看著都觸目驚心,我們的健康到底怎麼了?身體為什麼如此脆弱?據統計,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大國,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達60萬,其中尤以年輕白領居多。目前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群不足3%。
  • 通信行程卡顏色標記不關聯健康狀況 對包含中高風險區域的地市名稱...
    昨天,記者採訪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解答了大家最常見的幾個問題。目前有哪些中高風險地區?截至2020年11月23日00:00,最新卡面規則如下:紅卡:暫無(行程中的包含中高風險區域的地市將標記為紅色字體作提示)橙卡: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由行程卡APP的藍牙功能判斷)黃卡:海外國家和地區
  • 2019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發布:氣候變化對全球影響加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12日電(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來自中國氣象局今天的消息稱,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
  • 雪對人體的健康有何影響?
    雪對*的健康有何影響?中醫指出,雪乃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雪水有清熱殺毒的功效,但同時由於大氣汙染嚴重,雪對健康又有不利影響。古人對雪水與普通水的成分差異並不了解,但認為「臘雪乃大寒之水」,必有清熱、殺毒功能。在民間,人們常在冬天用陶罐貯藏雪水,到了夏天,用這雪水搽痱子,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