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時41分,
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
「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的背後,
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
在發射現場,
就有兩名來自港城的90後小夥
張書聖和馮凱倫。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
張書聖出生於1994年,畢業於新海高級中學。2016年7月,他懷揣著投身航天的夢想,來到了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從事火箭測試發射工作,目前已經參與了6次火箭發射任務。
如果說測試發射團隊是火箭的醫生,對火箭進行「全身檢查」,那麼測量系統就是醫生手中的聽診器,成百上千的傳感器遍布火箭重要部段。「我們是傾聽火箭呼吸的一群人」,張書聖說。
參加工作以來,面對龐大的測量系統,複雜的數據,箭上和地面數千臺套專用儀器設備,張書聖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技術資料,虛心向他人求教。短短三年時間,他就成長為發射場最年輕的的電測分系統指揮員。
在今年上半年的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中,張書聖擔任測量系統指揮。當時,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量春節探親人員無法按計劃歸隊。又適逢兩個型號任務並行,一面是箭在弦上的長徵七號改發射任務,一面是捉襟見肘的參試隊伍。張書聖只能既當指揮員又當操作手,白天奔赴指揮大廳、活動發射平臺、水平轉運廠房、垂直測試廠房等現場輾轉不停,晚上組織崗位人員開展回想和預想,對白天測試查漏補缺,對後續測試細緻部署。崗位人員休息後,他還要梳理階段工作和重難點測試項目,擬制應急預案。經過夜以繼日的奮戰,他終於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首次擔任指揮員圓滿完成任務的喜悅還未退去,張書聖就已投身到更為緊張的「天問一號」探火任務中。作為測量系統備份指揮員,他擔任系統控制臺這一重要崗位操作手,和本次任務指揮員袁清林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起測量系統測試發射工作。
張書聖說——
「這次任務比較磨人,有時候要連續加班。在燃料加注的前一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三四點,而第二天加注發射日又要連續工作近30個小時,全靠咖啡撐著。作為控制臺的操作手,一定要細心細心再細心,決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參數跳動,要看到隱藏在數據後面的東西,才能更好的完成測試發射任務。航天人要的就是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儘管遠在文昌,但張書聖一直惦記著家鄉。今年5月,在長徵五號B發射任務結束後,他曾經回來一次。「我每次回來都覺得港城變化挺大的,除了一些城區主幹道,好多新修的路都不認識了。我有時候會陪爸媽出去散步,覺得特別乾淨,希望家鄉越來越好。」
7月23日,高達50多米的「胖五」火箭承載著中國人對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追尋夢想騰空而起,邁出了深空探索的堅實一步。在發射現場,來自東海的馮凱倫激動萬分。
今年27歲的馮凱倫2016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第一年,他從事的是通信工作。為了挑戰自己,馮凱倫主動申請調整到一線液氫加注崗位,不斷刻苦鑽研,還帶領團隊解決了幾個技術問題。
燃料加注,
是發射任務的關鍵過程。
文昌發射場火箭使用的燃料是液氫、液氧和航天煤油。液氫的沸點是零下253℃,易燃易爆易揮發,危險性極強,對崗位操作手和指揮員的要求極高。在「天問一號」發射前,馮凱倫已經參與了5次發射任務。這次,他是「天問一號」液氫加注系統負責人。
馮凱倫說——
「加注系統很龐大,負責人需要有很強的統籌協調和抗壓能力,在面對突發緊急情況時,才能沉著冷靜,靈活處置。7月23日那天,我們團隊是凌晨3點上班,因為要在發射前到現場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我們主要是檢查調試設備,包括巡查液氫儲罐、管路,檢查儀表狀態等。」
在發射前3個小時,馮凱倫和同事從現場撤回到後方加注指揮間。大屏幕上,3D加注顯示畫面裡,液氫汩汩流入火箭貯箱 …… 火箭順利發射。
馮凱倫是東海縣山左口鄉人,畢業於東海高級中學。只要有假期,每年他都會回港城。「我們村裡這幾年變化可大了,修了水泥路和小遊園,路燈也裝上了,到處乾乾淨淨,一看就是現代化新農村的樣子。我妻子在老家上班,每天都會去家後面的小遊園散步。」
「這次發射成功後會休息幾天吧,有什麼打算?」面對提問,馮凱倫靦腆地笑了笑,說如果情況允許,他想回家。
原來,他妻子的預產期就在今年8月。「我也挺對不住妻子的,我們19年就領證了,但因為我工作原因,一直沒有辦儀式。5月份長徵五號B發射任務結束後,我請假回來辦了婚禮,因為疫情,也就是請親朋好友吃了飯。我要特別感謝妻子和嶽父嶽母的理解和支持。」
提到孩子,馮凱倫充滿了期待——
「我和妻子商量好了,如果是男孩小名就叫胖五,女孩就叫果果。胖五是長徵五號火箭的暱稱,因為它是中國目前體型最大的運載火箭。我和妻子為我從事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所以起了這個名字。」
來源丨新華社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