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與音樂作伴,有些人甚至對音樂已經產生了很強依賴性,筆者自己就是一個「重症患者」。每天上下班路上必須戴著耳機聽歌,從家門口到自己的工位,再到晚上下班回家,一天兩個多小時的往返路程,陪伴我的只有音樂。因為音樂可以讓我安靜,音樂可以讓我思考...
別讓音樂毀了耳朵 日常聽歌八大誤區
不過,這麼多年保持下來的習慣,卻對我的身體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損傷。當然最直接的就是聽力了,由於每天聽歌時間至少都要在3、4個小時以上,再加上音量忽高忽低控制不當(主要根據周圍環境而定),導致現在的我時而會出現耳鳴和幻聽的現象,聽力也較幾年前有了下降(例如時而聽不清周圍人的說話聲)。
同樣是多年後才知道,日常聽歌時的不良習慣和誤區,才是導致聽力及身體健康受損的根源。如果平時多加注意,或培養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聽歌習慣,是完全可以避免以上這些健康問題的。如果你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聽歌習慣或誤區,筆者希望今天這篇小文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幫助,大家有哪些好的建議也可以留言。那麼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下,不容易引起我們注意的日常聽歌八大誤區。
1.「湊合」用就行:
對於平時不怎麼關注耳機或不太追求音質的人來說,經常會聽他們說:「有一副耳機湊合聽就行了」。要知道,凡事就怕「湊合」這倆字,不論是做什麼,但凡抱著「湊合」的心態,通常都沒有好結果。選耳機也是一樣,它直接影響我們的聽力健康,當然還有音質的優劣,是絕對不能「湊合」著用的。
便宜啊 湊合用吧~
筆者以前上學時「湊合」用了不少耳機,後來全都壞了,結果算下來也夠買兩款好耳機了。這便驗證了同事的一句話,「你總覺得湊合用可以省下一部分錢,最後卻發現該花的錢還是得花」。所以,為了我們的聽力健康,為了能夠欣賞好音樂,也為了不再浪費金錢,選一副適合自己的好耳機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湊合」這個詞,以後還是少用為好。
關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耳機,大家可以參考閱讀以下幾篇文章:《不只是聽歌 告訴你一副好耳機有多重要》、《手機耳塞應該怎麼選?》、《動圈和動鐵耳機啥區別?》、《為什麼好耳機要賣上千元?》
2.大音量才過癮:
聽歌時把音量開的很大,是人們最普遍的不良聽歌習慣之一。筆者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在地鐵裡使用大音量聽歌的人(以前我也常這樣聽歌),不可否認,大音量聽歌確實過癮,還可以讓人精神煥發。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你的聽力正在遭受嚴重的損害,而且是不可逆的。
大音量聽著才過癮~(圖片來自google)
通常來說,在戶外環境下使用大音量聽歌,可以抵消周圍的噪音,這是很多人的感覺,但事實上這種錯誤的做法會使聽力遭受更大的損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平時會出現耳鳴或幻聽的現象,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聽歌習慣了。至於音量大小的界定,國外一些權威機構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當你無法聽到周圍人的談話聲,音量就開的很大了」。
關於如何保護聽力,以下文章可供大家參考閱讀(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請保護好我們的聽力):《警惕:聽力受損的罪魁禍首是耳機》、《"殺手"在你身邊 聽力保護的那些小竅門》、
3.安全的聽歌時間:
在開篇時筆者曾說過,我平均每天聽歌的時間約3、4個小時(注意是平均),有時一天甚至能聽上6、7個小時,耳朵都聽疼了,那麼這樣會不會對聽力造成損傷呢?另外網上也經常有人問,每天聽歌多長時間合適、是不是聽歌時間長就不好、到底有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
聲音分貝不要太高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有著明確的時間規定,而參考依據則是聲音分貝的大小。簡單概括來說,在85分貝以下,安全聽歌時間為8小時;90分貝為2小時30分鐘;95分貝為47分鐘;當聲音達到100分貝時,安全的聽歌時間只剩下1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超出規定聽歌時間,就會對我們的聽力甚至大腦,造成永久性的損害。
關於每天的聽歌時間和用耳健康,以下兩篇可供大家參考閱讀:《要為聽力著想 你每天聽歌多久最合適》、《拒絕聲暴利! 健康聆聽及聽力保護淺談》
4.只要低音好就夠了:
「只要低音好就夠了!」,這是筆者身邊很多朋友的原話,不論是買音箱還是耳機,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要低音好的」。但是問題也來了,低音好就是真的好嗎?難道對於影音視聽這件事來說,單憑低音這一點就可以讓你滿足了?
或許你更需要一款聲音素質全面的耳機/音箱
如果拿看電影或玩遊戲來說,單純追求低音還可以理解,因為大家只想要那種澎湃震撼的音效。但對於品味音樂來說,低音只能佔到30%,剩下的70%還有中頻和高頻。如果一款耳機/音箱只有蓋過一切的低音,那麼筆者在這裡奉勸大家不要購買,因為它不是山寨耳機就是山寨音箱,你聽到的也只有「變了味」的低音,品味音樂就更不可能了。所以事實上,低音好只夠了三分之一。
什麼?你認為自己可以辨別好音質?先過了這幾首歌的測試再說吧:《敢挑戰嗎? 測測你是否真能聽出好音質》
5.一味的追求好設備:
俗話說「攝影窮三代,HiFi毀一生」,那些器材黨、剁手黨可真不是一般有錢人能玩得起的。像編輯這種連一千元以上耳機都捨不得買的屌絲,到了HiFi圈裡恐怕也只有跪舔的份兒。不過話說回來,聽歌本身是一件精神上的追求,我們藉助於設備來欣賞音樂。如果把這件事變成了炫富或器材大比拼,音樂本身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敗家發燒友於大師的設備
以編輯的觀點來說,不論是耳機還是音箱,好設備確實應該各有一款,但沒有必要一味去追求好設備(有錢任性請繞道),把聽歌變成了一件燒器材的事。說到這裡筆者便想到了坐在我身後的同事「於大師」,作為一個資深的敗家發燒友,他的設備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多,貴」。但是現在的他也漸漸「收手」了,至於為什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位燒友的遭遇...》》》 《有錢咱也不玩 HiFi毀三代的幾大理由》。
6.買耳機不看阻抗和靈敏度:
筆者觀察身邊的朋友在買耳機時,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不注意耳機的阻抗和靈敏度就下單。有人會問,注意這個幹什麼?大家可能不知道,購買耳機時這兩個數值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它直接反映了耳機是不是容易驅動,以及適不適合與你的播放器直接搭配使用。
低阻抗+高靈敏度耳機更好驅動
對於耳機來說,阻抗表示耳機是否容易被驅動,阻抗小的話,只需很小的電流就可以驅動,也更容易發出正常的聲音。而靈敏度是指,輸出1毫瓦功率在1KHz下的聲壓級,簡單說就是靈敏度數值越高,聲音就越容易發揮出來。如果是一款低阻抗+高靈敏度的耳機,手機都可以驅動它。
這裡再多說幾句,對於挑選市面上的消費級耳機來說,怎樣界定一款耳機好不好推呢?通常情況下,阻抗在16-64歐之間的耳機都屬於低阻耳機,超過64歐就屬於高阻抗了。靈敏度方面,100dB以上均為高靈敏度。如果你想買一款好驅動的耳機,低阻抗+高靈敏度是首選(例如:AKG K450,阻抗32歐,靈敏度126dB)。
有關耳機阻抗、靈敏度和推力的相關延展閱讀:http://headphone.zol.com.cn/513/5134154.html
7.一邊幹活一邊聽歌:
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過一邊幹活一邊聽歌的經歷。有時候工作累了或寫作業困了,戴上耳機聽聽歌確實可以起到緩解疲勞、提神醒腦的作用,讓你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一邊幹活一邊聽歌是很影響工作效率的,甚至讓你無心做事。
用耳機聽歌會帶來很強的沉浸感
人的精力和專注力是有限的,當你在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大腦很難支配出多餘的精力到其他地方。用耳機聽歌會讓我們產生很強的沉浸感,同時分散你的注意力,令你的工作效率降低。另外,音樂的旋律和歌詞也會影響你的情緒和思維,把你的思緒帶到特定的環境裡,而這時,你已經很難再專心工作了。
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儘量不要聽歌,否則你可能每天都要加班。如果你真的想一邊幹活一邊聽歌,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不要打擾別人)可以用音箱,至少它不像耳機那樣帶給你很強的沉浸感。
8.開車時聽激昂的音樂:
最後談一下開車聽歌這件事,很多人(包括筆者自己)在開車時都喜歡聽歌。大家都覺得開車時聽歌不會有什麼危險,甚至在長途駕駛時,聽聽歌還能驅趕疲勞。的確,音樂可以調節人的心理,令人感到舒適和興奮。但是,在開車時,這種興奮可能會帶給你致命的危害。
@#&%*^~!
很多年輕人在開車時都喜歡聽搖滾樂或令人亢奮的音樂,同時把車內音量開的很大,甚至會隨著歌聲一起吼叫(這絕對不是個例)。而這種節奏感過於強烈、音量過高的音樂,會使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對車況產生誤判。而人在亢奮狀態下,動作幅度會明顯加大,因而會帶來很大的行車安全隱患。
所以,為了你的駕駛安全,開車時聽什麼歌也是需要注意的。節奏過於強烈、旋律過於激昂的音樂(金屬、搖滾等)不太適合在開車時聽。可以聽一些節奏舒緩、旋律輕快的音樂,例如節奏歡快的流行樂、弦樂類音樂等。
寫在最後:
以上這八項日常生活中常被我們忽視的聽歌誤區和不良習慣,不知大家都中了幾招。不管有沒有中招,筆者都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網友可以「有過改之 無則加勉」,培養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聽歌習慣。當然,如果發現身邊的朋友也有不好的聽歌習慣或誤區,也請大家及時勸告,讓我們共同保護聽力,保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