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類型的機械超材料:剛性材料、柔性材料、拉脹材料和手性材料(從左至右)。
當地時間11月18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雜誌中發文,闡述了一種可以形成超材料的微型構築塊(體素)。每種體素都表現出了普通天然材料不具備的特殊性質,而其構成的材料也可以展現多種機械特性。
微型構築塊有望用於組裝各種各樣具有內置功能的物件,包括車輛、大型工業部件或專用機器人。而由其拼合製造的設備能以可預測的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例如:飛機機翼或渦輪葉片可通過形狀改變來應對氣壓或風速的變化。
超材料體素由注射成型的聚合物平面框架塊組裝而成,隨後,它們再聚集形成三維形態,這些三維形態可以連接形成更大的功能結構。它們大多具有開放空間,因此能夠形成極輕但具有剛性的結構。
除了基本的剛性單元,這些超材料體素還有其他3種變體,每一種都有不同尋常的特性:「拉脹」體素構成的立方體在被壓縮時,不會從側面凸出,反而向內凹陷;「柔性」體素的泊松比為零,當材料被壓縮時,側面完全不會產生形變;「手性」體素可以通過扭轉運動響應軸向壓縮或拉伸。
研究人員Neil Gershenfeld說:「我們首次通過單一系統展示了所有特性。」
為展示這種「類樂高」體素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潛力,Gershenfeld團隊與豐田工程師合作製造了一輛超性能賽車。
研究人員Benjamin Jenett說:「我們只需要一個月時間就能(用體素)組裝出輕質高性能結構。如果用傳統的玻璃纖維製造類似結構,則需要花上一年左右的時間。」
在演示實驗中,因街道溼滑,賽車撞在了障礙物上。令人驚訝的是,這輛車的網狀內部結構產生形變後又發生反彈,從而吸收了衝擊力,因此賽車幾乎沒有損壞。
Gershenfeld補充道:「在這輛賽車中,除了馬達和電源,所有部件都是由這些『樂高』體素組裝的。」這證明,這些微小的建材確實可以用來製造適應人類使用的功能設備。
除此之外,「超材料體素也有望在同一設備中實現不同特性的混合,」Gershenfeld說,例如:機器人常以「硬/軟」特性被劃分,使用體素構建的機器人可以同時實現軟性及硬性。
除了成本低廉、兼容性良好之外,這種超材料體素還有其他關鍵優勢。Jenett說:「體素組成的大型結構的行為方式與體素本身相同。把這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時,『關節』仿佛消失了,它們的表現與連續、完整的材料別無二致。」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versatile-blocks-mechanical-propertie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