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綜藝《奇妙之城》播出引來了不少關注。
但嘉賓名單按地理經度排序?真是頭一回聽說。
懂行的媒體調侃道:節目組求生欲+1。
其實,這都是為了避免撕番。
番位就是演員出現在宣傳物料裡的排位次序,和影響力有關係,不少明星都會希望有個好番位,證明自己更強,暗自競爭,甚至發生爭搶,是為撕番。
而製作方為了不起爭端,就會採取各種迂迴方式排位。
比如之前的真人秀《完美的夏天》就採取了按年齡順序排位。
這一次按地理經度排序,也算「登峰造極」了。
千萬別覺得節目組小題大做,撕番的情況在娛樂圈很常見,不少還鬧得很大呢!
就拿還沒播出《張公案》來說吧!
據傳,當初企鵝是找井柏然和吳磊主演的,媒體六月還透露過名單。
隨後,很快傳出撕番消息。
具體內幕大眾不得而知,只看到豆瓣詞條裡,井柏然和吳磊的名字,在演員陣容裡不停變換位置,想來是撕得很兇吧?
到7月,電影頻道的一個組訊鏡頭,蓋章了番位:井柏然在前,吳磊在後。
接著,一條疑似企鵝高層的朋友圈流出,暗指有演員撕番。
然後,又有疑似企鵝內部的截圖流出,直接點名吳磊,還說將永不和他合作。
如此種種,似乎都實錘了撕番的存在,而始作俑者似乎坐實吳磊。
怎麼說呢?劇名叫《張公案》,那飾演「張屏」的吳磊排在一番無可厚非,但從資歷來說,他又不如井柏然。這番位確實不好定。
據傳,吳磊為此還提出按百家姓排——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如果是真的,吳磊團隊腦筋很多啊。
但是,吳磊粉絲都認為是企鵝惡意營銷。
更有人說,企鵝與吳磊當初談的就是一番。這.....剪不清理還亂。
最終陣容,井柏然和宋威龍,井柏然一番。整個過程猶如鬧劇,不管是誰的錯,觀眾都感覺很倒胃口。
如果說《張公案》撕番可能是平臺不厚道,亦或者是團隊戲多。楊紫、吳亦凡的《青簪行》則完全是粉絲作的。
兩位主演對番位都很妥,粉絲偏偏撕了起來,一家認為劇情是大女主戲,楊紫是一番,另一家認為咖位才能說了算,吳亦凡才是一番,嚇得劇方官宣時都不敢艾特兩位主演。
即便如此,粉絲們仍不依不饒,拿著一張海報大做文章。
吳亦凡粉絲認為,從構圖來看,吳亦凡無疑站在C位,即便砍掉女主部分,海報依然成立。最關鍵,劇方官宣時,特地提了「中心藏之」。
似乎他就是一番。
楊紫的粉絲則反駁,古代文字都是從右到左排列,楊紫的名字不僅在右邊,還略高於吳亦凡的名字,而且豆瓣上,她的名字也在吳亦凡前面。
所以,楊紫才是真正的一番。
雙方粉絲還堅持「單飛」,打Call都要撇清關係,一邊說大女主,一邊說大男主,火藥味大不得不了,導致兩位主演遲遲不能進組。
其實,吳亦凡經紀人多次表示願意妥協,影視寒冬的當下,能有大IP劇拍已經很知足,撕番沒有必要。結果,卻是激怒了粉絲髮出聯合聲明:就是要一番。
楊紫的粉絲也不甘示弱,開始打著「劇本魔改」的旗號詆毀《青簪行》劇組,情願劇集涼涼,也不願讓出番位,真是有夠瘋。
由於撕得太厲害,最後竟是逼的《解放日報》出手,雙方粉絲這才消停了。
唉!好好一個劇,被弄得烏煙瘴氣。
其實,男女主角之間有啥好爭的?有網友調侃:都說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現在一公一母竟也不行了。
必須要提「撕番鼻祖」,《畫皮》。
據傳,周迅團隊希望她排在第一,趙薇團隊表示她名字不能在周迅後面,而陳坤團隊覺得他名字可以在周迅後面,但不能在趙薇後面。
Emm......心疼片方,這也太難了。
不過,鬧得最兇的還是趙薇和周迅的兩家粉絲。
周粉宣傳周迅是女一,還把百科演員表裡趙薇的名字去掉,趙粉則在現場大聲應援造勢。為了息事寧人,片方最後不得不把兩人名字各放一邊。
結果,讓甄子丹撿了個便宜,也是搞笑。
這以後,撕番成了娛樂圈一項「新業務」,且從明星、團隊之間的博弈,漸漸變成了粉絲群體的互懟,可謂越演越烈。
《青雲志》宣發時,趙麗穎與楊紫的粉絲就為了誰是女一號,狠狠地撕了一回,甚至還驚動了原著作者蕭鼎:娛樂圈的刀光劍影竟比小說還精彩。
電影版《盜墓筆記》拍攝那會兒,粉絲也是各種撕。
到了官宣時,鹿晗排在第一位,井柏然居然墊了底,更引發口水戰。
鹿晗的粉絲紛紛慶賀,甚至大喊他是本片第一男主。
井柏然粉絲則全氣炸了。第二天,井柏然經紀人不得不甩出四張截圖,表示己方作出很大犧牲,既然「鹿家到第一,我們必須排在最後一個,最大化遠離」。
如此,又引來鹿晗粉絲不滿,最後雙方經紀公司都乾脆下場互撕。應援會上,雙方粉絲還各種拼排名,場面壯觀。
可憐的片方從頭到尾不敢吱聲,海報上安排兩人一左一右站位,後續宣發則乾脆主打導演李仁港了。
上映後,口碑很差(豆瓣4.8),有吃瓜群眾嘲諷:撕番過程比片子本身還精彩。
同年,《微微一笑很傾城》也掀起了「撕番大戰」。
起因是劇方官宣時,把鄭爽的名字放在了楊洋前面。
楊洋的粉絲立即炸鍋,紛紛留言逼問到底誰是一番?
隨後,他們還賭氣把海報上的鄭爽P成了楊洋,讓他自攻自受。
鄭爽的粉絲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把楊洋P成「二番」。
各種秀操作,非常小兒科。
央視則對「撕番」現象進行了犀利的點評:無聊。
影視作品都是團隊項目,演員之間相互拉踩有什麼意義?作品要是真拍不好,大家全都得一起沉,不是嗎?只有互相通力合作,把作品演好,才能實現共贏。
看看口碑之作《慶餘年》,陳道明、吳剛等老戲骨都排在張若昀後面,誰有過抱怨?最後劇火了,他們哪個又不耀眼?
可見,最終能贏得掌聲的不會是番位,只能是品質。
其實,這些年「撕番」事件都幾乎發生在年輕明星身上,越流量越爭得厲害,但從沒有人真正撕贏過,路人緣倒是敗了一大圈。
所以,奉勸各路撕番愛好者,眼光放遠點,做事踏實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