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開啟之前,誰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在南極進行縝密的地理勘察?埃及金字塔內銘刻的預言提示了人類的終結期,古印第安人的傳說中為何也有一個相似的「末日時間表」?……在1995年出版後迅速風靡各國的《上帝的指紋》一書中,作者葛瑞姆·漢卡克通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論證,向讀者揭示了一段與通常認知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史。
在本書最後的章節裡,作者為了探究導致遠古文明神秘消失的真正原因,大膽地引入了一些被主流輿論長期忽視的地質學假說,不僅解開了「上帝的指紋」的來龍去脈,也令讀者充分認識到人類文明的脆弱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
——編者
1.「消失的大陸」究竟去了哪裡?
在世界各地開展的一系列考察為我提供了足夠的素材,但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卻始終未能將這些零散的「拼圖」成功地湊到一起,而是根據自己的預感而非過硬的證據來工作。更讓人遭受打擊的是,我的研究助理也對我的論調逐漸產生了懷疑,並遞交了一份長達15頁的辭呈,在大談了一番自己的看法後離我而去——
「在目前的設定下,你所說的這個未知文明至少應該佔據一片廣及兩三千英裡的土地。那裡不但需要有大山,還要有主要的河流系統,氣候必須是地中海型或亞熱帶型,而且要持續10000年以上……但根據常識,有如此規模的一片土地根本不可能消失於無形。」
這的確是個不易解答的難題。有一陣子,我也曾經按照慣常的思路,想像它可能沉沒在大洋深處。可惜現代的科學家們早就把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考察了個遍,從地球物理學上推翻了任何發現「亞特蘭蒂斯」(傳說中沉入海底的大陸)的可能性。
然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上古時代的確存在過某個繁榮一時的航海文明。從那些非凡的古代地圖,到埃及的「金字塔船」,再到蘊涵驚人天文知識的瑪雅曆法以及「維拉科查」們揚帆而去的傳說,無一不在為我的假設提供支持。但顯而易見的是,一個如此進步的文明,不但要有豐富的資源、成熟的社會組織,還要有能夠探測從南極到北極,且做成地圖的技術,而且聰明到能夠測量出地球的尺寸——這實在不可能從一塊彈丸之地中發展出來。正如我的助理所指出的,這個文明的故鄉必須要有高山大川、溫和的氣候、豐富的農業和礦產資源,這樣才有可能發展出先進的科學與繁榮的經濟。
那麼,這樣的一塊土地,如果沒有沉沒海底的話,又會在何處呢?
2.我發現了最後的「拼圖碎片」
一塊偌大的陸地竟會在世界上憑空消失,這種假設在地球物理學上的不可能性,嚴重動搖了我繼續探索下去的信心。就在身心交瘁之際,一封來自我的老朋友弗雷姆—亞瑟夫婦的書信,令事態發生了柳暗花明般的轉折。我記得,他們在信中提到:
「南極大陸可謂最不為人所知的土地。大部分人都假設這個巨島已被冰雪封閉好幾百萬年。但最新發現證明,南極的某些地方至少在幾千年前還是無冰區。就地質學而言那是非常近的事了。我們覺得『地殼位移』學說可以很好地解釋南極洲廣闊的冰蓋的進退之謎。」
儘管只有寥寥數語,但弗雷姆—亞瑟夫婦的提示足以令人茅塞頓開,讓我發現了那塊苦苦尋找的「拼圖碎片」。明眼人都能看出,該論述與我曾經研究的古代地圖——就是那些精確描繪出冰蓋下南極洲地形的地圖不謀而合;它不僅使世界各地所有關於全球性大災難的神話變得順理成章,也很好地解答了「一塊大陸為什麼會丟失」的疑問。而作為其理論基石的,則正是由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本書開篇曾提及的那位終生致力於研究古地圖的美國學者)所倡導的「地殼位移」理論。
「地殼位移」儘管有些激進,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麼莫測高深的地質學假說。簡單地講,哈普古德教授認為,地球大約30英裡厚的表層外殼,能夠在8000英裡厚的一個內核上整體滑動,並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塊往南經赤道往南極圈移動。根據模型顯示,現在被稱為南極洲的那片大陸,大部分地區原本位於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但因地殼位移而逐漸向南方移動了30度(大約2000英裡),才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間進入了南極圈。這個大變動對整個地球產生的巨大餘震,直到公元前9500年才逐漸平息。
既然已經說到這裡,那麼不妨讓我們進一步大膽假設:在地殼變動之前,南極大陸原本還是一塊綠意盎然、適合生物繁衍的土地的時候,它是否有機會成為一個史前文明的發祥地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個文明也必將被這次地殼位移輕易毀滅——伴隨著諸如海嘯、颶風、雷雨、火山爆發等天災,冰原的面積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一切遺留下來的痕跡,隨著此後數千年時光的流逝,也都永久地埋葬在厚重的冰層下了。
3.答案隱藏在南極冰層深處
分析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那個曾經繁榮一時,綿延數千年的上古文明為何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正如我的研究助理在辭職信中所強調的那樣,假如「地殼位移」理論成立,那麼在最後的冰河時代來臨前,幅員遼闊的南極洲也曾有過高山大川,有上萬年穩定溫和的氣候,完全有資格成為上古人類的家園;而在此之後,這一切又在突然到來的地質變化中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正如弗雷姆—亞瑟夫婦在給我的信中特別指出的那樣:
「地殼位移的結果當然是驚天動地的。它隨著地球內部的激烈變化,而發生可怕的地震、洪水。大地呻吟,天空好像要塌下來的樣子,造成的海嘯衝擊海岸,淹沒土地,有的地塊被擠衝到比較溫暖的氣候帶,有的則被打進南北極圈內,永遠被冰層所覆蓋。冰原溶化,使得海平面節節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須適應環境,要不然就移居他處,否則便被淘汰……」
「很顯然,如果這場恐怖的地殼運動發生在這個人們相互依存的世界,數千年以來文明發展的成果必將在這個星球上一掃而光,容易得如同撕掉一張蛛網。少部分住在高地的居民可能逃過波浪滔天的洪水,但卻不得不放棄大部分的文明成果,只有一些殘缺不全的古老地圖被有幸保存下來……事實上,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要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尋找那個失落的文明,所有未解之謎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這片被遺忘的土地那冰凍的地下深處。」
這樣說來,如果地殼位移假說正確的話,今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那些奇蹟不就成了「上帝的指紋」嗎?它們正是南極大陸古老文明留下來的少數線索,包括了它曾經從事過的活動、事跡,被誤解的思想和嚴格遵循幾何學原理的建築物等。在那個文明興盛時,它的使者曾經乘坐著大船,越過波浪洶湧的大海來到尚未開化的土地。從尼羅河谷到墨西哥灣,甚至的的喀喀湖畔的蒂亞瓦納科古城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4.「末日鐘聲」會再度響起嗎?
世界上的某些古代建築、觀念還有智慧遺產確實非常神秘難解;人類若不重視這些東西的特殊性,最終會將自己逼入重大的危難當中。尤其讓人憂慮的是,我們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和他人的誤導,或者乾脆由於太過愚蠢,就拒不承認所謂「歷史記載」以外的那些經驗?像某些人那樣在5000年前這個時間點劃上一條線,將「歷史」與「史前」蠻橫地割裂開來的做法,又是否證明了我們自身的傲慢無知?
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我本能地感覺到,如果我們一直以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對祖先傳來的種種令人不安的聲音充耳不聞,最後很可能使自己身陷險境。這絕不是我個人無緣無故的妄想,相反,我的研究使我對編篡這些傳說的古代天才們的邏輯思維、心理洞察力及其對宇宙的深奧知識愈發充滿敬畏之心。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尊重那些曾經生活在數萬年前的、幾乎被遺忘的「牛頓、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們。他們仿佛在向後人訴說:「這種周期性的、時有發生的、幾乎令人類文明滅絕的災難是這個星球上的生活的組成部分。這種毀滅從前發生過,今後也必將再度發生。」
在提出這些觀點的時候,我當然知道會有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在我看來,這些「末日的嘲笑者」們,其實都是些閉目塞聽之輩,對先人留下的種種暗示置若罔聞。而我們已經看到,後者顯然是在竭力警告我們:不時有駭人聽聞的災難降臨人間,它來的那樣突然,猶如夜賊入室——除非我們早有準備。
總而言之,經過對世界各地的上古遺蹟的考察,我認為我們的祖先可能是在通過某種隱喻,試圖告訴我們在何時何地,世界末日的鐘聲會因為何種原因而再度響起。因此,在12000年以後,如果我們想對冰蓋下的南極大陸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就理應付出更多的努力——那個消失的文明的全部遺蹟很可能都埋藏在它下面。如果我們可以確定是什麼毀滅了那個文明,就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自己,避免同樣的災難所帶來的悲慘命運。
(::節選自《上帝的指紋》,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