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1日是鳳凰衛視開播十周年的日子。中央電視臺的賀詞稱:「在過去的十年裡,鳳凰衛視憑藉對新聞事業的熱忱,依靠自身獨特的視角,對全球華人提供了與世界溝通的良好途徑,全球華人血脈相通,我們衷心的祝願鳳凰衛視成為聯結全世界華人華僑情感的重要紐帶。」2005年度鳳凰衛視總收入約10.34億港元,較2004年上升7.8%,鳳凰已由「一家香港單一頻道廣播公司發展成為當今具全球視野的多頻道媒體機構,並成為國外政要與中國主流觀眾進行交流溝通的首選華語媒體平臺」,鳳凰已經而且將繼續深遠影響兩岸三地,甚至東南亞、歐美華語世界的傳媒生態。
鳳凰的生存空間:全球華人社區
鳳凰的生存空間:泛大中華區,即立足香港,展望全球,陸續在亞洲、歐洲、美洲、澳洲等設立記者站,廣泛採集全球資訊;以華人為本,融通世界,用儒家文化視野審視大千世界。全球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人講華語,華語電視市場非常廣大,電視收視率及廣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個生態位獨具優勢,雨露陽光充裕,養料食物豐富,是一片適應媒介生存發展的沃土,集中了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
鳳凰的天時是中華大崛起。90年代正是大中華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日益崛起的經濟政治文化力量,需要與之發展同步的華語媒體,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鳳凰的2005年度報表清晰地表示出其廣告收入佔其收入的90%以上,而這些廣告商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和國企。也就是說,是日益增長的中國經濟給予了鳳凰充分的養料。
鳳凰的地利是國際化的香港。這個1997年回歸中國的國際化都市,交通發達、信息通暢、媒體眾多,與西方特別是英美等國有著良好的歷史淵源,為鳳凰提供了有利的生長地。
鳳凰的人和是東西南北文化大薈萃。東西是指鳳凰的合伙人:劉長樂代表東方文化,他的合作夥伴News Corp.(新聞集團)則是西方文化的象徵,兩者的合作,正是東西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說的是大陸文化與港臺文化;前者有非常好的傳統性、有底蘊和厚度,但是缺乏包裝和推廣理念。港臺文化的特徵是通俗化和商品化,但是缺乏內涵。鳳凰的員工20%來自大陸,70%生於香港,10%來自臺灣或是海外華人,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不足。而鳳凰衛視做的,正是「把大陸文化與港臺文化融合起來,結合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
1999年,在鳳凰衛視成立不過3年,人員不過300的時候,鳳凰就喊出:「中國人走世界、中國人看世界、中國人說世界。」在開放的天空裡,鳳凰衛視把行走當做一種光芒,讓過去生活相對封閉的中國公眾,通過鳳凰的目光了解世界、融入世界。
在這樣的媒體空間裡,鳳凰得到了飛速發展,年均增長56%,並於2000年成功上市。到目前為止,鳳凰衛視擁有中文臺、電影臺、資訊臺、歐洲臺和美洲臺五個頻道。在大陸,鳳凰衛視已成功地在相當廣泛的區域落地,同時覆蓋了港澳臺。鳳凰網站和《鳳凰周刊》影響力也日益擴大:鳳凰網站每日平均綜合訪問量約150萬次,日平均訪問人次約120萬人,同時,網站提供短訊服務(SMS)、多媒體服務(MMS)等多項增值服務;《鳳凰周刊》則在香港與中國內地同時發行,2004年銷售量達200萬本,是港龍航空、中國南方航空等主要航空公司的指定雜誌。
在海外,1999年,鳳凰歐洲臺進入歐洲主流衛星電視SKYIDIGITAL以及英、法、德、荷四國有線電視網;2001年,鳳凰美洲臺開播,通過美國兩大直播衛星網平臺DIRECTITV和ECHOSTAR,將節目傳送給北美觀眾;在亞洲,鳳凰已進入新加坡有線電視網和馬來西亞最大收費電視公司,用戶已由開播時的25萬增至目前的50萬;2005年,在加拿大批准落地,並已成功推出電視節目。現在,鳳凰衛視通過亞衛三號S.EUROBIRD衛星等直播平臺,已覆蓋了亞、歐、北美、北非等9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公認的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語媒體之一。
鳳凰的生命張力:發揮儒學精華
在大中華區傳媒生態裡,鳳凰是如何張揚自己生命個性,怎樣覓食的呢?
9月2日,「2005兩岸企業家高層論壇」上,劉長樂大聲疾呼:「割斷歷史、割斷文化血脈是千古罪名,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國家、民族、大國民所不齒的作為,我們應該在改良主義方面多付出努力。」
「從中國自身的經驗和教訓上看,從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亟待文化合拍的現實需求看,儒學需要復興,我們需要血管裡流淌祖宗的血液。一個民族即使國破了都不可怕,只要文化在;如果文化消亡了,則就徹底完了,以色列給我們提供的就是最好的印證,何況我們現在適逢百年一遇的崛起呢?」
同時,他坦言:「作為企業,鳳凰的文化選用了儒學做表皮、血液、神經,用西方的管理和市場運營做筋骨;作為傳媒,鳳凰在對儒學的核心價值傳播上,做到了身體力行。」
鳳凰衛視怎麼樣能夠兼顧海內外華人觀眾的需求?
「儒學是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好的貢獻。」以儒學為精神內核的鳳凰,也將以此作為開拓華人華語疆域的犁頭。因為全球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一個,這就是中華文化。由於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根基和底蘊,鳳凰衛視很多節目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說它的道德標準似乎有一些寬泛,它的視野似乎有一些空曠,它是泛中華。它覆蓋著兩岸三地,也覆蓋著全世界,同時也有相當國際化的視野。鳳凰追求在整個華人世界中共通的這樣的一些標準,一些價值觀念。
基於這種體認,鳳凰衛視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揮了儒學的精華。比如鳳凰就像一個大家庭,「忠」、「孝」文化到了這裡,即是一種情感的紐帶,也是一種責任的體現,更被延伸至企業與員工之間是的一種雙向的承擔與回報。無論是三名制還是趙群力以身殉職、劉海若車禍事件後鳳凰衛視的整體人性化表現,都顯現了這種文化理念。再比如「誠」、「信」和鳳凰衛視一直提倡的憨商精神就一脈相承。
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中庸。中庸思想在鳳凰,不僅僅是生存之道的智慧,更延伸到節目製作的精神品質保證。作為一個媒體,一個新聞人,最重要的是客觀,不能偏激,不能過和不及。只有正確、恰當地反映客觀真實,才能盡到媒體的責任。
其次,作為傳媒集團,鳳凰在節目製作和傳播方面,對體現儒學價值的內容做過很多積極的努力,例如《風範大國民》、《世紀大講堂》等,把儒學的復興和身體力行緊緊扣在了一起。
從風格上說,鳳凰的不同首先不在它的內容,而在它那與內地電視節目相差甚大的風格:「清新」、「亮麗」、「輕鬆」、「活潑」,這種品牌個性使它構成了「在市場的某個局部建立並顯示壓倒現有競爭者的相對優勢。」
從整體看,鳳凰衛視的節目、欄目乃至中文臺、電影臺、資訊臺等等的設置,就是一個精心構築的多方位的體驗王國。更準確地說,是構築屏幕中體驗王國的情理結構,它與觀眾的心理結構是相召喚、相呼應的中華文化的「異質同構」。
鳳凰的未來使命:拓展華人話語空間
媒體應按照差異的目標和方向尋求發展,鳳凰的未來使命也就是要拓展華人在世界上的話語空間,傳播中華優秀文明。
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依託於它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反過來,強大的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國家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全球競爭力,這一點在全面競爭的時代已獲得認同。為此,鳳凰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個階段拉近與全球華人的距離,第二個階段讓華人的聲音在全世界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他們為此組織一系列的成功操作:
一、組織對重大事件的重大報導。作為華語媒體先鋒,在重大事件的報導上,鳳凰一直不甘示弱,並且在報導人力、播出時段和節目規模上均予以傾斜。
二、創造有創造性的節目。以華人的目光看世界是鳳凰的追求,鳳凰一再力圖創造不同凡響的節目,也曾提出「給觀眾另類選擇」的口號。
三、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鳳凰過去提出面向「高學歷、高收入、高職務」的收視群,現在也有人提出四有:有知識、有權力、有財力、有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講,鳳凰的品牌影響已超越了經濟實力的範圍,成為華語電視中值得傾聽的聲音。
四、覆蓋可以覆蓋的地方。目前,鳳凰已進入亞太、歐美、北非等國家和地區,覆蓋了這些地方的華人主要聚居區,成功實現了由區域性電視傳媒向國際化跨國電視傳媒的飛躍。為鳳凰真正成為以全球華人市場為定位的國際化華語媒體打下了基礎。
2000年,鳳凰推出了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時事、財經新聞的資訊臺,這是華語媒體的第一個專業新聞頻道,「財經點對點」、「穿行華爾街」、「時事直通車」、「時事開講」等一系列的欄目不僅提供讓各類人群都能接受的、更加客觀的信息,還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在世界上發出華人的聲音。
10年過去了,由於鳳凰臺對一系列世界重大事件及時深入地報導,一些人已經開始拿鳳凰臺和CNN、半島電視臺相比了,鳳凰衛視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聲譽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