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地理風貌、人文精神,決定了這個城市別具一格的氣質。江安,一座以竹而居的小城,生活之中處處留竹,釀造了這一番獨特的文化——竹文化。
資源繁茂 使之文化蓬勃
江安竹簧工藝的發展與興盛,與地域資源有著密切的關係。江安境內,竹資源豐饒,覆蓋率極廣。江安仁和百竹海,是江安竹類資源的主要聚集區。仁和百竹海幅員遼闊,竹林面積可達10多萬畝。
這裡是竹類的王國,有斑竹、慈竹、墨竹、大黃竹、白甲竹、羅漢竹、水竹、大白竹、苦竹、楠竹等100多個竹品種,故稱百竹海。
除此之外,江安還有很多稀碎的竹林,竹產業頗為豐盛,正因如此,才得以讓江安竹簧工藝日益興盛。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完全可以表達江安人對竹工藝的熱愛。從日常所需的竹筷、竹編、竹裝修、竹家具等,無一不展現了江安人對竹的依賴。
竹簧工藝的歷史
竹簧工藝興盛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底蘊深厚。早在1915年時,江安竹簧花籃還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其盛譽早已被載入史冊,蜚聲海外。
以竹為紙,雕刻風雅。竹簧工藝,便是江安藝術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2008年,江安竹簧工藝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江安也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江安竹簧工藝精美絕倫,其藝術價值在於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書畫的筆墨神韻,又彰顯了竹藝人高超的雕刻技巧,以竹為紙,以刀為筆,一刀一划,鐫刻出栩栩如生的故事。
雕刻竹韻之竹雕
何華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江安竹工藝大師,在竹簧工藝這條道路上不斷潛心鑽研,為弘揚江安竹簧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不離畫,畫不離文。作品的雕刻極為細緻,微小到水的波紋,大師都會將它一一雕刻出來,有虛有實,虛實結合,彰顯出竹雕作品的精彩。每一個竹雕作品都有其深刻的蘊含,需要讀者細細意會。
書畫竹韻之竹畫
(唐洪疇作品:胡笳十八拍)
神形兼備,是人物畫的靈魂。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確如此,客體只有通過主體情感的轉化,才能抵達藝術高度。
竹畫,亦是在竹簧文化的基礎上衍生創造出來的藝術之作,唐洪疇,乃是竹上作畫的竹藝人。
(唐洪疇作品:胡笳十八拍)
在浩瀚博大的繪畫世界,唯有竹畫是獨樹一幟的。唐洪疇在弘揚竹簧文化這一條路上潛心鑽研、艱辛探索,融合中國的古典文化,結合自身的技術,萌發了竹畫這一文化創意。
(唐洪疇作品:百菊圖)
竹畫的產生,經過不斷地摸索和反覆地試驗,才得以展現在世人眼前,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竹畫的色彩明豔,湊近仔細一看,畫面上的竹紋路清晰可見。
(唐洪疇作品:論語)
(唐洪疇作品:白蛇傳)
除了竹畫,唐洪疇還鑽研出了竹書、竹繪本兩類竹文化產品,使得竹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傳承竹韻之皮雕
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生活氣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顧華正,煙燻皮雕的繼承者,也是為數不多的傳承人。
(顧華正作品:二喬)
造型,是皮雕的一大點睛之筆。在竹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之變得更加生活化。
顧華正在皮雕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新,使之更為玲瓏精巧了,外觀精美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顧華正作品:八仙過海)
將竹子內部的竹簧進行燻烤,使之更有韌性,方便塑形,色澤也更為光鮮飽滿。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或是藝術精品,或是生活日用品,這就是所謂的造型。
可別小看這一步驟,造型是煙燻皮雕的一大點睛之筆。塑完外形再在其表面進行雕刻,一刀一筆,不容許有一絲差錯,對藝人的專注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完成一個完整的皮雕作品往往要經過數月的打磨。
竹簧 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一個優秀竹簧工藝品的誕生必然離不開竹藝人的深厚功底,練就出一套嫻熟的手法,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澱。融合自身的思想文化、地域人文精神,精耕細琢,才得以呈現出一個優秀的作品來。
時至今日,江安竹簧文化得以蓬勃發展,竹簧工藝和竹藝人被廣為頌揚,離不開每一位竹藝人的傳承和努力。竹簧工藝品從日用到欣賞、收藏,呈現於各個生活空間,有著獨特的風格魅力和時代特色。
江安的竹簧工藝,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是歷史文化沉澱、亦是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來源:文旅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