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先後有61個國家被捲入到戰爭,軍民總傷亡更是達到了9000餘萬人。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則是以日本、德國、義大利為三個法西斯軸心國所發動起來的。而中國以及其他的同盟國作為正義的一方,勝利是必然的事情。
1945年7月26日,歷時6年的世界大戰終於到了尾聲,以的德國日本還有義大利為代表的法西斯軸心國落敗。中英美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為的就是讓還在抵抗的冥頑抵抗的日本早點投降,不要再造成無畏的犧牲。
接收到了《波茨坦公告》後的日本內閣立刻便召開了會議,可是給出的答案卻是對於這份公告不予理會,日本已經沒有退路,要戰鬥到底。當時二戰已經打了6年,各國已經疲憊不堪了。為了早日結束戰鬥,美國決定對日本動用核武器。
實際上在一開始的時候,美國選擇了日本五個城市作為原子彈轟炸的候選城市,除了廣島和長崎之外,甚至還有日本的首都東京。而且東京還作為主要的候選城市被列到了第一的位置,因為日本東京當時不僅是日本工業最發達的地方,也是日本的兵工廠。
很多重要的軍事基地就建立在日本東京城市中心,在美國人看來只要轟炸了日本東京,那麼日本就算是想要鬥爭下去也是不可能了。可是美國當年為何沒有選擇直接轟炸東京呢?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一個中國人提了一嘴,最後美國便將東京換成了長崎。
這個中國人呢就是梁思成,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吧,他和民國名著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早已經是膾炙人口。梁思成本人也是一個十分有才氣的人,他出生於1901年,是我國著名的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梁思成一生都致力於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當時世界各國都很有名望。在聽說了美國的轟炸計劃後,便急急忙忙的給美國政府寫了一封信,隨後美國才將東京從轟炸的列表上剔除,在信中梁思成主要提到了兩點。
第一點就是日本東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這是實際上人類共同的財富,一旦用原子彈轟炸,那麼東京很多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古建築還有文化古蹟等等都會隨之灰飛煙滅,而美國也因為成為了歷史的罪人。
其次就是,東京是日本天皇的所在地,日本人對於日本天皇有著近乎盲目的信仰,如果日本天皇在原子彈的轟炸中身亡,那麼日本人非但不會投降,反而會抵命相抗。而且日本天皇死了,誰來代表日本一方籤署投降書?
最後美國聽取了梁思成的意見改變了轟炸計劃,最後日本東京才倖免依然,否則早已經和廣島和長崎一樣被夷為平地,從這方面來說,日本人實在是應該感謝梁思成。當然,更重要的是反思戰爭,不要再企圖入侵他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