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期末,川普政府再次粗暴幹涉中國內政,悍然制裁14名中國官員,其中還包括前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
有人說,不要聽美國說了些什麼,要看美國做了些什麼,美國人的嘴可能會騙人,但是美國人捅過來的"刀"可不會騙人。要看中國的什麼部分對美國造成了實然層面的威脅和震懾,只需要看美國人對中國的什麼部分開火就行了,其它標準可能會有錯漏,但從實踐層面來看,這個標準是十分經得起考驗。
作為一名科學家,丁仲禮院士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或許是一次採訪。在前幾年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眾發達國家首次提出了"碳稅"的概念,制定了一個明顯不合理的方案,即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的西方發達國家拿走未來全世界44%的碳排放量,佔全世界90%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卻要在56%中搏殺,如果想要擴大碳排放量,就要掏錢去買。
這一方案遭到了丁仲禮院士的激烈反對,最終這個計劃不了了之。在採訪中,記者對他提出了一系列質疑,丁仲禮院士和記者的分歧就在於,此類方案是不是公平的,或者更直白一點,這個方案可不可以接受。
對於記者的質疑,丁仲禮院士一一作了駁斥,他提出,碳排放權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權,從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高能耗產業也基本都升級或淘汰或轉移得差不多了。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基礎設施還遠沒有完善。而產業結構升級是需要相當的工業化基礎的。
因此按照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減排方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步伐一下子受阻了,需要更長更久的時間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當前的發展水平,甚至有可能是永遠達不到。
其實所謂的碳排放標準,其實很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套上的枷鎖,工業化基本是一個國家邁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由於清潔能源尚未實現大規模使用,所以在此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汙染,那些發達國家打得便是這樣的算盤,他們先是"憂心忡忡"地表示,發展中國家造成了空氣汙染,為了人類的未來,必須降低碳排放量,然後又提出了這樣一個方案:你們的碳排放量不夠了,可以來買我的。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汙染,只是那時並沒有人指責他們,而當這些國家發展起來了之後,便開始發動輿論機器,限制其他後發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環保少女"也是這一過程催生的產物之一。
可以看到,為中國發展權據理力爭的丁院士,正是支撐中國的脊梁,因為有了這樣的國士,中國才沒有落入其他國家安排好的"陷阱"裡。所以不管丁院士是以什麼理由上了美國的制裁名單,除了證明美國想讓兩國矛盾擴大化之外,也證明了丁仲禮院士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