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多變,風多且空氣乾燥,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除了及時添加衣物、外出戴口罩之外,你還需要關注家裡的相對溼度。
近日一項新研究提出,室內乾燥容易加速呼吸道病毒傳播。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室內溼度和呼吸道疾病的關係,並教你一套「乾濕調節法」給身體最舒適的環境。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 姚志剛
室內乾燥,呼吸道病毒傳播快
近期,一項由美國耶魯大學完成並發表於《病毒學年鑑》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適當保持室內溼潤有助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該研究探討了溼度與新冠病毒傳播的關聯影響。研究顯示,當從寒冷的冬天轉向溫暖的春天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結果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室內和室外的溼度水平。
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家巖崎明子在論文中解釋了寒冷乾燥空氣如何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
首先,當冬季寒冷空氣進入溫暖的室內後,會使室內相對溼度下降約20%,這加快了病毒顆粒的移動速度。
其次,人體呼吸道表面廣泛分布的纖毛(可通過定向擺動,把吸入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顆粒排出)在乾燥條件下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導致人們更易受到感染。
此外,巖崎明子團隊還在實驗中發現,與處於相對溼度50%環境中的小鼠相比,相對溼度10%~20%環境中的小鼠更易患上流感。小鼠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效率降低,肺上皮細胞修復功能受損,身體排毒能力減弱。
巖崎明子表示,空氣溼度過大或通風條件較差也不利於疫情防控。目前來看,將相對溼度控制在40%~60%是最佳選擇。
過幹或過溼,都給健康帶來風險
空氣溼度即空氣乾濕的程度,是以大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之比,用百分數表示。相對溼度為40%~70%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也不容易引起疾病。
世衛組織關於健康住宅標準的第六項規定:室內溼度要全年保持在40%~70%之間。
室內溼度過大,人體細胞就會「消極怠工」,造成噁心、便秘、食欲不振、煩躁、疲倦、頭暈等病症。長時間在溼度較大的地方生活,還容易患風溼性關節炎等溼痺症。
而當室內空氣溼度低於40%的時候,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同時容易發生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類疾病。
此外,流感病毒在乾燥的環境中繁殖速度會加快,還會引發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疾病。
國家室內環境質檢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除了國際上溼度的參考值,我國還有更詳細的溼度標準。
2003年國家發布實施了室內空氣標準:
夏季製冷時,相對溼度以40%~80%為宜;
冬季採暖時,應控制在30%~60%;
老人和小孩適合的室內溼度為45%~50%;
哮喘等呼吸道系統疾病的患者適宜的室內溼度在40%~50%之間。
溼度很難具體感覺出來,建議家裡備上一個溼度計,方便隨時調整房間的溼度。
南北方各有「乾濕調節法」
調節乾濕度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南北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給大家總結出以下調節室內乾濕度的經驗。
南方地區,室內過於溼潤
用空調抽溼,現在大部分空調都有此功能。啟動空調的除溼功能,可有效解決陰雨時段房間潮溼的問題,對電視機、電腦等「怕潮」家電也能形成全方位保護。
如果是外界空氣溼度太高,切記要關門閉窗;如果是屋內過於潮溼,要保證房間通風。
如果牆壁上都是「汗水」,建議購買除溼器除溼。如吸溼盒,是衣櫃除溼必備。
長期潮溼的地區,可以採用房內放置炭或者室內地板下鋪竹炭的方法,對於房間溼度的平衡、防治塵蹣和淨化空氣都有很好的效果。
不要在室內養任何東西,尤其是魚和各種植物。在比較潮溼的死角放一些生石灰。
北方地區,室內過於乾燥
使用加溼器,增加室內溼度。
養些綠植,植物多的地方水分較多,具體可以種植喜水性植物,例如紅掌、綠蘿、鐵樹等,最好室內各個角落都放置一些,使室內的溼度相對平均。
地面灑水,每天可灑水三到五次,可以用溼拖把拖地,也可用噴壺灑在地面。如果家裡是木地板,最好不要灑水,會弄壞地板。
在室內各個角落放置一些盛水的水盆,使其形成一種人工的水源。
在屋內懸掛溼毛巾、溼衣服,把它們掛在房間的四周,最好睡覺前在床頭也掛一條溼毛巾,增加空氣溼度。
經常開窗通風換氣,總的來說,室外的空氣溼度相對要大於室內,可在早晚開窗換氣,改變室內空氣流動。
使用加溼器要謹記6點
加溼器雖然可以增加室內溼度,但因為一些人的不當操作,反而使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因此,使用加溼器時要注意以下6點。
1.用水首選純淨水或蒸餾水
很多人覺得選取純淨水有點浪費,但如果加溼器使用自來水,裡面的鈣鎂離子在加溼器內沉積的白色粉末會堵塞噴射微孔,降低效率。
更嚴重的是,自來水中的氯金屬離子等微粒會隨著水霧揮發到空氣中,吸入人體內產生危害。因此,建議使用純淨水或蒸餾水,經過濾器流出的自來水也可用於加溼器。
2.不要整夜甚至整天開
加溼器不要一直開著,建議搭配溼度計使用。如果過溼,反而對呼吸道黏膜產生一些危害,甚至引發肺炎。
當室內溼度超過50%,就要及時關掉加溼器。有時候室內會出現「霧蒙蒙」一片,實際上只是屋裡溫度低,造成水蒸氣液化,此時開窗通風,把這些「霧」散出去即可。
3.儘量不加醋,香薰精油因人而異
一些老年人認為醋可以殺菌、預防感冒,就把醋加入加溼器,結果導致肺炎。這是因為霧化後的醋進入呼吸道,會造成刺激和損害,誘發疾病。
此外,香薰精油只能改變空氣味道,並不能改善空氣品質,且鼻炎或者過敏人群應慎用。
4.定期清潔加溼器
及時清潔加溼器和更換裡面的水能夠減少細菌滋生。
純淨型加溼器需定期更換過濾網和蒸發器;超聲波加溼器要注意水箱的清潔,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否則水垢會堵塞加溼器,還會使加溼器中的黴菌等微生物隨氣霧進入空氣。
5.切忌使用加溼器殺菌劑
2011年,韓國曾發生多人罹患不明肺病事件,致200餘人死亡。後經調查,保健部門發現加溼器殺菌劑正是「罪魁禍首」。因此,殺菌劑還是不用為好。
6.加溼器離人至少2米遠
尤其不能對著臉部吹,至少要離2米左右,否則細小顆粒物就會穿過人體呼吸系統的層層屏障,直達肺泡內部,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老人、兒童及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溼度,否則容易誘發或加重支氣管炎等。▲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