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題目的答案是:A=拋光,B=研磨。
A拋光:
拋光所用的材料多為柔軟的布輪、麻輪...等,額外添加含磨料的研磨蠟或膏,來進行如摩擦般輕柔的研磨。
因為幾乎沒有切削力,所以可以將表面的較淺的痕跡消除,來達到光亮的表面,卻無法消除較深的溝痕。
所以拋光的粗糙曲線圖會呈現A圖的樣子。
B研磨:
研磨所使用的材料是砂輪,砂輪整顆都是由磨料與結合劑組成,所以磨粒多,能夠不斷藉由自鋭作用來保持尖點,
就像無數的刀尖在切削工件,可以磨掉較深的痕跡。
所以研磨的粗糙曲線圖會呈現B圖的鋸齒狀。
以上差異可以讓我們延伸思考:同樣的面粗度值,粗糙曲線圖的形狀卻可能不一樣。
如下圖:
為什麼會如此呢??
這是因為面粗度的計算方式是以某一基準來計算的「平均值」。
所以有些時候,肉眼看起來拋光後的工件閃閃發亮,但測定出來的面粗度值卻不細,甚至比不上細磨
後不太亮的工件的Ra值。
這是因為表面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深痕,拉粗了平均值。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拋光後的深痕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從前製程開始注意。
如上圖所示,若在前段的粗磨時,能得到均勻的表面,
那後續所留下較深的痕跡便會比較少,後面的細磨便會更省力,
甚至可以縮短製程、減少工序、提升效率。
雖然面粗度值相同,但若是可以得更加均勻的表面,將更有利於後續的加工。
推薦可得到均勻表面的產品:歡迎與我們聯繫。
▲定期收取最新研磨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