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重點大學考研錄取中,初試取得第一名成績的考生,最終「名落孫山」的事情被公之於眾後,引發了廣泛的熱議。據不完全了解,至少包括以下這三起:
5月19日,一份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考研複試結果被公示於眾。這份名單顯示,初試取得435分獲得第一名優異成績的某同學被「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擬被錄取名單中有人成績408分,比被刷者整整低了27分。
5月18日,中山大學歷史系錄取工作中,獲得中國史專業初試第一名405高分的學生,也最終被「刷」。
5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公布的複試成績裡,新聞與傳播專業初試取得415分獲得第一名成績的同學也被「刷」,而初試399分的則最終擬被錄取。領先16分卻仍未能確保被錄取,令人惋惜。
真實的例子肯定會更多,這裡只選擇了引起廣泛關注的幾所985「名校」,就這三個相同案例當中的一個,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名被「刷」一事,展開一些討論。
據了解,因為受武漢疫情影響,華中科技大學本次採用的是網上複試形式,時間定在5月16日下午13:30-18:00舉行。
複試內容包括三個部分:英語口語測試20分,專業素質測試40分,以及個人綜合素質測試40分,這三個環節總分100分。
綜合計算總分的方法為,初試佔60%,複試佔40%。由此看來,初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綜合計算總分的時候,優勢還是很明顯,60%畢竟佔到了大頭。
英語口語的測試,包括個人經歷自述、專業闡述以及考官提問三個部分,總時長不超過5分鐘;
專業素質測試主要是專業知識的口頭問答,總時長不超過7分鐘;
綜合素質測試主要包括個人學術介紹以及考官就此提問作答,總時長不超過11分鐘。
從上面的三個環節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複試並不複雜,主要考查的是三個方面的能力,英語口語運用、專業知識掌握、漢語口語的表達,可以說,相當地基礎。
在初試中能取得第一名的成績,英語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上,應該都不會差,差了也拿不到那麼好成績。
據此判斷,這些考生很有可能存在以下的幾個薄弱環節,準備不足。
其一,誤以為大的分數優勢通過了初試,複試只是走過場
相比較於早些時候考研複試1:1.2—1:1.5左右的通過比例,近幾年隨著考研人數增多,複試的錄取比例甚至達到了1:3。
在複試環節被「刷」下去的情況,越來越多。從分值比例來看,40%不算一個很小的比例,無論如何都不能輕視,走過場是不可能的。
其二,英語口語和專業闡述,準備不充分
作為未來的高素質人才,英語口語的聽說能力,是必須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的。
自我準備不充分,個人經歷自述還好說,準備好文稿,熟讀表述就行。但是,在面對關於個人經歷和專業闡述的考官提問時候,回答起來答非所問、磕磕巴巴,難免會被扣分。
其三、心理素質不好,過度緊張
因為社會閱歷不足,平時缺乏溝通技巧鍛鍊。遇到提問過度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反應遲鈍。本來時間就不多,如果讓考官等幾分鐘等考生組織語言,這樣的方式,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不管怎麼說,「學」的目的是為了「致用」,社會不需要「學富五車」,但是卻連一點簡單的知識「輸出」都做不到的「高分低能」書呆子。
初試取得優異的成績,只是被錄取的一個必要但是不充分條件。如果不能理論聯繫實際、不能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沒有活躍的思維以及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最終以第一名的初試成績被「刷」,就不足為奇了。
希望各位考生能以此為鑑,吸取初試高分卻被「刷」的悲劇教訓,在複試環節中能從容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