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大家的朋友圈一定都被人類首張 「黑洞」照片刷屏了……
神似《指環王》中的索倫魔眼,被認為是史上最難洗的照片,耗費兩年才拍完。
小編也和大家一樣激動,把報導黑洞的新聞看了很多遍。
但是!小編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細節:全球8個天文臺觀測黑洞產生的幾千TB數據,竟然是放在硬碟裡通過飛機運輸的!
來自南方網
來自新京報
小編陷入了沉思……並且打開了阿里雲官網……
(輕聲)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想提供給科學家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嘗試用阿里雲的「閃電立方」……
閃電立方,被稱為可移動的「數據中心」,一臺設備可遷移480TB(0.48PB)數據,並且支持多臺並行遷移,最快24小時就可以完成PB級數據遷移。
也就是說,這次觀測黑洞產生的近10PB的數據量,用20臺最高規格閃電立方就可以裝完,而從天文臺到閃電立方、閃電立方到雲上,在最理想的狀況下只需要兩周就可以完成遷移。
幾千塊硬碟、1萬臺筆記本?KO!
想得更深一步,難道不能直接在雲上一步到位,完成數據的存儲和計算嗎?
理論上也是有可能的。
舉個例子,如果用阿里雲文件存儲CPFS,單個文件系統最大512PB容量,融合高速的Infiniband網絡,聚合帶寬可以線性增加到TB/s級別。
具體來說,通過CPFS,望遠鏡接收機收集數據後,小部分緩存數據寫入本地存儲集群,大部分數據直接通過100Gbps網絡專線將數據發送遠程數據中心,再由高速傳輸軟體將下機數據傳輸到CPFS存儲集群,然後直接在雲超算集群SCC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計算和可視化的整個流程。
====分割線====
當然以上都只是理論上的可能。
因為這次觀測黑洞的EHT項目比一般的天文項目都要複雜,一天產生的數據可能超過2PB,如果直接通過網絡傳輸帶寬可能就吃不消了,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不能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的原因。
===再一次分割線===
用雲計算助力天文研究,其實阿里雲已經在做了。
2017 年 1 月 22 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就與阿里雲成立「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阿里雲成為天文臺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的唯一戰略合作夥伴,共同推進天文學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
現在,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成功遷移到阿里雲,成為一個集成超過500TB科學數據、1.5PB存儲能力、700多Tflops計算能力和100多種軟體的天文資料庫與綜合服務門戶。包括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在內,涉及10億個天體數據,都已通過這個虛擬天文臺向全球開放。
2018年,阿里雲還為中國「天眼」FAST提供端到端的計算、存儲、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通過雲計算、人工智慧的能力提升數倍數據處理效率。
除此之外,阿里雲的工程師還在和耶魯天文學家合作,對39.13光年外的一個恆星系統進行研究,或許能發現適宜生命居住的「第二地球」。
我們真的很期待,能參與下一張「黑洞」照片的拍攝,將雲超算、人工智慧等雲上高科技真正用到新的科學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