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登上熱搜:「英國5G基站遭縱火,此前有謠言稱5G傳播新冠病毒」
怎麼回事?
這種智商感人的事情竟然會發生在以人文素質高、有貴族氣質著稱的老牌發達國家?
對此,微博網友紛紛玩梗:
然而,這一系列奇葩行為並不是英國所獨有的,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些:
有沒有覺得畫面似曾相識?
來幫你回憶回憶,還記得大明湖畔的雙黃連嗎?
是的,在現在看來,人們這樣連常識都忘卻的荒謬行為是令人驚嘆的,但是,當個人面對群情激憤的狂熱行為,第一反應卻往往是陷入其中,做出事後令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愚蠢選擇。
這種從眾行為,也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從而保護自己,不與「大多數人」作對的生存本能。
法國著名心理學、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這樣寫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那麼,怎樣才能保持自我,不被「群體行為」所綁架呢?
《愛情公寓》中曾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話雖簡單,卻有道理。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生活的環境影響了我們視野的高度,那些我們生活中沒有接觸到的領域,往往會成為我們的知識盲區。而在我們知識盲區內的事物,往往是別人怎麼告訴我們,我們便怎麼相信了。
正如當有人告訴我《時間簡史》是愛因斯坦寫的,我或許會恍然大悟,但是當有人告訴我1+1=3,我大概只會罵一句神經病。
因為無知,所以輕信。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資源浩如煙海,知識信息俯拾皆是,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充實自己,知識盲區越少,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不容易被別人所影響。
俄羅斯著名心理學家阿希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以大學生作為實驗者,每組7人,其中6人為事先安排好的實驗合作者,只有一人為真的被實驗者,讓參與者比較左圖的X線段和右圖中的哪個選項一樣長。
顯而易見,答案是C。
然而,當事先安排好的實驗合作者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錯誤答案後,有3/4的被實驗者選擇否定自己的判斷,服從大多數人的選擇,只有區區1/4的人堅持自己的認知。
很不可思議對吧?
如此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的問題,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
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導致了這個結果。
當自己的感知與多數人的感知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否定自己,覺得別人是對的。
古往今來的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馬雲,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支付寶,已經走進千家萬戶。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早在2011年7月29日,支付寶就已經從阿里巴巴集團脫離,甚至這項決策在當時並沒有通過董事會決議。
對於這個決定,馬雲是這樣說的:「做出(控制權轉讓)協議的事其他董事都知道。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而是沒有達成協議。」
馬雲表示,當董事會、大股東不同意時,他作為CEO必須考慮到國家法律、用戶和阿里的2.2萬名員工,儘管這個決定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它是正確的。」
回望過去,支付寶作為一個金融平臺,想要繼續發展,必然與銀行金融發生碰撞,而在當時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卻是日本軟銀,政策使然,一個外資控股的金融平臺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那麼脫離阿里巴巴必然是發展的前提。
支付寶現在的成功,源自於馬雲的自信,源自於他哪怕不能得到多數人的同意,依然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
你值得自己相信,首先你要記住這句話,然後你再重新審視問題做出決定,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
行為處事中要善於思考,減少下意識行為。
如前文所說,當處於群情激憤的環境中時,個體往往會基於生存的本能,選擇「隨大流」。這是人類接觸到事物後第一時間形成的偏向於自我保護的,不完善的行為。
前段時間曾發生過一個烏龍事件:
一名高校在校生半夜在樓道裡邊跑邊喊「地震了」,導致整個宿舍區的人慌忙跑
到樓下避險,最後才知道是有人喝酒喝飄了所以才以為是地震,不覺讓人莞爾。
其實細想來,我們都知道當地震發生時,低樓層人員可以迅速跑出建築緊急避險,而高樓層的人員躲在室內穩固的支撐結構下雙手抱頭避險才是正確選擇,但是當所有人都選擇向外跑時,人類下意識的行為卻是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這時候,放棄思考的個體已經無法做出理智的判斷。
事實證明,群體從不受理性指導,這或許會讓人有點難過。也沒有任何權宜之計可以讓人逃避真正的勞動——思考。
那麼當個人陷入被群體意志裹挾的境況中時,應該如何保持理智,需要的是哪三思呢?
一思: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這件事情一定要這樣做嗎?
二思:這件事情做或者不做哪個會後悔?
三思:這件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嗎?
思考是人類所獨有的能力,是溝通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媒介,掌握了這種媒介,才有了獨立做事的基礎。
04 學會以第三人稱視角看待事物與群體活動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經常會有不同的發現。
一般情況下,只從自身角度看待問題往往是主觀的、片面的,而當跳出當前視角,站在第三人立場時,卻可以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全貌。
就如我開頭所講,當我們連夜排隊去買雙黃連口服液甚至連雙黃連月餅都搶購一空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做蠢事,但是當我們看到英美等國家的人哄搶衛生紙、納豆,甚至火燒基站的時候,卻可以脫口一句「迷惑行為大賞」···
這就是所站角度不同看待問題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書上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我們身在其中無法了解事物的全貌,但是別怕,書上還說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當你跳出自身,視野自然更加開闊。
結語
被群體綁架的從眾行為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種心理和行為現象,但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坦然的接受它,並學著去規避它。
從現在開始,保持學習的習慣吧,努力充實自己,這會讓你遇事不再迷茫。
從現在開始,相信自己的判斷吧,你不比別人差,不要再讓別人替你做決定。
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吧,你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事情同樣可以解決。
從現在開始,跳出你的認知邊界,重新認識你自己,這會讓你的人生更有底氣。
END
作者:橘子洲上,笑看世間百態,淺析人間萬象,熱愛可抵歲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