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與池邊,難忘復可憐。
簾開最明夜,簟卷已涼天。
流處水花急,吐時雲葉鮮。
妲娥無粉黛,只是逞嬋娟。」唐朝李商隱《秋月》
詩文漫讀:在秋天的池邊與橋邊,難忘那秋天的月亮。
垂簾打開,是最明亮的夜晚,涼蓆捲起,是初秋的天。
它照在了潺潺的溪水上,那月光與水花激射,她照在了樹木的葉子上,那葉子分外的清鮮。
月光如嫦娥,不施粉黛,她只是寂寞的,寂寞地揮灑著那些清亮的美麗,寂寞的跳舞呀!
初衣解詩:我喜歡這一首詩,因為這首詩有的散文之美。看似閒閒淡淡,卻讓人回味。仿佛鬱達夫故都的秋。但明顯李商隱生在唐朝,他要寫的是秋天的月。
秋天的月亮掛在天邊,李商隱有一種超常的共情感。在池邊,在橋上。他其實沒有說明,但是這分明寫了兩個月亮,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裡。
我們小的時候常常讀詩,說唐代的可憐是可愛的意思。但是現代人的可愛,已經沒有了那一種憐惜的深情了,只是一種視覺的萌美。但是在唐朝,可憐真的不僅僅是可愛,可憐代表著愛和同情兩種共生的感情。
池上與橋邊,難忘復可憐。說得既是月亮又是曾經在月亮下發生過的一些情愫吧。
然而,我們重點仍舊回到月亮。「簾開最明夜,簟卷已涼天。」就是秋天的月亮。它應該不是八月十五,它應該是某一個天上無雲的夜晚,或者是15之後的16 ,17或者18,只有那個時候,月亮不與人類分享,獨自有默默孤寂的清輝。
你看這月光在做什麼?她追逐著溪水的浪花,她撫摸著樹上的葉子。她將自己銀色的紗鋪滿世間,像一個寂寞的仙子,聽得見半夜裡銀鈴的笑聲。當然聽到的,只有李商隱。
但是李商隱分明知道她的孤寂。不施粉黛,一塵不染的月亮仙子,在寂靜無人的夜晚,播撒著美,但那美分明有種冷。有種任性,有種被壓抑的活力,又或者說那一種寂寞,是有著力量的。
我該如何說起這首月亮?他仿佛只是寫月亮。但是你明明感覺到他不只是在寫月亮。
他寫的是,他無法觸摸的像月亮一樣的愛人。在某一個地方孤寂的清修著,他知道她心底的那一點無奈,他知道她用最高貴的方式發洩她的孤獨。只是因為一種命定。
李商隱曾經愛過一個像月亮一樣的仙女。那是一個跟隨公主出家的修行女子。他們發生過人生最美的愛戀,又最終因為身份的原因,不得不分開。但是有情人的心底,永遠有別人到不了的知解。他知道對方的執意苦修,半為修道半為他,但是現實又能如何?這份永遠遺憾的情感,最終升華成心裡永遠的牽掛,和他人理解不了的知解。
比如李商隱知道,在每一個月圓的夜晚,這個女子必定會為他祈福,哪怕是站在高山雪樓的冬天,她也會站在最高的地方,不動聲色的守望遙遠的他。
他知道。所以他也將每年最美麗的月亮,放在了心底,送給了她。送給了她人生無限的寂寞,送給了自己永恆的牽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首月亮,有一種散文一樣輕柔而清冷的美,一方面謳歌秋月的美麗,另一方面,卻又揭開了情人間獨特的惆悵心理。因為他知道對方在逞嬋娟。是為他而逞,也是為了讓遙遙無期的寂寞的流年!
「樓上與池邊,難忘復可憐。簾開最明夜,簟卷已涼天。流處水花急,吐時雲葉鮮。妲娥無粉黛,只是逞嬋娟。」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