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康寧低損耗光纖50周年」專題系列6:雲計算和軟體即服務 (SaaS)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興起,雲計算的概念開始盛行。2007年,《紐約時報》上一篇名為「軟體出租」的文章描述了一種將軟體轉變為網際網路服務的新趨勢。
成立於1999年的Salesforce,牽頭說服各種公司停止運行自己的電腦和存儲設備,轉而依賴「雲」計算,並由第三方在大型數據中心裡運營。亞馬遜網絡服務(AWS)於2006年推出,通過這種服務,公司購買雲計算就像購買一本亞馬遜的書一樣容易。AWS的收入從2013年的31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350億美元。
隨著各種業務轉向雲端,消費者也是如此,他們不僅使用社交媒體平臺來溝通,還可以在雲端存儲照片和文件。Facebook成立於2004年,而在2008年就已擁有1億用戶(2019年用戶數為25億)。與此同時,YouTube所有用戶每分鐘上傳視頻的總時長達500小時。
到2009年,全世界每月的數據流量不再以兆字節、千兆字節、兆兆字節或拍字節為單位,而是以艾字節(十億倍的千兆字節)為單位。2008年,每個月都有超過10艾字節的數據在地球上傳輸。這個數字在2012年翻了四倍,達到43艾字節。到2019年底,「雲計算」才真正成為「計算」。
如今,大多數軟體都在雲端運行。公司把大部分數據存儲在其辦公場所之外的其他地方。消費者把文件和媒體存儲在Dropbox和Google Drive等伺服器上。過去,獲取文件或圖像意味著從電腦硬碟驅動器到電腦屏幕間幾釐米的傳輸,而現在,這些文件或圖像要從數據中心傳輸數千公裡到達設備。
到2020年底,「雲計算」才真正成為「計算」。
通過光纖線路、基站和Wi-Fi遠距離傳輸如此大量的企業和消費者數據,需要創新的思維方式才能實現。從本質上講,雲是一個由光纖傳輸線路組成的全球網絡。數據中心也必須跟上雲端的發展。2007年,康寧推出了一種抗彎曲光纖,叫做ClearCurve光纖,這種光纖能夠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彎曲90度。這一發明使光纖得以到達任何需要部署的地方,也為康寧2009年推出的EDGE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鋪平了道路。通過EDGE,數據中心運營商可以簡化數據中心的布局,這有助於開發能夠處理雲計算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如今,EDGE解決方案已部署在30個國家的50,000多個數據中心中。
至2010年,為支持雲計算和移動計算的爆炸式發展,全球已建立龐大的基礎設施,不斷地把艾字節的數據從數據中心傳輸到用戶,然後再返回到數據中心。
在2010年到2019年這十年間,我們見證了進一步的突破:例如100Gb/s、400Gb/s和最近800Gb/s的單波長相干傳輸系統以及光纖衰減得以降低到0.15dB/km。這些商用超低衰減光纖,如康寧SMF-28 ULL和Vascade EX2000光纖,能夠在不減少傳輸覆蓋區域的前提下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從而支持更高的網絡容量。
對高速光纖鏈路的需求從固網轉移到了4G和5G服務支持的移動應用,這意味著接入網絡需要更多的連接。反觀來看,這些連接都需要額外的計算能力,這意味著數據中心也需要隨之發展,以適應高密度連接的架構。為滿足這些需求,康寧RocketRibbon?超高密度光纜等光纜創新應運而生。這些創新實現了利用5G訪問網絡和在數據中心進行雲計算所需的連接覆蓋。
通過諸如此類的創新,物聯網、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新世界迎來了新篇章。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