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者有所為,有所不為

2020-12-06 科學網
大學者有所為,有所不為
——專訪美國工程院院士、華人統計學者吳建福

 

大學畢業後,他投身統計學;

 

上世紀80年代,他頂著政治壓力接受了第一批中國大陸的訪問學者;

 

他嚴謹、執著的學風,受到同行推崇。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他提出「成就+風範」的學術人格——

 

□本報記者 洪蔚

 

吳建福,美國工程院院士,與內地學者合作已經長達30年。不久前,記者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見到了他。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消瘦與儒雅,然而一場談話下來,記者發現在他的儒雅背後,蘊藏著旺盛的精力以及敏銳、活躍的思維。

 

學術夢想

 

吳建福投身統計學數十年,近20多年主要從事工業統計與質量科學的研究與應用。他在統計學理論與方法、工業統計和質量科學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和重大影響,是當代工業統計與質量科學的領袖人物。

 

統計學是研究搜集、整理和分析實際數據,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和知識的方法論科學,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國情與人口研究。

 

16世紀以來,天文物理、社會經濟和生物醫學等快速發展,提出了大量統計學問題,由此產生了許多統計學方法和相應的理論。

 

到上世紀30年代,統計學發展成為成熟獨立的學科,現在已經廣泛應用到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軍事國防和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

 

吳建福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長足發展所必需的學科支撐離不開統計學。

 

在我國,統計學自上世紀50年代起步,由於受到蘇聯的影響,以及國力限制等多種原因,發展比較緩慢;特別是工業統計等應用性很強的領域,至今仍然比較落後。

 

在吳建福看來,由於缺乏現代統計學理論的支撐,我國的工業統計早已無法滿足當代工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工業統計學在今日的中國所能起到的作用,將遠遠超過以往任何國家。」吳建福說。

 

目前,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正從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源優勢的低成本製造,向高科技、高品質轉型,工業統計作為質量科學的一個主要支撐,在其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為例,當時全力發展經濟的日本,其製造業也處在相對落後、裹足不前的階段。在這種狀況下,一個旨在推動工業和科技發展的組織——全日科技聯建立起來,它在此後日本工業的質量提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接推動了日本的製造業乃至全國經濟迅速崛起。

 

吳建福飽含激情地表示,為中國打造一個「全日科技聯」,是他後半生的夢想。

 

民族情懷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吳建福不時流露出對祖國大陸的深厚感情。

 

上世紀80年代,中美剛剛開始交往之際,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的關係,還處在高度緊張的氛圍之中。當時身在美國的臺灣學者,絕大多數不敢與中國大陸的學者公開交往。

 

但「血濃於水,同文同種」的民族感情使吳建福頂住了政治壓力,率先向大陸學者拋出了「科學橄欖枝」。

 

1980年,吳建福還只是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名副教授,研究經費不多,卻先後邀請了數名中國大陸學者訪問美國。

 

不久後,吳建福有機會親身來到中國大陸。在這裡,他感受到了中學時代從歷史教科書中所體會出的歷史文化氛圍。那種血濃於水的感情進一步加深。

 

近30年中,有近40位國內學者受到吳建福的邀請,到美國訪問研究,他們中大多數後來都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到目前為止,吳建福共培養了35位博士,其中20多位是華人,有14位來自國內。

 

談起國內工業統計的現狀,吳建福認為目前國內統計學人才較少,大部分學者以理論研究為主,單打獨鬥。但工業統計在中國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完全可以超過西方,前提條件是工業統計要與工業工程、機械工程等領域密切合作,緊密聯繫國家和企業的重大實際問題。為此,2007年,在吳建福的積極倡導和直接參與下,中科院創立了旨在加強各學科領域與工業企業統籌合作的「質量科學研究中心」。

 

學者與師者

 

吳建福學風嚴謹,對事業執著,被大陸同行交口稱讚。他認為目前國內的學術氛圍存在一些不健康因素。國內許多學者受環境壓力影響,較片面地追求成就、追求數量,認為文章越多越好。但在他看來,一個學者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成就」屬於「有所為」的範疇,科學家當然要追求成就;但也要「有所不為」,而「有所不為」的勇氣與境界,則代表了科學家的風範。

 

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方,延續與秉承了古希臘的精神,在學術自由、挑戰權威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中世紀的陰影,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

 

對於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如何營造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學術氛圍,吳建福提出了一個「德」貫中西的思想。他認為,對於中國科學家來說,我國自己的文化土壤也提供了優秀的精神滋養。例如,來自儒家的「修身」理想,在目前國內考評體系不佳的狀況下,有利於科研人員進行自身調節。吳建福說,儒家思想要求人不僅依賴於外在世界的評價尺度,更要注重個人內心的價值尺度,並以此來規範自身的行為。

 

吳建福既是一位執著的學者,也是一位盡職的師者。他創建「質量科學研究中心」的初衷之一,就是要為我國培養工業統計人才。在他看來,在中國的文化中,做一個盡職的老師遠比西方文化所要求的高得多。他不主張美國式的師生關係,他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緣分」不應該隨著論文的完成而終結。相反,儒家的師生關係更有利於扶助人才成長。

 

儘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做法已經不切合當代的現實,但這種「終身」的師生關係卻是可取的。老師可以利用學術長者與先行者的資源與經驗,長期輔助學生,幫助他們攀登學術高峰。吳建福自己就與大多數學生保持著終身交往,在他們需要時隨時加以援手。在他的扶持下,他的學生中,有13位取得了會士(fellow)的榮譽,登上了學術高峰。

 

對中國大陸科學發展的建議,吳建福提出了一個「新」字。他認為求「新」是科學的本質,不要對新的東西視而不見,這樣才能成為科技大國。

 

吳建福

 

生於中國臺灣新竹,1971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數學系,197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統計學博士。1977~1988年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1988~1993年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與精算學系通用汽車講座教授,1993~2003年任密西根大學講座教授。目前擔任喬治亞理工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系可口可樂講座教授。

 

1987年獲得COPSS獎(國際統計學四十歲以下學者的最高成就獎),2000年被選為中國臺灣「中研院」院士,2004年作為第一位統計學者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也是第一位華人統計學者獲此殊榮。此外,他還獲得過多項國際頂級獎勵。學術界對他的評價是:「他的貢獻始終是專業嚴格性與實際重要性的理想結合」;吳建福「創建了一套現代實驗設計體系,培養了一代質量科學專業工作者和教授」。

 

《科學時報》 (2011-1-27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二八法則」的精髓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八法則」的精髓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它告訴徵戰職場的每個人:要想讓時間效率最大化,想讓業績倍增
  • 陶玲:金融監管要回歸初心和使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金融監管職責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分配,是金融監管架構的重要內容,而後者與一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密切相關。總體上,在中央集權制國家,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在聯邦制國家,一般形成中央和地方雙線並行的金融監管體制安排。以金融機構所涉公眾性程度和金融風險外溢性大小為判斷標準,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市場由中央政府在國家層面進行整體監管是主流做法,也十分必要。
  • 沒有谷歌的華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但是,沒有 Google 軟體支持的華為,還能有所為嗎?這回,虎嗅趁著華為向媒體解釋全新的 HMS 5.0 服務之餘,讓我們深入分析沒有 Google 的華為,究竟過得怎麼樣。為什麼 GMS 如此重要?為什麼華為手機沒有 Google 的支持,就好像會世界末日一樣,非得搞個 HMS 來取代不可?
  • 龍科多:讀過四年大學 來做點江主席的數學題?
    他在大學時就得「江博士」雅號,足見家學深厚,愛好廣博。在畢業紀念冊上,同學們留言中提到:「博士自幼即聰慧異常,在校成績,每列前茅,尤長數學,為全級冠。」 那麼問題來了,「尤長數學」的江主席,數學水平究竟到了何等境界呢? 卻說2006年,江主席的母校上海交大迎來110周年校慶,學長穿了一身西裝,配著一條鮮紅的領帶,按計劃要作一個10分鐘的演講。
  • 有所感 有所為 「超頻之旅」帶你領略腦洞大開的黑科技
    一周的燒腦旅程中,即便是早已見多識廣的這些創始人們也在那幾天中不斷刷新和激蕩自己的認知,比起朋友圈中那些刷屏的熱點,他們在關注量子計算的進步,理解 VR/AR 的本質,看到近在咫尺對太空的探索以及近距離接觸矽谷的人工智慧創業者們都在做什麼,這也正是超頻之旅貼身夥伴三星Note7所一直倡導的精神「有所感,有所為
  • 希諾水杯——優秀成績背後的長期主義堅守者
    「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希諾杯老總張碧峰理性而自信地說。張碧峰先生高屋建瓴的戰略格局和二十年如一日奉行長期主義價值觀。   所以希諾發力的著重點是「卓越的研發和工業設計、人性化的細節、高檔材質、考究的工藝」。目前希諾高端玻璃杯的銷量已經超過國際大牌,而希諾保溫杯超越日系品牌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