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因無人零售興起,但未因無人零售衰落。
它是2017年無人零售創業潮快起快落到今天,唯一一家保留原貌留存至今的零售創業型公司。
從商品是零售本質的角度去看,猩便利是去年無人零售大軍中,唯一一家敢於從創業初期上線自有品牌和鮮食的零售新玩家。也是唯一一家擁有高度類似傳統便利店的實體門店創業品牌。
由此,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得出一個結論:猩便利這個公司在其最初的項目定位中,根本就不是奔著打造一個無人零售版本而去,更像是猩便利在打造一個具有高度智能科技加持的新型便利店項目,亟待上線的時間點,剛好碰到了無人零售風口的降臨。
讓猩便利這個全球最具智能科技的標準便利店,與無人零售發生了一次緣分硬尬的結合。彼時的無人零售風口效應,或許對一個零售新品牌的快速出道,有一定幫助。
但也為走偏的路徑,付出了代價。
不過也因為一開始在標準便利店搭建的零售硬資產,同時也讓猩便利在經歷2017年末至2018年初行業劇烈調整的牌局重洗中,依然以保持業態原貌的「最優」結果,開始在2018年開始這個公司的新業務徵程。
不!應該說,這個公司現在是回歸到他們創業之初的項目設想。變化的是公司發展計劃,不變的是公司的業務本質。或許,這也是猩便利得以獲得巨頭(螞蟻金服集團)青睞的原因。
從這點來說,再看猩便利今年的諸多「回歸」動作,就不難理解了。今年的猩便利開始在咖啡、麵包、早餐、25分鐘閃送等單品單項業務上,不斷為接近上億的白領辦公人群,做好8小時Office場景的即時需求服務,其目的都是向一個6000億的Office生意,加速的聚焦邁進。
甚至於一個便利店版本的類盒馬特性,也不排除是猩便利未來打造科技型便利店的可能性之一。
很想再贏的猩便利
「這家倒閉了吧?很久沒聽到他們消息了!」
「他們其實已經掛了,並停止了運營,他們負責人說東西都不要了,都不管了!」
「網際網路企業,起得快死得也快,估計也和那些曾經的風口一樣,涼涼了吧!」
「這家公司,不太關注也不怎麼用,而且並不是很看好!」
······
再和零售圈內人聊起猩便利,這個曾經佔據無人貨架半壁江山、融資規模及速度,羨煞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的明星公司時,大家給到《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的反饋大多是以上這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悲觀」答案。
這不禁讓人有本能的疑惑:是猩便利藏的太深,還是這個賽道真的沒有了其他可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看看猩便利到底「藏」了什麼?梳理下來,大致有兩個答案:
第一,在經歷一番無人貨架之爭後,潛下心來做零售本質的東西,體現在聚焦Office人群的新型便利店及其業務延展擴張前,先把公司藏起來。在沒有探索出一個非常完美的盈利點之前,儘量少的吸引公眾的關注。這很像傳統企業的打法,把自己「藏起來」幹實事;
第二,Office人群的生意為什麼值得去做?怎麼去做?在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思考的像猩便利這般清晰。當然,猩便利也未必已有十足的藍本,但相對想的最清楚也是無疑的。Office這個賽道的門檻特別低,在「卡卡西」式的複製王國裡,猩便利不願意多說關於行業判斷和公司的戰略布局,導致猩便利去做企業業務的「員工生日福利」生意——這項突破原有業務邊界的舉措,都是隔了一兩個月才對外公布。
猩便利的「反公關」行為,只能說現在謹慎的猩便利一方面很想贏,一方面又很不想被抄襲。
這也讓順著去年無人零售的眼光,去看今天猩便利的業務布局,可能會讓所有人都有看不懂的感覺。因為它太像曾經四不像的「盒馬鮮生」,為什麼猩便利要開智能自助便利店、開發早餐、「猩閃送」和「猩空間」,這些新業務彼此之間,看似都沒有太直接的關聯。
猩便利蜂窩狀的滲透模式
但是,如果將角度切換至Office人群去看猩便利,再看它從創立到現在所做的一切,便一目了然。憑藉「蜂窩狀的滲透模式」組織起一張連接Office人群的服務網絡,已然浮現眼前。
這也讓習慣順著去年無人零售眼光,去看現狀的一些態度角度,顯得不夠潛心,讓猩便利承受著不少的不被理解和委屈。當然,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任何企業在其成功之前,忍耐才是常態。每一種臥薪藏膽的忍,都是在等一個產業時機的復燃到來。
從0至0.1,一切從無人貨架說起
2016年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公開提出「新零售」之後,關於「新零售」的新機遇籠罩著整個創投圈。隨後的2017年,以「新零售元年」吸引著天下英雄登上舞臺。
新零售的「人、貨、場」還沒充分重構傳統零售業和製造業,新零售賽道上創業者的「人、錢、店」反而率先劫持了新零售的創業舞臺目光。
在中國,哪怕一個錯誤的風口,都會有人一擁而上。而一個行業的繁不繁榮,看的就是有沒有資本的洶湧追加,以及跟零售業八桿子打不著的人,也摻合了進來。
當然,風口從來無對錯之分,只有對風口理解深淺和早晚的人。就像2017年創業者對無人零售的頂峰之作——「無人貨架」的判斷做出的決策反應。
大部分投資人和創業者,基於今天以網際網路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作為一切賽道創業的條件基礎,所做出的判斷在零售業也有其大致的思維慣性。即無人貨架生意的出發點,是利用人工智慧的算法,收集Office人群的數據,再進行流量變現。
然而,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出發點,不僅需要不切實際的時間成本,而且積累的數據也未必有多大的場景價值。就像《南方都市報》曾撰文提到的,無人貨架誕生的邏輯是「披著零售外衣的流量生意」。
在無人貨架領域,大多數創業者對流量近乎貪婪的渴望,忽略其零售本質的行為慣性,導致對這個賽道的整體判斷,總是切不進新零售的主流圈子。雖然猩便利要比同行進入無人零售的賽道的稍晚一些(2017年6月份),但是對這一賽道的思考反而也更清晰。
猩便利聯合創始人,總裁司江華曾接受億歐採訪時談到:「風口到來之時,所有玩家對市場的判斷基本不會有太大差異。我們看到的別人應該也能看到,拼到最後還是要靠基本功。無人值守便利貨架作為新零售的一種創新業態,本質上還是對人、貨、場關係的重構,核心是通過一些網際網路手段來改變、優化零售環節,從「人找貨」向「貨找人」轉變,最終要完成的使命是人與貨最優、最快的匹配。」
這也讓無人零售發展至無人貨架階段,更為外界詬病。類似「這是一個不掙錢的生意,貨損率極其高。貨架的低成本,不能掩蓋高昂的運營成本毛病」這類話,充斥著全行業。
今天回頭去看,無人貨架保留下來的唯一遺產,更像是創業者進入Office人群的一張「門票」。當然,也如司江華所說:「門票雖便宜,學費也很貴。」
在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零售創業時代,基本都會經歷從服務引導交易的必要過程。從服務到交易,意味著商家只能先佔領消費者心智,再考慮掙錢。
新品牌佔領消費者心智,總結起來無非兩條路可選:一個是對原有服務的升級換代,一個是開闢一條新的業務體系和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很明顯,目前的猩便利還停留於怎麼佔領消費者心智的摸索階段。盈利的規模效應,那是以後的事情。
猩便利CEO呂廣渝上帝視角的「人、道、術和事」的理論
猩便利創始人之一,CEO呂廣渝在混沌大學講課時曾提到:「管理者對於自身的業態要有清晰的判斷,當行業的拐點將近時,公司將成為黑天鵝,或是遠看乍看微不足道實際極具力量的灰犀牛,抑或會被淘汰?而當行業拐點較遠時,管理者更要居安思危,不斷提升組織進化力和對位競爭力。除了要有清晰的認知之外,還要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內部運作模式。無論是在組織架構還是制度上,每家公司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能讓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對於公司而言才是更配適的方式。」
很多無人貨架的創業型公司,經過一輪輪快速的巨額融資後,已經從「0」走到了「1」。然而在向「10、100、1000」的加速進軍過程中,大多卻逃不過「A輪死」的魔咒。歸其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從事零售業務的創業,卻不按照零售規律辦事,對「風口」和「零售本質」的認知不深刻。
去年有些數據報告曾對無人貨架的產業分析,也在加重對行業錯誤認知的美化:「主流無人貨架品牌競爭激烈,運營指標決定著未來」。這些表象的論述,忽略了深層次競爭其實在於「零售系統工程和供應鏈的競爭」。
如果非要按階段劃分的話,這場戰爭之後的猩便利,《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更偏向於將其定位於「新零售和數位化零售在小店業態的0.1階段」。
原因之一是無人貨架的點位之爭,猩便利有些元氣大傷;原因之二是猩便利從始至終都是小店數位化零售的第一梯隊成員。
「0.1」到「1」的階段,其實是猩便利閉關修養元氣的開始。也是猩便利目前所處的階段——聚焦於上海的「猩圈樓」,探索蜂窩點位能夠盈利的開始。
三位一體,突破「1」的邊界
今天是猩便利誕生的第500天。
500天,猩便利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被輿論抬上神壇,又被輿論打下神壇。
上文提到行業提及猩便利的「悲觀」意見,《零售老闆內參》APP曾有向猩便利反饋了解過,而猩便利給到的意見是:「不緊張,我們都習慣了。有些點位質量不行,不會一直虧本運維,淘汰點位很正常。我們目前先把上海市場跑通,後期才有可能擴大至其他市場。」
至此,我們需要思考猩便利的重點,在於多維度地去看猩便利,切的這個賽道的價值。以及猩便利在賽道,會怎麼做的預估分析。
我們首先要明確猩便利在做誰的生意。
它聚焦的是Office人群。這個人群的人數對應的市場規模,《零售老闆內參》APP的初步估計是6000億。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是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從網民職業結構來看,企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員佔比共計12.2%,約為9784萬。
此前有數據統計,白領人群僅在早餐上的消費,每日約在20元左右。也就是說,猩便利現有的智能自助便利店和智能櫃,按照平均每人每天25元的消費,一個月22個工作日,一年就264天的時間總量,初步計算下來,這也是一個遠超過6000億的市場。
有了這個基礎數據,問題的進一步追問就是,猩便利如何才能服務好Office人群?
Office人群的零售生意,此前是便利店的天下。中國一二線城市商圈,常見的都是日系便利店的身影。這也是為什麼,上文提到猩便利,開篇就會明確定義,猩便利更像是一個用科技打造便利店的項目。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曾就他在猩便利的巡店體驗,總結了幾點思考:
第一,新零售不僅僅是生鮮化與餐飲化,更是營運戰略與營運方式的變革;
第二,零售營運的本質,決定著新零售不僅僅是做吃的。新零售營運當前內部的本質,是數據化;外部的營運本質,是處處考慮顧客的便利與價值;
第三,踐行新零售有兩個基本問題需要特別重視。一是立場問題,這一點雖然做得比較好,但是也要符合最基本的商業規律;二是營運問題,任何一項技術或服務項目的落地和有效運作,都得依靠以標準和人為基礎的現場營運管理,這一點是新零售需要強化的必修課。
《零售老闆內參》APP用圖型結構來重演表述,發現猩便利聚焦Office人群,打造高科技新型便利店的戰略,非常明顯。
第二張圖表,我們再將零售便利店發展和業態變革,以及Office人群在時間和場景的搭配結合來看。就能更清晰的看出,猩便利到底在做一個什麼樣的新型高科技便利店。
Office人群發生的場景消費,時間和空間都在固定的8小時上班和辦公室。猩便利聚焦這兩個固定條件去做業務創新和布局,是猩便利從成立至現在的500天,從未改變過的一貫動作。
只是猩便利發展速度和當前狀態,讓他們的日銷規模和利潤率,還有待繼續加速加強的不斷探索。當然,猩便利還很年輕。
他們去年在無人貨架上踩過的「坑」(裁員撤點),也是為了加速規模和利潤的整體動作之一。之所有走偏,還是高估了資本的優勢,對於搶佔市場及消費者心智的能力。
拿到融資的創業者,最怕犯兩個錯誤:一種是拿錢後跑的太快,卻因瘋狂砸錢導致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運營;另一種是拿了錢反應遲緩,沒有從商業底層,思考構建出市場的未來格局,導致企業長期找不到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以及切近這個增長點的系統方法論。
猩空間
基於對Office人群的聚焦,標準便利店的打造,高科技的加持,甚至在無人零售的試錯摸索,讓今天的猩便利有了一些初步的雛形:一個由無人值守貨架演變的「智能櫃」、搭建「猩空間」場景的「智能自助便利店」,以及「猩閃送」。
三位一體,激活猩便利從「0.1」到「1」的蛻變。
技術驅動,企業長青最有力的保障
以上討論了猩便利要做什麼,現在討論猩便利怎麼做,能不能做成?
在此之前,先說另一個商業世界的常見現象——企業的科技研發的投入。
對比一下技術研發投入:
2017年,亞馬遜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是226億美元,市場費用是101億美元;
2017年,小米收入是1146億元,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是31.5億元,市場營銷方面的支出是52.3億元;
2017年,華為收入6036億元,研發費用支出897億元。
以上三家公司,是市場技術驅動還是市場營銷驅動,從費用支出就看的一目了然。小米的研發佔收入的比為2.74%,亞馬遜為12.7%,華為是14.9%。
網際網路觀察員陶博曾在《小米:沒掌握核心科技,或迎來第二次至暗時刻》一文中提到:渠道拓展+渠道帶來的紅利,窪地很快也很容易被填平;而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會越來越大。
陶博甚至認為,小米是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創新公司,而不是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技術創新型公司,這會阻礙小米成為一家更偉大的公司。
接下來再看一張《零售老闆內參》APP為猩便利整理其各個職能崗位的成本投入圖表:
對比猩便利在技術與市場和銷售的預計人才成本投入,很容易發現,兩者相差3.84%,而門店類的人才投入只佔到2.56%,說明猩便利對技術的重視度非常之高。這和美團點評CEO王興「三高三低」中的「高科技,低毛利」觀點非常相似。
猩便利布局智能櫃和智能自助便利店(即上文反覆提到的科技感環繞店內的新型實體便利店),也能體現出他們在技術的高投入。
猩便利CTO蔣一新2017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技術最重要的還是要服務於業務本身,優化用戶體驗、提高經營效率。目前我們還在起始階段,還是會用簡單的技術系統滿足現有業務的需求。人臉識別等前沿技術市場其實也在嘗試,但是還是需要一些合適的場景。盲目使用新技術只會徒增成本,拖慢擴張速度。」
其次,從猩便利的創始團隊組成來看,CEO呂廣渝曾是大眾點評COO、美團點評到店綜合事業群總裁,也是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而總裁司江華,也是前任美團點評休閒娛樂事業部總經理。
不排除在美團點評的工作經歷,讓王興對亞馬遜的推崇和對網際網路格局的一些判斷,多少有些影響到兩個創始人。而兩人也很可能因此將猩便利的定位,借鑑了亞馬遜創立早期的一些打法。藉助規模效應,是架構在「高科技、低毛利」基礎上的打法。
全局來看猩便利,不管是「猩閃送」、「早餐團餐和熱廚」、「猩空間」、「企業員工生日福利業務」、「猩+」還是「猩咖」等業務,猩便利的今天,在怎麼做好6000億Office生意的過程中,基本具備了對零售本質(自有商品、實體便利店等)的基礎打造,又在高投入的技術化打造下,完成一個猩便利和Office人群頻繁互動的交易管道。
尤其是早餐、門店現制和閃送業務。讓Office人群有充分的理由,每天都要去猩便利(買早餐),每天在猩便利買最新鮮食品(現制),每天都能在到店和到公司(閃送)之間隨意收穫便利。
猩便利現在缺的,或許是一款能迅速搶佔消費者心智的爆款。這也是開篇所提到的「猩便利在等一個時機」。
這家藏在6000億生意裡的猩便利,能不能打造一個科技驅動的新興Office即食消費平臺?這個問題,至少在紙面上的推理,和目前它已發生的再起步動作,多少讓人看到了希望。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 郭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