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和地球的引力有關。
在天文學中,有一句話叫做質量為王,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也越大。
根據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對萬有引力解釋說: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
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他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具體公式如下:
我們之所以離不開地球,不會飛到太空中去,就是因為人與地球質量相差太懸殊。想要離開地球,就要達到一定的速度。
那麼問題來了,速度達到多少時,才可以飛到太空中去呢?
第一宇宙速度
牛頓曾經描述過一個場景,假設在一座高山上有一座威力巨大的大炮,那麼發射出去的炮彈的速度也會足夠快,足夠快的炮彈就可以圍繞著地球轉個不停,像衛星一樣圍繞著地球,永遠不會落下來。
牛頓的理想實驗中,炮彈的速度是每秒7.9千米,這時地球的引力雖然還在起作用,但地球是圓的,物體每往下落多少米,地平線也會相應下降多少米,這樣,這枚炮彈就永遠不會掉下來了。(不考慮大氣作用)
雖然牛頓的時代,牛頓大炮實驗只存在在理論之中,但今天科學家們早已把它變為現實,人造衛星的發射,已經驗證了當物體達到每秒7.9千米時,就可以到達一定高度,不會落入地面。後來,人們也把這個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和星球自身的質量有關,公式為:
看不懂也沒關係,最後推導結果為v(速度)=7.9km/s時,在不考慮大氣的作用下,衛星即使停止運動,也不會掉下來,但現實中高空之中仍有稀薄大氣,因此現在的人造衛星還需要燃料加速,才能保證不會掉下來,但速度遠低於7.9km/s。
第二宇宙速度
雖然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可以保證物體不會落回地面(不考慮大氣作用),但實際上還沒離開地球,物體還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圍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比如人造衛星,就是在第一宇宙速度中運動。
如果想要離開地球,其實就要擺脫地球的引力。具體來說,就是用速度戰勝引力,因此這個速度叫做逃逸速度,也稱之為第二宇宙速度。
那麼,速度達到多少,才可以擺脫地球的引力呢?
科學家有計算過,當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根號2倍,就可以擺脫天體的引力束縛了,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知,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是11.2km/s。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大家看看就行了,看不懂也沒關係。
實際上,雖然科學家計算出了這個速度,但由於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比較濃密,因此很難讓飛行器在地面上就達到這個速度,所以,一般情況下是先讓太空飛行器離開大氣層(不同的大氣層,氣壓不同),到達空氣相對稀薄的近地軌道時,再在這時加速。這樣的設計方法可以讓整個飛行器更加節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