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眾多經典的古詩詞中也蘊含了很多的地理知識,之前我們介紹了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詩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語句,描寫了在小範圍區域短時間內,天氣陰晴雲雨反覆變化的天氣現象。今天我們再來看一首唐詩: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這首詩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大林寺寫成的一首名詩。詩中描述的是白居易在初夏四月(公曆五月左右),來到了廬山大林寺,此時山下的桃花都已經凋謝,而在山上大林寺卻看到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人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觸,把春光寫的活靈活現,頑皮可愛,沒曾想春光卻轉到了這裡來。
廬山大林寺花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句詩,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描寫的就是典型的自然帶地帶性分異中的山地垂直分異,全球的自然帶,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有規律的分布,我們稱為地帶性分異規律,可以分為緯度地帶性分異、乾濕度地帶性分異和山地垂直地帶性分異三種。
山地垂直分異示意圖
山地的垂直分異現象主要是指,由於山地海拔的升高,從而出現氣候要素中的氣溫和降水發生變化,總體而言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約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會下降6℃,另外,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狀況也會發生變化,當然在山地的垂直分異當中,對植被自然帶影響較大的因素還是氣溫變化,也就是熱量條件的變化。
山地的垂直分異
假設在赤道地區,有一座降水充足的山地,而且山地海拔足夠高,山頂有終年積雪的存在,那麼這座山從山麓到山頂就會一次看到熱帶雨林帶、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山地(亞寒帶)針葉林帶、山地灌木帶、山地草甸帶、山地荒漠帶等自然帶的分布,幾乎和從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更替一致。
廬山地圖
當然,在白居易作詩的廬山其實海拔並沒有那麼高,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大約為1474米,這樣的海拔高度引起的自然帶變化並不是十分明顯,山體中主要的自然帶類型還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但是,畢竟海拔大約升高了1000多米,也就是山上氣溫比山下平原地區要低大約6℃多,所以同種作物如桃樹的物候習性就發生了變化,山上桃樹的開花、結果時間都會被推遲,所以就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