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長在地上,還是長在樹上的?問這樣的問題,你會不會覺得我腦殘?別著急,且聽我慢慢分解!
1857年,英國傳教士探險家溫斯頓在非洲南部的波札那境內及其周邊的薩巴納熱帶草原邊緣地帶,發現了多種野生西瓜群落,有甜味的,也有苦味的,這使得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認為西瓜的原籍是在非洲南部。
南非蘇丹野生西瓜
2006年的一篇關於西瓜起源的研究報告認為,所有栽培的西瓜和野生的西瓜,可能都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原產於西部非洲納米比亞沙漠中的一種植物,這種植物和現代西瓜很像,但味道苦澀。
所以你別問我精品西瓜為什麼這麼小,西瓜本來就應該長這麼小的!
西非納米比亞野生西瓜
西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西瓜,有認為是南宋的洪皓從金國帶到中原,也有考證是在漢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非洲帶回的種子。
現在一般認為西瓜是在漢代傳入中國的。長沙馬王堆、江蘇高郵和揚州發掘的西漢及東漢墓中均發現了「西瓜子」。
漢代「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在《瓜賦》中就描述了西瓜:「藍皮密理,素肌丹瓤,甘逾蜜房,冷亞冰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瓜便有「寒瓜」「水瓜」之稱。
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西瓜呤》中這樣描寫西瓜:「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長安清富說邵平,爭如漢朝作公卿。」
好一個「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
西瓜具有無限生長的特性,2016年7月鄭州市蔬菜研究所下屬的鄭州鄭研種苗科技有限公司兩株西瓜,一株結了114個瓜,一株結了131個瓜,創造西瓜單株結瓜吉尼斯紀錄。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熱科院)廣州實驗站在承擔大量熱帶農業科研實驗任務的同時,還肩負展示、推廣、普及熱帶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職能。
以往種西瓜以追求單瓜重和畝產為主,熱科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根據國內外市場對西瓜需求的改變,選育出美玉、瓊麗、瓊玉一系列皮薄、肉脆、糖度高的小型西瓜新品種,並制定了《精品西瓜設施無土栽培技術規程》和《精品西瓜設施基質栽培技術規程》。
根據精品西瓜的生長習性,這兩套技術規程提出採用大棚避雨降低溼度,減少裂瓜和提高糖度;立體種植,提高栽培密度,改善光照、通風透光條件,提高西瓜品質,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採用蜜蜂授粉,提高座果率(蜜蜂還義務充當了農藥殘留檢測員)。
採用營養缽基質育苗
擺放美植袋營養基質
廣州實驗站專家親自示範定植西瓜苗、安裝滴頭
小西瓜蔓長到5-6片葉時,即打頂促側蔓生長,完成「兄弟分家」
辛勤的小蜜蜂不計報酬地為西瓜授粉
熱科院廣州實驗站還承擔了《優質鮮食葡萄試驗示範項目》,示範內容:1、適合廣東的葡萄避雨栽培設施模式;2、一年兩收穫栽培關鍵技術。示範品種有:極早熟:愛神玫瑰,早熟:夏黑、寒香蜜,中熟:陽光玫瑰、醉金香、巨玫瑰,晚熟品種:溫克、東方之星。
9月22日,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對精品西瓜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在都市農業和精準扶貧中的應用推廣、南方葡萄避雨栽培和一年兩熟技術研發推廣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表示讚賞。
屈冬玉副部長在廣東省農業廳鄭偉儀廳長、陳萍副廳長,廣州市農業局姚玉凡副局長,花都區葉志良區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尚蘭、劉國道副院長等領導的陪同下參觀廣州實驗站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屈冬玉副部長在廣東省農業廳鄭偉儀廳、陳萍副廳長,廣州市農業局姚玉凡副局長,花都區葉志良區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尚蘭、劉國道副院長等領導的陪同下參觀廣州實驗站優質鮮食葡萄試驗示範基地
不羅嗦了,說兩個有趣的熱科院廣州實驗站科普小故事:
西瓜第18-25片葉之間為坐果理想節位,過早或過晚,都將極大的影響果型和品質,進而影響產量和商品率,掌握不好,嚴重的減產50%,商品率降為零。
廣州實驗站專家告訴我們:小西瓜要優生優育,「提倡「18歲(18片葉)後「結婚」、25歲(25片葉)前「生子」,西瓜也要到「法定年齡,才能結婚生子」。
西瓜的「法定結婚年齡」
精品西瓜不要「早生貴子」,不能「老來得子」,更不是「多子多福」哦,要嚴格遵守 「獨生子女」規程,才能「光宗耀祖」。
「幼母弱子」,低位坐瓜的惡果
韶關樂昌市梅花鎮深塘村百臻有機種養合作社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乳源縣一六鎮團結村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熱科院廣州實驗站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想學習更多趣味的農業科學知識嗎,想品嘗皮薄肉爽超甜的精品西瓜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一鍵導航到「中國熱科院廣州實驗站」,帶你去看「西瓜樹」!
聯繫人:吳健雄,聯繫電話:13316100465
(友情提示,粵北地區的同學可以到韶關樂昌市梅花鎮深塘村百臻有機種養合作社採摘體驗)